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安万剧团在平凉绿地广场的演出吸引了近万观众,现场气氛热烈。
02安万的快手直播间同时吸引了数万观众,在线观看安万的演出。
03安万在西安的演出8天场场爆满,与安万演出相关的直播与短视频观看量超1.4亿。
04除此之外,安万还将演出搬到了直播间,每次演出时都是全程直播,分享秦腔故事和特产风物。
05专家认为,安万的“安万现象”是传统戏曲在新时代浪潮中传承与创新的生动样本。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栎
“安万”有多火
你可曾见过一场戏曲演出能让整座城市为之沸腾?
你能想象传统戏曲在当下能吸引无数年轻观众的目光?
你能相信一张“丑脸”能将“花脸”唱火?
安万做到了,他所引发的“安万现象”正成为戏曲界内外热议的话题。
1月4日,安万剧团在平凉绿地广场的演出还未开始,广场上就已经聚集了近万观众。“今天安万要唱他改编的《兴汉图》,早点来,才能占个靠前的座位。”不少戏迷裹着棉衣,带着吃喝,期待近距离欣赏安万的表演。
中午1点30分,安万登台亮相。身着华丽戏服,扮相英姿飒爽,甫一亮嗓,那醇厚而富有穿透力的唱腔便如同一声惊雷,瞬间响彻广场。台下数万双眼睛紧盯着舞台,老戏迷们微微闭目,沉浸在那熟悉而又韵味悠长的曲调中,脸上满是陶醉之色。
与此同时,安万的快手直播间,平凉日报和平凉融媒体中心以及平凉当地数十位网红达人也同时开启直播,每个直播间瞬间涌入数万观众,在线观看安万的演出。
安万剧团演出
不管是现场还是直播间,都是气氛热烈。在现场,观众们的热情随着剧情的推进不断高涨,尤其当安万唱到《兴汉图》中“吴汉祭母”的一段高难度唱腔时,全场观众都不由自主地跟唱起来,台上台下沉醉其中,一场结束后掌声雷动,经久不息。直播间里也异常火爆,不少网友留言“太感动了,只有安万能唱的这么动情”“我是对着谱子看直播的,边看边跟着安老师一起唱”……
安万没想到,不到200万人口的平凉“能有这么多的戏迷”,也没想到自己能“火”得这么快。“我就是一个从会宁黄土地上走出来的秦腔追梦人。”安万这样定义自己。
“1978年出生在甘肃省会宁县,从小酷爱秦腔,自戏校毕业后,一直辗转在民间剧团演出。2016年开始,我利用快手短视频平台直播,讲解秦腔技巧,分享秦腔故事,展示秦腔的独特魅力。随着粉丝数量的不断增加,我乘势组建了自己的百人剧团,并开始在短视频平台上直播演出。”安万用最简短的话介绍了自己。
2024年12月23日至30日,安万剧团受快手官方邀请,在陕西省西安大明宫万达广场进行了8天8夜的演出。试音当晚就吸引大批戏迷前往围观。演出期间,现场气氛热烈,观众数量众多,每天都有数万人前去观看,8天的演出场场爆满。安万的每一次登台都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最后,安万上台邀请戏迷们同唱秦腔名段,全场大合唱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西安的秦腔戏迷对安万的演出评价颇高,赞誉满满。戏迷认可演员们扎实的基本功,称赞其能将经典剧目演绎得精彩纷呈,以精湛的演技、富有感染力的唱腔和细腻的情感表达,生动地塑造出各个角色,赢得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据统计,安万在西安演出8天,与安万演出相关的直播与短视频观看量超1.4亿。
看到安万在西安的演出后,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立刻邀请安万到平凉来唱戏。
平凉人的热情让安万始料未及。唱戏之余安万还体验非遗、逛博物馆、赶年货大集……在2025年平凉市崆峒区“庆元旦·迎新春”惠民演出活动中,安万演出空档大力推介当地特产,崆峒黄酒、平凉泡馍、平凉红牛肉、香莲花椒、花所山药等80余种特色(农)产品在安万的推介下,引发了戏迷和游客们的抢购热潮。
在平凉市崆峒山景区,安万学做崆峒养生功,不少戏迷在直播间跟着安万一起做,“尽管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是我真的觉得神清气爽了不少,看来崆峒山值得一去。”不少戏迷在直播间里留言。
安万在平凉的演出获得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除了协调各方宣传推广,还得到了移动网络公司的保障支持,确保现场网络通畅和直播稳定。
平凉市崆峒区还安排了近700人次的保障团队在绿地广场进行日均保障工作。最后,应观众要求,原本计划2025年1月3日至5日的演出,在1月6日加演一天。1月6日晚的演出结束后,平凉人民还用烟花秀和无人机表演欢送安万赴兰州演出,同时表达对安万的喜爱和对秦腔的热情。
安万因为秦腔火了,网上各平台关于安万和秦腔的视频、话题不断。
据抖音平台数据,关于安万的话题已超过100个,其中安万西北巡演的话题播放量达5475.6万次,安万剧团巡演西安站的话题播放量4150.5万次。安万快手号的粉丝也突破了120万,其影响力不仅局限于甘肃、陕西、青海、宁夏,还扩散到了广东、四川、江西、内蒙古、新疆、湖北和山东等地。
