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 榆林保卫战中的总兵们

作者:李春元

榆林保卫战发生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一月十五日至二十七日,攻守时间长达十三个昼夜。《明史》在《尤世威传》里记述了这次战役,《明史纪事本末》在《李自成之乱》中也记述了这次战役。戴名世的《榆林城守纪略》《榆林乡土志》,顾炎武的《明季实录》中都有此次战役的记述。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开始注意到榆林保卫战在明史中的重要地位。如果李自成没有攻陷榆林,那么明朝灭亡的进程肯定会推迟,很有可能出现官军与义军联合对付大清兵的局面,明朝的历史将被改写。

榆林保卫战的主角尤世威

崇祯十六年十月,李自成攻陷西安,改西安为长安,改大顺王为大顺帝,开始发号施令。李自成亲率大军向陕北进军,驻守延安的延绥总兵王定节节败退。义军先后占领延安、绥德,以米脂为根据地向榆林进军。当时榆林守军不过5000人,而由制将军李过、权将军刘芳亮率领的攻城义军不下10万人。总兵王定亲率2000人马出城,到河套去搬蒙古救兵。许多史料都说王定是借口到河套请求援兵而放弃守城,是临阵脱逃,这是不公平的。王定确实带来几千蒙古兵救援榆林,但当他们赶到榆林时,榆林城已经被10万义军团团包围。这些蒙古兵对长城内发生的变故一直持观望态度,又接受过大清兵的好处,本来就是见风使舵的主儿,他们不愿意冒风险去帮助弱者,而宁愿站在强者一边,因此很快就掉转马头溜之大吉。在义军到达榆林城之前,榆林城附近各城堡比如镇川堡、鱼河堡、归德堡、建安堡、保宁堡的守军都收缩到榆林城内,以加强镇城的防守。此时的榆林城可以说是群龙无首。延绥巡抚崔源之于两个月前被罢官离任,新任巡抚张凤翼还没有到任,总兵王定又外出求援,城里最大的官就是右布政使兼兵备副使都任、督饷户部员外郎王家禄、延绥副总兵惠显、参将王廷杰四个人了。但榆林城的人力资源还是挺丰富的,仅赋闲在家的总兵副总兵就有十几位,其中最著名的总兵就是尤世威。

图片

山海关总兵尤世威

尤世威(?—1643),字凤台,祖籍府谷县,万历初年随父辈迁居榆林城,是独目将军尤继先的晚辈,尤世功的弟弟,尤世禄的哥哥。生年不详,卒于崇祯十六年十二月,享年60岁左右。他与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是同龄人,吴襄任宁远总兵的时候,尤世威任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在他的麾下效力。尤世威为保卫大明江山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都任、惠显等请来所有宿将以及现任主要将领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一致决定誓与榆林城共存亡,与此同时李自成派来的说降使者已经在南门城楼下向城里喊话了。

