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正值种业振兴行动从“三年打基础”迈向“五年见成效”的关键转折点,我国种业发展已构筑起坚实根基。
三年来,我国建成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15 个中期库、56 个种质圃串联起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227 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精准布局,101家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与535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协同发力,为种业大厦夯实底座。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实力在全球版图中强势崛起,在发展中国家中占据先机,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具体表现为10%的领域处于引领地位,39%的领域与之并驾齐驱,仍有51%的领域处于紧密追随状态。
但不能忽视,我国农业前进之路仍有荆棘。“投入高、环境代价大、产量不够高是我国农业当前面临的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指出,农业生产必须实现绿色转型,优化现有的发展模式。
良种恰是模式优化破局的关键点。本麦季,各地积极推广高产稳产、抗倒伏及抗病的小麦良种,有效促进了小麦单产每亩提高10公斤。得益于此,根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12月发布的数据,2024年小麦产量2802.0亿斤,比上年增加70.2亿斤,增长2.6%。
图片为AI生成
种业翻身仗怎么打?中关村量子生物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林敏表示,必须从源头着手,依靠科技力量加速种业关键技术突破,提高原创性和前瞻性的技术创新,解决科技创新与产业落地不匹配的问题。
当下,在农业科技领域,科技创新与产业落地之间确实存在一定脱节现象,表现为原创性、前瞻性技术创新相对薄弱,致使部分先进技术在向产业转化时遭遇阻碍,难以充分融入实际生产环节。
转基因技术作为现代种业发展进程中的前沿探索方向,备受各方关注。它依托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能够精准识别并获取作物优良基因,通过科学的基因编辑等操作,跨越物种屏障引入外源有益基因,赋予作物更强的抗逆性与适应性。以抗虫棉为例,凭借转入的抗虫基因,有效抵御棉铃虫侵害,大幅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障棉花产量;还有耐除草剂大豆,简化田间除草流程,降低人力物力成本,切实展现出转基因技术在提升农作物产量、优化品质方面的显著效能,为种业现代化变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让转基因技术充分释放潜力的关键路径。在这一过程中,科研机构肩负重任,需要持续加大研发资源投入,深入挖掘更多具有实用价值的功能基因,同时不断优化转基因技术操作流程与规范,为产业发展输送前沿、可靠的技术成果,如同为产业前行备好充足“弹药”。
而企业作为产业落地的核心主体,更是责无旁贷。要主动担当作为,着力强化自身在科技创新链条中的关键地位,积极对接科研前沿,引进、转化先进的转基因技术成果,打通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让蕴含高科技含量的种子在广阔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切实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助力我国种业乃至农业产业迈向更高台阶。
当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畅通无阻,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将如滚滚浪潮,推动我国种业巨轮破浪前行,也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磅礴的中国力量。 (光明基因科普团队)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