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产业高地,昆明园区如何发力?

1月9日

云南日报整版刊文

《激发园区动力 构筑产业高地》

聚焦昆明大力发展园区经济

越来越多的新产业

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园区正成为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昆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全文如下

图片

图片

一批批先进制造企业,先后落地生根、茁壮成长;一个个先行先试的初创企业和团队,加快创新突破;一件件利企实事,帮助“小苗”长成“大树”。行走在昆明市各产业园区,一个个大干快上的场景令人眼前一亮。

近年来,昆明市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孕育出化工、冶金、新能源电池、稀贵金属、信息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构筑起产业高地。2023年,昆明市19个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达1.48万亿元,同比增长5.6%,占全省89个开发区营业收入的49.57%。

昆明以全省1/5的园区数量,集聚了1/3的规上工业企业,创造了1/3的产值、1/2的主营业务收入,亩均产值由242万元提升到437.5万元,增长80.8%。2024年1至10月,全市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达88.7%。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昆明市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推动园区发展提档升级、提质增效,越来越多的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在园区不断涌现。从昔日的机制改革试验田到如今的经济增长极的演变,园区正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昆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图片

云南五华产业园区。五华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云南五华产业园区:

布局科创赛道 做强数字经济

走进位于云南五华产业园区的讯飞南亚东南亚信息科技(云南)有限公司,“AI+教育”“AI+医疗”“AI+政法”等各式各样的AI新技术新应用让人眼前一亮。2019年以来,科大讯飞紧密结合云南省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以讯飞南亚东南亚总部为核心,多语言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产业加速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

近年来,五华区加快布局大科创产业集群,以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树立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标杆为目标,将数字经济作为大科创产业集群核心引擎,围绕五华数字经济产业园“一园四片”,重点打造西北新城片区、荷叶山片区、园西片区和红云片区,全面提升“数字五华”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

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区,西北新城片区聚集了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相关企业,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推进产品与解决方案创新,构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生态,数字经济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

通过“园中园”的方式,荷叶山片区集中力量打造金鼎数字经济产业园,提升集聚发展水平与创新活力。金鼎山数字经济产业园区项目一期已经于近期建成运营,分别与豪雅集团、云南格力机电工程有限公司、云南合道康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滇医通)、北京小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4家企业签订租赁协议。园西片区利用“学府创新创业走廊”和“一二一”园西片区的联动,主动加强同高等院所、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培育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位于园西片区民院路与一二一大街交叉口园西科技创新中心项目将打造园西科技技术及产品交易中心,形成一二一大街、圆通北路高科技产品特色街区的创新发展布局,做大做强并紧密融合各科技创新发展要素。红云片区则通过数字化应用,重点发展“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要素驱动产业。

截至2024年12月,园区登记注册数字经济企业6000余家,其中数字核心企业超过1400家。下一步,五华区将致力于打造开放合作、协同创新、互利共赢的数字经济发展生态,为全省数字经济发展贡献更多“五华智慧”和“五华方案”。

图片

俯瞰昆明高新区。昆明高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昆明高新区:

构筑创新生态 激发人才活力

“稀贵金属溅射靶材及关联微电子器件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等6个项目获2023年度省科学技术奖;云南大观实验室自主研发的“蚜茧蜂防治蚜虫关键技术”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作为生物防治的主推技术和典型成功案例向全球推介;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全球首创手足口病EV71疫苗研制及产业化”项目获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近年来,昆明高新区深入开展产业蓄势提能、招引质效提振、创新驱动提级、营商环境提升等8个行动,持续做强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两大载体,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构建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创新生态系统,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主攻方向,昆明高新区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紧扣贵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补“链点”、强“链条”、稳“链主”,引入国家贵金属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稀贵金属综合利用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1个创新平台,区内聚集了全省80%的信息产业知名企业;先后获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稀贵金属、生物医药)、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等称号,贵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获评“云南省优势型制造业集群”,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获评“云南省成长型制造业集群”。

坚持外引内培“两手抓”,先后签约扬子江药业、星达铜业等项目28个,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2个、“三类500强”项目1个,引进产业到位资金123.05亿元;有序推进闻泰产业园、创新疫苗研发及产业化、电力新材料装备等95个在建项目以及中南高科智创产业园、新能源超微细铜线材等58个新开工项目。坚持抓大、培优、扶小、育新相结合,推动骨干企业做强做优、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扩容提质,南天信息沃森生物等9户企业入选云南省重点产业领军企业,昊邦制药、中科鑫圆等14户企业荣获云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先后培育上市企业12家,上市企业数量占全省的26%。

同时,加大对高能级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构建创新主体梯度培育体系,加快建设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和营商环境,探索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发展体系,全面打造培育新质生产力“苗圃”。目前,园区拥有专业技术人才2.2万人、高层次人才3200人、高技能人才500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创业云南”创业指导专家等荣誉获得者22名,5支团队分获云南省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园区内已建成国家级研发机构2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40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3个、众创空间13个。

图片

安宁产业园区。记者王俊星/摄

安宁产业园区:

重点培育四“新” 塑强发展优势

作为安宁产业园区布局产业新赛道的代表企业,云南友日久包装实业有限公司依托工艺更新、品质创新、专利研发,先后被认定为云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称号。