受命镇守南城楼

十月十二日,李自成的说降使者带着5万两犒师银子和李自成的亲笔信来到榆林城下,领头的一个是辩士舒君睿,一个是军官黄色俊。义军提出的条件是:只要投降,榆林城内的官宦人家都可以安排到长安去居住;只要投降,榆林驻军可以改编入义军序列,军官职位不变,士兵都可以领到犒赏银子;只要投降,参将以上军官凡愿意为大顺王效力的,都能得到封赏;只要投降,义军甚至可以不进城扰民等等。在军事会议上,李自成的信和说降使者的喊话成了讨论的主要议题。市民们也纷纷聚集到镇抚衙门外的街道上打探消息,说降使者喊话的内容在市民中悄悄传开。在军事会议上首先发言的是参将刘廷杰,他说:“贼虽然攻陷了西安,但三边还在朝廷手里。贼兵大都是中原子弟,贼杀死他们的父兄而驱赶他们来打仗,打榆林一定不是他们的意愿。榆林是天下劲兵屯驻之地,义军虽然人多,但绝不是我们的对手,只要我们坚守,然后与宁夏、固原守军联络,一定可以破贼。”他的观点得到与会将领的一致赞同。尤世威也在会上作了表态发言,他说:“受国厚恩,如今朝廷有难,愿意领兵守城。”他的任务是负责守卫南城楼,南城楼即镇远门城楼,是当时守军的临时指挥部所在地,都任、王家禄、惠显,以及原任定边副总兵尤翟文、参将刘廷杰、坐营游击李英等都在这里听候尤世威的调遣。曾任山西保德州知州的钟乾健也参加南城楼的防守。由于尤世威的名声较大,所以许多史料都说众人一致推举尤世威为主帅,而实际上推举的主帅是李昌龄。那么,为什么说尤世威是榆林保卫战的主角呢?这还得从榆林城的地形说起。榆林城三面靠山,一面临水,东高西低。东城外全是沙漠,不便用兵;北城外设有五个护城墩,居高临下,相互声援,易守难攻;西城外的榆溪河虽然封冻,但地势较低,且有一片开阔地,不便隐蔽。因此义军的主攻方向就选在南城,榆林保卫战的成败就看南城,特别是东南城拐角一带的防守。尤世威肩负的责任最重,自然是守城的主角了。

决不投降李自成

再说李自成派出的说降使者给出的期限只有三天。十四日下午,榆林城各界代表及市民群众纷纷走上南门城楼,与李自成的说降使者对话。当时榆林的城墙足有三丈多高,因此这种对话实际上是大声喊叫,有讲理的,有调侃的,也有谩骂的,诅咒发誓的,攻守双方的舌战足足持续了一个时辰,仍然意犹未尽。那种场面可以说是亘古未有。《陕西延绥镇志》将此次舌战的内容概括为这样一段文字。攻方:“咱们都是陕北老乡,乡里乡亲的,何必自相残杀呢!”守方:“我榆之人,男不耕,女不织,赖转饷以食(靠公家吃饭),受朝廷之恩者三百年矣。忠义侠节著于九边,肯为贼降耶!”谈判不成,自然是兵戎相见。十五日凌晨,义军的攻坚战和官军的防御战终于打响了。开战的第一天,义军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发起猛攻,试图一鼓作气拿下榆林,但被早有准备的守军击退。第二天,他们集中火力轰击南城,又被尤世威组织的炮火压制,死伤惨重。第三天,尤世威又组织敢死队出城,在榆阳桥南袭击义军营地,颇有斩获。城破之日,尤世威仍然指挥巷战,力尽被俘。十二月,尤世威被槛车押送至西安。李自成亲自给他松绑劝他投降,尤世威说:“你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马夫,而我是堂堂朝廷命官,怎么可以听从你的指挥呢?”于是被杀害。

前面提到镇守南城楼的官员和将领还有都任与王家禄,他俩都不是榆林人,但却为保卫榆林而献身,榆林人没有忘记他们。都任是祥符(今河南开封)人,进士出身。此次打榆林的士兵多为河南人,有人以河南老乡的名义劝他投降说:“你本来是个好男子,如果投降李自成,享受富贵不成问题”,他坚决拒绝。凡来诱降的人,逮住一个杀一个。城破后,都任全家都自杀。王家禄是湖北黄冈人,举人出身。他负责分配粮食,骑马在城里奔走,城破时有人告诉他说,“只要投降,就可以保住性命”,他策马跑到上帝庙,当时的粮库所在地,拔出佩刀自尽。

尤翟文组织敢死队,中箭而亡

尤翟文(?—1643),字龙潭,榆林人。从名字里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龙潭虎穴也敢闯的人。他从小跟着尤世威南征北战,虽然辈分小,但是年龄相差不大,尤世威总是把他看作自己的亲兄弟。

