中国作家网书单 | 2024第四季度艺术类图书盘点
捕捉“无名之物”,让事物“返魅”
作为英国著名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在艺术评论经典《观看之道》等著作中留给世人的印象往往展示了宽广的视野和卓越的洞见,而绝少在公众面前提及私人生活。在《交给你了》一书中,他第一次回归父亲的角色,与后辈交流艺术见解。这一切皆始于一封信件,约翰·伯格将几幅艺术作品的复制品寄给远方的儿子,并附上了几行饱含深情的字句。正是这封信,拉开了他们长达数月的通信序幕。儿子收到信后,以一幅画和一个关于艺术的问题回应了他。就这样,两人的对话逐渐深入,开始探讨艺术的本质和彼此的内心世界。这段交流是温情的,同时也是“对等的”,并未受限于父子关系而更显得弥足珍贵——“让我们一起沿着边界散步吧”。“我仍在边界。我甚至碰巧在一座桥上。我弯下腰往下看。天啊,简直是深渊。”“画花可以帮助我们保护自己,抵抗理性这门专制的语言。”“绘画者就是无名之物的翻译员。”——阅读它们,读者领受的不仅是学术意见的角力,更被作者赋予了一种权力——通过想象力的张弛去触摸艺术的“莫可名状”与“无名之物”,发现那些令根据“关键词”生成结果的AI束手无策的灵性光点。尽管约翰·伯格生活在ChatGPT等AI尚未问世的时代,但发生在人与人间的通信恰恰为今天探讨“AI能否创造艺术”提供了一种思路,不失为跨时空的回应。
——栏目主持 杜佳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作者:[美]朴锺弼 江秋萌 译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8月
晚明时期,生活在浙江嘉兴的文人、艺术家兼出版商周履靖出版了一系列图文并茂的书籍,包括《绘林》《画薮》等,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多源画谱。这些作品立即大受欢迎,其内容和形式被当代出版物广泛袭用、传播。本书描述了此类出版物如何适应大众的文化品位与需求,并勾勒出画谱作为一种形式,如何满足与塑造日益增长的读者的情感,又如何从流行文化的标志,转变为陈陈相因的图文。当对文人品位的掌握程度,成为衡量个人文化品位的标尺时,画谱作为现代早期中国的一种特殊商品,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增加其社会资本的手段。
《交给你了:约翰·伯格父子的26封信》
作者: [英] 约翰·伯格 / [美] 伊夫·伯格 刘惠芳 译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4年9月
《观看之道》作者、英国著名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很少在公众面前提及他的孩子,在本书中,他第一次以父亲的角色和角度,与后辈交流他对艺术的见解。这是一本充满温情与智慧的书信集,由约翰·伯格与艺术家儿子伊夫·伯格互相寄送的26封信件组成,通过这些信件,两人不仅探讨了各自对丢勒、戈雅、马奈、贾科梅蒂、珂勒惠支等艺术家作品看法,还深入交流了对生活、生命与情感的思考。
这一切始于一封信件,约翰·伯格将几幅艺术作品的复制品了寄给远方的儿子,并附上了几行饱含深情的字句。正是这封信,拉开了他们长达数月的通信序幕。儿子收到信后,以一幅画和一个关于艺术的问题回应了他。就这样,两人的对话逐渐深入,开始探讨艺术的本质和彼此的内心世界。
《艺术中的阅读者》
作者: [英]大卫·特里格 王晓丹 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9月
本书是一部以书籍和阅读场景为主题的艺术作品集。它收录了来自全球各大博物馆和私人藏家的近300件艺术品,涵盖了从古典雕塑、壁画到当代绘画、雕塑和装置艺术的广泛领域。通过精心选择和编排,本书在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作品间建立了富有意义的视觉联系,展现了书籍和艺术在历史上的交织与演变。此外,书中还包含一篇深入浅出的介绍性文章,探讨了书籍史与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并介绍了阅读史中的阅读者形象,如圣徒、抄书员、德高望重的学者、心不在焉的阅读者、焚书者、女性读者等,包括列夫·托尔斯泰、雨果·科勒、克劳德·莫奈等,从中我们可管窥艺术品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以及书籍在塑造文化、传播价值观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上街!寻找超艺术托马森》
作者:[日] 赤濑川原平 唐诗 译
出版社:光启书局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什么是超艺术?是附着于土地或建筑,且被保存得很美的无用之物,也是日复一日的熟悉街道中埋藏的独特趣味。本书为风靡日本、至今不衰的“路上观察学”“考现学”经典著作。作者赤濑川原平在偶然散步于东京街头时,发现了一座不通往任何地方但被悉心保存的楼梯,至此开始了对整个都市的另类探索,掀起了一场观察街头和认识附近的运动,并于1986年与建筑家藤森照信、插画家南伸坊等人发起“路上观察学”。