安万剧团新晋武生周磊告诉记者,在安万的带动下,剧团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年轻演员们也更加努力地钻研技艺,剧团的演出日程排得满满当当,不断接到来自各地的演出邀请。
1月6日,安万发布最新演出预告,在结束了兰州的演出后,安万剧团将于农历腊月二十一前往甘肃省定西市腾云村演出。届时,腾云村还将举办盛大的年货节活动,腾云村年货节活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腾云村年货节,安万大戏与精美年货皆已备好,期待各位戏迷、游客光临,一同听大戏、办年货、过新年。”
与此同时,天水在线也应广大天水戏迷的邀请在线喊话,邀请安万到天水演出。
1月8日,安万在兰州的演出备受省内外戏迷的关注,不少人提早预订了动车票赶往现场观看,还有不少戏迷在1月7日晚,剧团搭建舞台时就赶到兰州万达茂开直播唱起了秦腔。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和安万老师同吼一段《潼关》”。
西北印象文旅夏雨虹表示,安万剧团是从甘肃静宁和会宁两地发展起来的,两个县域拥有着广泛的戏迷基础,虽然不是官办活动,没有精美完善的幕后团队,但安万剧团却在西北磨练出了极强的基本功,加上安万极其动情的演出,瞬间就让台下的观众产生共鸣,这种台上演员哭、台下观众哭的精神链接和互动最是难能可贵。安万剧团通过网络视频将直播演出与带货模式相结合,开创了秦腔民营团体演出的新模式。
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才能发展繁荣;只有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甘肃省陇剧院院长王存表示,安万用他的坚持和努力,让秦腔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他的故事将激励着更多人关注和热爱秦腔,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积极贡献。
为什么是“安万”
究竟是何种坚韧力量,能让一位面部带着先天血管瘤的甘肃汉子,在秦腔的舞台上绽放出夺目光彩?
又是怎样的时代机遇与个人拼搏交织,使古老的秦腔艺术在新媒体的浪潮中涌起澎湃热潮?
到底是什么神奇魔力,让一位民间艺人成为地域文化发展的关键推手?
安万认为,答案藏在秦腔的传承中。
安万,自幼便饱尝生活的酸甜苦辣。脸上的先天性血管瘤,成为他童年难以言说的痛,却也磨砺出他坚毅的性格。9岁那年,第一次登台演出,脸上涂抹的油彩意外地让他躲开了异样的目光,那一刻,秦腔宛如一道光照进了他的生命。从此,他踏上了这条执着的秦腔之路。从在剧团幕后默默努力,到19岁倾尽所有创办安万剧团,即便负债累累,也未曾熄灭心中对秦腔的热爱之火。
本版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瞿娟 王少华 摄
2016年,安万尝试在快手平台直播,这也开启了他秦腔传播的新征程。“起初,直播间里常常只有我媳妇两个人,很长时间都是我唱她听,但是我不想放弃,没有人也要唱。后来,直播间渐渐吸引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戏迷朋友,收获了第一波粉丝。”安万说。
而真正让安万声名远扬的,是在陕西的秦腔大合唱,那是一场令人热血沸腾的文化狂欢。
秦腔大合唱的灵感来源于演唱会。
安万回忆当天的情形:“西安的戏迷朋友们太热情了,我也是突发奇想,想和戏迷朋友们一起唱一段,就邀请大家一起合唱,没想到大家特别配合,全场几万人的声音汇聚在一起,气势磅礴,声浪滚滚,仿佛要冲破云霄。无论是头发花白的老人,还是充满朝气的年轻人,都在这一刻被秦腔的魅力所征服,他们脸上洋溢着激动与兴奋,眼中闪烁着对秦腔艺术的热爱之光。看到这个场景,我真的太感动。感动自己不放弃的坚持,也感动戏迷回应我的赤诚。”
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窦凤琴与安万有多次合作。在安万剧团的演出中,窦凤琴探班现场并与安万同台献唱,表演了秦腔经典的吵架片段以及《兴汉图》《斩秦英》等。
窦凤琴对安万给予了高度评价。她称赞安万传承并发扬中国戏曲文化,对安万在西安的演出以及其为秦腔的付出和努力表示肯定。她还感慨安万演出时现场气氛热烈,说“从来没有感受过这么热烈的气氛”。窦凤琴认为戏迷和秦腔演员是鱼水关系,而安万能得到戏迷如此大的支持是一种荣幸,也体现了安万的个人魅力和艺术感染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
安万说:“其实‘火’的不是我,而是站在舞台中央的秦腔传承。”