崇祯初,尤翟文出任榆林西协副总兵,驻守定边营。崇祯三年(1630年),宁塞营叛兵神一元、神一魁兄弟率领人马攻打宁塞堡未成,转而进攻定边营。尤翟文留2000人马守城,亲自率领1000人马出东门迎敌。神一元、神一魁兄弟见尤翟文的人马都是步兵,就用骑兵发动冲击,尤翟文身负重伤,被部下救回。后来回到榆林养伤。崇祯八年(1635年),尤翟文被朝廷起用,调往河南剿贼。四月十二日,总督洪承畴在汝宁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尤世威与尤翟文同时出席。在六月二十八日的真宁战役中,由于延绥总兵曹文诏战死,尤翟文虽然突围负伤,仍然被免职。崇祯十四年(1641年),刘光祚在狱中仍然不忘举荐尤翟文。崇祯十六年开春,尤翟文奉命进京操练京营兵马,此次进京是为南征作准备。南征的统帅是户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吴甡,吴甡任陕西、山西巡抚的时候就与尤翟文打过交道,认为尤翟文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操练结束后尤翟文领到1000京营兵准备出征,由于崇祯皇帝临时改变了主意,此次出征未能成行。尤翟文于当年七月回到榆林。

十一月十七日,榆林保卫战开打后的第三天,尤世威决定组织一支敢死队出城杀敌,尤翟文挺身而出,愿意率领敢死队出击。他们选择义军刚刚准备吃夜饭的时候悄悄溜出镇远门,迅速越过榆阳桥,突然杀入敌营,斩首数百人。在收兵时被增援的义军包围,尤翟文为掩护弟兄们撤退而杀出重围,冲开一条血路,独自挡在榆阳桥北面,义军乱箭齐发,尤翟文身中数十箭而死。

惠显被俘,碎尸榆林街头

惠显(?—1643),字晦我,清涧县人。虽然出身官宦人家,但是从小不喜欢经史子集,热衷于耍拳弄棒,“白衣从军,思效命于疆场;由步卒起,积功至延绥副将”。

惠显原名惠世显,为什么要去掉那个“世”字呢?说来话长。惠显的爷爷叫惠之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举人,曾任大同府通判,为官清廉有如冰雪。惠显的父亲名叫惠承芳,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举人,曾任南京工部主事,日讲程朱理学,人称“关西夫子”。这位老夫子竟然敢在燕王朱棣打下南京以后,为建文帝立“表忠祠”;朱棣称帝后迁都北京,让他去北京担任户部主事,他竟然坚辞不受,回到老家清涧赋闲。老夫子有五个儿子,惠显是老二,老大就是鼎鼎有名的内阁大臣惠世扬。惠世扬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曾任四川华阳(1965年并入双流县)知县,后调入京师任给事中、大理寺少卿、刑部左侍郎等职。天启时因为得罪魏忠贤而被贬职,崇祯十五年(1642年)因为得罪皇帝而被罢官,十六年又被起用,但他不去赴任,而投降了李自成。因此,惠世显改名为惠显,表示不与他哥哥惠世扬同污合流。

城破之日,惠显被义军俘虏。刚刚在长安被李自成册封为制将军的李过亲自与惠显谈话,他说:“你本来是世家子弟,有勇有谋,并且是世扬的亲弟弟,如果跟了大顺王,起码能给你封一个权将军当当。”惠显破口大骂:“别在我跟前提惠世扬的名字,他是我们惠家的害户种,我不会像他那样背叛朝廷,去做什么权将军!”结果惠显在凯歌楼前被杀,并且碎尸万段。同时遇害的还有惠显的侄子惠渐,他是惠世扬的儿子,一直跟随惠显作战,时任守备。旧《清涧县志》没有记载惠显及其侄子惠渐保卫榆林的故事,只记载了惠世扬的事迹,不知是什么原因。

据《明史》记载,惠显是饮毒酒自尽的。惠显被俘以后,由于他的哥哥惠世扬为大顺朝做事,官至右平章,牛金星是左平章,相当于宰相。因此尽管李过劝降不成,也没有立即将他杀掉。李过继续向北进军到了神木,又俘虏了神木守备惠渐,惠渐听说父亲已经投降李自成,就去劝说叔叔惠显,不如一起为大顺朝效力,惠显内心斗争十分激烈而痛苦,只好喝下毒酒彻底解脱。后来,他的尸首被家人运回清涧,埋葬在清涧城东一百里的惠家园子。