《琵琶行——诗与画的生命史》
作者:陆蓓容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本书以白居易千古名篇《琵琶行》为主轴,细绎白居易科场得意、仕途坎坷、文章传世的一生,逐段详释《琵琶行》的诗作匠心,回溯名篇诞生的白香山前史,凝视诗歌创作的文学史瞬间,并钩沉文学典故生成的全过程,最终梳理作品在后世的接受与余波。此外,本书还详细讨论了《琵琶行》相关主题的书画作品,以实例说明古代画师在处理这一文学名篇时所需面对的限制、挑战和应对,找到贯通图像与文字两个世界的通幽小径。
《观画——瓦尔泽艺术札记》
作者:[瑞士]罗伯特·瓦尔泽
陈思然 译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本书呈现了奇异的瑞士天才罗伯特·瓦尔泽鲜为人知的一面:艺术评论。书中收录的25篇随笔行文时间跨度长达30年,不仅触及梵·高、塞尚、伦勃朗、克拉纳赫、勃鲁盖尔、华托、弗拉戈纳尔等大师的作品,还从诗人的角度,给出了自己对诗画之思的回答:“诗人抬眼向墙上望去,仿佛那不朽的画面就近在眼前,他的想象已经让他对这画作如此熟悉,于是他继续写了下去,不用一词一句地写着,一直深入那无人理解的夜里。”作者的写作风格多种多样:有时,他以一种叙事性的、充满想象力的方式思考作品;有时,他对画作进行纤毫入微的描述,不放过任何一处局部;偶尔,他又以一种俏皮的、略带讽刺与玩味的笔调,回忆起一件作品引发的逸事。无论以何种方式接触作品,他始终坚持,艺术是不可侵犯的自由领域。
《论马奈》
作者: [法]乔治·巴塔耶 王天宇 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本书是法国著名思想家巴塔耶的关于现代主义绘画之父马奈的艺术评论文集,内容涉及贵族趣味向资产阶级趣味的妥协、神圣性向艺术性的过渡、马奈所师承的艺术家等。在巴塔耶的笔下,马奈几乎就是一个普通人,而不是后世我们所冠称的第一位现代主义画家、印象派之父。在巴塔耶看来,马奈首先是一位文学家,是当时最伟大的诗人和作家的朋友。作者利用这些珍贵的资料,描绘了一个具有小说家气质的马奈,尽管他有很多缺点——“他是一个世俗的人,实际上处于世界的边缘,在某种意义上是微不足道的”,“内心被一种创作诗歌的欲望所吞噬,而外表是嘲讽和肤浅的”。在这本书中,巴塔耶将自己视为瓦雷里,尤其是马尔罗的伟大艺术评论的延续。他的独到之处在于直觉,以精选的马奈画作为基础,对画家的作品进行了惊世骇俗的解读。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作者:董丽慧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本书深刻剖析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视觉文化领域发生的巨变。依托丰富的史料支撑与近二百幅珍贵图片,作者从绘画、摄影、画报、工艺美术等多个维度出发,全面审视了近代中国肖像艺术的演变轨迹,以及“写实”与“真实”观念在这一过程中的深刻重塑。书中尤为聚焦于两大视觉文化现象:一是传统“御容”艺术如何跨越宫廷界限,实现向民间的视觉转型;二是现代“真相”观念如何在视觉文化中确立,并影响深远。
《重现中洲:艾伦·李的<霍比特人>素描集》
作者:[英] 艾伦·李
邓嘉宛 译 / 许湛 校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
本书为《纸上中洲》姐妹篇,文学插画大师、奥斯卡得主艾伦·李的《霍比特人》插画集及电影三部曲设定集,展现电影概念设计全过程。从为托尔金的《霍比特人》小说绘制插图到因缘际会为彼得·杰克逊的《霍比特人》三部曲电影开展为期七年的概念设计,艾伦·李在这本书里记录了自己的又一场视觉创作冒险全过程和由此而来的各种关于艺术、插画、灵感、技法的思考。灵感如何闪现,构思如何变为成品,文字的想象世界如何变成具体而贴切的图景,这一切都关联着画作的美和诗情。
《美的,艺术的》
作者:[美]伊丽莎白·普雷特约翰
吕佳惠 译
出版社:四川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
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是“美”的?我们在称一件艺术作品为“美”时,究竟指的是什么?“美”和“艺术”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在当今的艺术讨论中常常被忽视,却关乎艺术的历史与未来。至于问题的答案,本书作者早已阐明,“美的独特之处,正是在于它能够激发新的讨论,启迪新的思考。我们万不可断言:一本探讨美的书已经穷尽了它的探索,或者说已经抵达了某种终末。即使艺术史主要聚焦在过去,但它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它为未来的探索赋予了更多可能性。”
全书以1750年以来的西方艺术史为基础,通过分析九位重要学者——康德、波德莱尔、弗莱等的美学思想,梳理各理论与艺术流派之间的观点碰撞,借助上百件艺术品,梳理美学的发展脉络,阐明随时代不断变化的美学观念。
排版:肖 瑶
编辑:邓洁舲
二审:张俊平
三审:王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