近年来,打造新质生产力成为安宁产业园区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词。围绕滇中产业引擎、昆明工业脊梁的发展定位,该园区重点聚焦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催生新模式、激发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四个“新”,产业发展逐步向新向智向绿,园区发展动能澎湃、活力奔涌。2023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564.4亿元,同比增长24.2%,体量和增速在全省89个开发区中位居前列。

靠前布局战略性新赛道,新质生产力潜能不断释放。安宁产业园区依托丰富的磷、锂等资源禀赋找准产业赛道,围绕“资源—材料—电芯—电池—应用—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规划21.38平方公里打造新能源电池产业园,推动湖南裕能、上海杉杉、多氟多等头部企业落地园区,新能源电池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截至目前,该园区拥有新能源电池产业全产业链相关企业12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签约新能源项目19个,计划投资1057亿元;现已投产5个项目;2023年实现产值131.72亿元,同比增长57.2%,占云南省新能源电池产值的40.24%。

云南云天化石化有限公司积极推动化工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企业迎来发展新机遇:成长为省级石化工业智慧工厂和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并研发出不含“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聚丙烯产品,直接带动云南省超过300家下游企业快速发展。

在石化产业方面,安宁产业园区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炼化一体化石油化工基地目标,支持中石油云南石化等主导企业满产达产,同时加快延伸石化下游产业链,重点发展碳纤维、有机原料、合成树脂等产业;在冶金产业方面,该园区全力支持宝武昆钢、西南铜业等链主企业扩产增效,推动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产业集合式发展。

“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牛鼻子’,园区以技术和创新为抓手,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安宁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唐志雄介绍,园区形成“发现一批、服务一批、推出一批、认定一批”的全链条服务制度,建强量质并优的创新平台,助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4家,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各类研发平台17个,高新技术产业占比逐年提升。

图片

嵩明杨林经开区。记者周密/摄

嵩明杨林经开区:

聚焦主导产业 力促以新致远

走进位于嵩明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北汽新能源昆明工厂生产车间,生产环境干净整洁,流水线生产有序进行,机器人代替人工精准装配新能源汽车。目前,北汽新能源昆明工厂已打造整车制造的四大工艺,具备年产1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产能。

作为云南省重点培育的10个千亿元园区之一,杨林经开区于201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紧盯做强做优先进装备制造和绿色食品两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新材料、数字经济、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2+N”产业发展新格局。目前,园区已引进昆明机床、北汽新能源汽车、中汽中心、华狮啤酒、康师傅、伊利乳业等国内外企业799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7户。

2024年6月,杨林经开区管委会与龙马集团在昆签订南方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项目投资协议,项目落地后将有力推动昆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大企业选择在杨林经开区开辟新赛道,折射出园区产业的磁吸效应。近年来,杨林经开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速推动企业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力促科技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赋能园区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产教资源集聚优势,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产教深度融合园区,为园区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质生产力。截至2024年12月,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数累计达83家,19家企业获批进入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

同时,树立“科技即产业”理念,全力支持从0到1的原始创新。通过建立有效的专利技术供给渠道,园区实现高效的专利技术供需对接,加快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2024年以来,推动7家企业与7所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专利转移转化供需对接。

声音

新质生产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是技术创新性,基于核心客户需求形成的技术壁垒,针对需求和市场的创新;第二是高效率,更高的人效和周转,包括人力、资金、库存、土地等所有资源;第三是高质量,更高的毛利和客户更少的欠款,这是凯瑞特一直坚持并践行的理念。

——云南凯瑞特工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映锋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推动科技创新。云南安权霄防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转化了省内高校科研团队世界一流的高温防护涂层材料技术,并与多个高校、院所建立起深度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引进了研发、生产、工程应用和市场推广人才,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持续为航空航天、冶金、化工、建筑等领域客户提供先进防护涂层材料解决方案,提升关键核心装备的服役寿命与能效水平。

——云南安权霄防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明聪

对我们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用IT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来推动传统零售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构建核心零售能力。近年来,九机自主研发的九讯云新零售数字化云平台,为传统零售商提供一站式数字化转型的解决方案,已帮助全国31个省(区、市)的390余家传统手机零售企业进行了数字化转型,赋能线下门店超9000家,手机年销量超500万台。未来,九机将携手合作伙伴,持续优化平台功能,共同迈向智能化、高效化、可持续化的发展道路,全面实现数字化转型与赋能。

——云南九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喻政新

高新技术企业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因地制宜打造新质生产力,企业在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科研合作,加大研发投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还要将新质生产力融入产品研发、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实现技术革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进而塑造新的发展优势,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高质量发展。

——昆明天谋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曾谋

昆明综合保税区开发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业态创新和产业发展为抓手,促进昆明综保区新质生产力发展。采用保税方式引进飞行模拟器,在综保区内开展飞行员、乘务员培训服务业务,带动航空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推进黄金深加工项目扩大产能,推动黄金加工向下游电子新材料产业延伸。在综保区重点项目国际橡胶仓储中心的运营中,通过橡胶贸易市场促进橡胶在种植方面技术化和加工方面智能化,推动橡胶产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

——昆明综合保税区开发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周向前

来源:云南日报
责编:莫开井
编审:符亚丽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