参将刘廷杰是个男子汉

前面说过,负责把守南城楼的还有参将刘廷杰,论级别他比副总兵低一级,不在讲述之列,但这个人物在榆林保卫战中所起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不讲讲他的故事,就不能看清榆林保卫战的全貌。还有一名坐营游击李英,字暗章,是榆林人;保德州知州钟乾健,字体元,也是榆林人;城破后,他们都被义军杀害。

刘廷杰,字若三,绥德县人。他的父亲名叫刘彝鼎,是万历年的进士。刘廷杰自幼习武从军,崇祯十六年为延绥镇抚标参将,就是直属延绥巡抚管辖的参将,负责驻守绥德。延绥总兵王定从延安退到绥德以后,他跟随王定一路向北撤退直至镇城榆林。也就是说李自成这次进军陕北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大都是望风而降。王定出走以后,都任、王家禄、惠显、刘廷杰四个人都是在职领导人。换句话说,刘廷杰是四人领导小组的成员之一。虽然成立了临时指挥部,由李昌龄、尤世威担任指挥,但领导小组仍然是指挥部的核心。刘廷杰之所以在军事会议上慷慨陈词,客观地分析形势,就是因为他从总兵王定那里得到了许多信息。

城破后,李自成的小舅子、刚刚在长安被册封为权将军的高一功负责劝说刘廷杰:“如果投奔大顺王,你仍然可以当大将。”刘廷杰愤怒地回答:“为朝廷守城的人是我,要是跟了你们,我将以何面目去见我的父亲!男子汉大丈夫怎么可以屈膝投降呢?”刘廷杰同样在凯歌楼前被斩首示众,尸身竟然被肢解。刘彝鼎在绥德听到儿子的死讯后,老泪纵横地说:“这才是我的儿子啊!”刘廷杰的胞弟刘廷夔,当时是绥德州儒学的生员,为人慷慨仗义,听到廷杰的死讯后,不顾众人的劝说,毅然前往榆林城为胞兄收尸,并且运回绥德安葬。按照当地风俗,这种非正常死亡的人是不能入祖坟的,刘廷夔为他在云岩寺附近选了一块坟地,安葬了胞兄,刘廷夔久久跪地不起,对着墓碑说:“伯兄死了,我怎么还活在世上?”说罢登上云岩阁,纵身跃下。刘廷杰的妻子姓高,她没有选择殉夫,因为他们的儿子刘祖仁尚幼。十几年后的一天,高氏将丈夫死亡的真相告诉了儿子:“我所以苟且偷生,都是为了你。现在你已经有了知识,我也该去陪伴你的父亲去了。”一连几天不吃不喝而死。

刘彝鼎,儿子英雄父好汉

刘廷杰的父亲刘彝鼎是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曾任山东邹城县令,民众对他感恩戴德,给他立了一块功德牌坊,浙江巡抚张延登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充分肯定他的政绩。刘彝鼎因此升任户部主政,再迁山西按察使佥事、大同兵备道。由于得罪了大宦官魏忠贤而被罢官回到绥德。李过、高一功等派人对他说:“你儿子虽然被我们杀了,但只要你肯为我们做事,我们仍然可以给你官做。”刘彝鼎说:“我受皇恩甚厚,怎么可以去做背叛朝廷的事儿呢?我愿意和儿子、侄子一样去死!”义军将士见他视死如归,就说不如把他关押起来让他活受罪。于是派人押送他去西安服刑。到了蒲城的时候,押送的士兵故意丢了一个破绽,让他逃脱。从此改名换姓,剪去胡须,在洛川招生授徒,当了一名私塾先生。顺治初年回到绥德,生活十分艰难。但自廷杰以下五代人才辈出,因此绥德人都说他是伟丈夫,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来源:各界杂志2024年第12期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