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旅游你追了吗

前不久,《中国气象旅游发展报告(2024)》对外发布。气象旅游,对许多人来说还挺陌生,但要是说到黄山的云海日出、蓬莱的海市蜃楼、峨眉山的金顶佛光、吉林的雾凇、青海的“天空之镜”、福建平潭的“蓝眼泪”、四川甘孜的流星雨等,大家就能感受到气象旅游有多火了。

仰望星空,亘古流长。我国在数千年的农业生产中,积淀了丰富的气象文化,如二十四节气,就于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惊艳了世界。在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自然变幻的气象文化;各地的节庆、民俗、建筑、服饰,无不受到气象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气象资源被人类认识和发掘,并转化为旅游资源。2021年发布的《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把强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发展旅游气象服务作为重要任务。2022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进一步强调,要加强气象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自2022年起,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已陆续发布三批“天气气象景观观赏地”名单,涵盖云雾、彩虹、冰雪、星空、霓虹等多种自然景观。如今,国家气象公园、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避暑旅游目的地、避寒旅游目的地等气象景观旅游IP,正成为吸引游客的新名片。

图片

气象旅游的出现,为旅游市场带来了新意。一些地方推出“观云之旅”,游客可以在专业人士带领下,欣赏到变幻莫测的云景,并了解背后的原理,这种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产品深受游客喜爱。围绕气象景观,一系列周边产品和服务,如气象科普书籍、特色纪念品、观测体验活动等,也被陆续开发出来,可以说,相关产业链条具有很大拓展空间。

气象旅游对于气象科普教育同样意义非凡。在一些气象主题公园,设有专门的科普区域,通过实物展示、模型演示、多媒体讲解等方式,向游客介绍气象灾害的形成机制、预防措施以及气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知识。当游客亲眼目睹壮观的气象时,工作人员可以现场讲解气象的形成原理,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对光学和气象学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然而,当红的气象旅游也面临一些挑战。气象景观的不确定性是一大难题。气象条件复杂多变,游客可能满怀期待地前往,却因天气不佳而无缘观赏到心仪的景观。比如,想看日出却遇到阴天,计划观赏极光却没有合适的地磁活动。这就需要旅游从业者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提高气象预报的精准度,并及时向游客提供准确的信息,帮助游客合理安排行程。同时,随着气象旅游的热度不断上升,一些地方可能会出现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情况,值得警惕。此外,一些气象旅游目的地位于偏远地区,能否建立起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众新闻记者 张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