著名音乐人、民盟甘肃省第十五届委员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推开甘肃的门》《尕连手》等脍炙人口的歌曲演唱者段兴华认为,安万的秦腔大合唱,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情感的爆发,一次文化的传承,它让古老的秦腔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让安万这个名字深深地印刻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中。
安万最喜欢的唱的戏是《潼关》,为此他还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改编。
安万说:“咱唱了大半辈子秦腔,对秦腔的感情深到骨子里了。《潼关》是咱秦腔的经典好戏,可有些地方和现在观众的口味不太对得上。我就想着,怎么把老百姓平常过日子的那些酸甜苦辣、对未来的盼头加到戏里。就说那唱腔,以前有些拖腔,年轻人听着可能觉得闷,我就试着改得紧凑些,让节奏更明快。还有表演,加了些更贴近生活的小动作,让人物更鲜活。我就盼着这老戏能唱出新味道,让更多人喜欢。”
在改编《潼关》时,安万更注重情感的表达,“潼关以内白旗展,老娘的尸身掩下边。顿地捶胸把天怨,老天爷呀!你杀我吴汉为哪般?”安万认为这一声声嘶吼苍凉悲壮、荡气回肠,不仅是在讲述吴汉的感情煎熬,也是自己人生感悟的体现,“每当唱到这里时,总是能感同身受,台上我心中煎熬,台下戏迷红了眼眶。这也是为什么戏迷愿意跟着我合唱的原因。”
安万还将演出搬到了直播间,每次演出时都是全程直播。没有演出时就会讲秦腔的故事,和戏迷探讨秦腔的演唱技巧,有时也会推介家乡风土人情、特产风物。安万还让剧院的每个人都参与到直播中来,从各自的视角讲述剧团台前幕后的故事。安万剧团武生演员周磊告诉记者,2024年建团前他就来到了剧院,一门心思都放在了如何演出让观众喜欢的武生上,偶尔才会开直播,“尽管如此,我也有了几万的粉丝。”
平凉的演出结束后,安万还收到了平凉70多岁老戏迷送来的最珍贵的礼物——收藏了50多年的《樊梨花》剧本。“剧本保存完好,纸张平整、干净,也没有破损,真的是既感动又泪目。”安万说。
在专家学者眼中,“安万现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重要的社会价值。段兴华评价:“安万巧妙地借助新媒体平台,打破了传统秦腔传播的地域与受众局限,以一种大众喜闻乐见、互动性极强的方式,将秦腔文化广泛传播,尤其是吸引了大量年轻群体,为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极具创新性的思路与方向。尤其安万的秦腔,那是正宗的西北味道,每一句都唱到了戏迷心窝里,听他唱戏,就像回到了过去那热热闹闹的戏园子,非常过瘾!”
西北印象文旅夏雨虹表示,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西北人都会唱秦腔,甚至很多人不对着提词屏幕都听不懂戏里的对白,但西北的辽阔与雄浑早都融入了秦腔的血脉中,而很多人到了中年之后,会发现这种血脉突然间就觉醒了,黄土地的厚重也在这一刻显示出它的张力,黄土地上生活的芸芸众生在这里形成了特有的情感与个性,唱出了最为古老、最为苍劲有力的腔调。如果说东北人唱二人转显得很亲近,那陕西人和甘肃人共同爱好的那一嗓子则更是陕甘一家亲的文化传承。
甘肃省陇剧院院长王存认为:“安万的表演毫无雕琢痕迹,满满都是生活的质朴和对秦腔的真情实意。他的走红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民间艺人在传承戏曲文化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和独特魅力。这也给我们专业院团提了个醒,在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时,必须紧密扎根民间文化,充分汲取民间艺术的丰富营养,创作出更多贴近百姓生活、能引起大众强烈共鸣的优秀剧目。”
甘肃省文化产业与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甘肃省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把多勋认为,“安万现象”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成名故事,更是传统戏曲在新时代浪潮中传承与创新的生动样本。它让我们看到了民间艺人的无限创造力和顽强生命力,也看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社会融合发展的广阔前景。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安万”涌现,让戏曲文化的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照亮我们的文化传承之路。
来源丨甘肃经济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