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根阿古拉,1975年出生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乌力吉苏木温都尔毛道嘎查。谈起传承三代的牧民戍边员身份,孟根阿古拉说,“我一辈子就想做好戍边这件事,虽然有时候枯燥,但很有成就。”
乌力吉苏木北与蒙古国交界,是阿拉善左旗唯一的边境苏木,边境线长188.68公里。这里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冬寒夏热,昼夜温差大。
20世纪70年代,为维护边境安全,12户牧民自愿举家搬迁到乌力吉边境一线,建立10个民兵点,孟根阿古拉的母亲巴雅斯胡楞就是其中一员。
那一年,24岁的巴雅斯胡楞跟随母亲来到边境,在民兵点旁边搭建了蒙古包,巴雅斯胡楞放下女儿家的娇柔,以蒙古族姑娘的刚毅豪迈,毅然参加训练,扛起枪,担起守边重任,从此开始了戍边生活。边境地广人稀,常年干旱少雨,她白天放骆驼,晚上站岗放哨,把整个青春献给了这片土地。巴雅斯胡楞说,那时候白天骑着骆驼巡逻,晚上去山上站岗,一站就是一整晚,天亮的时候才回家。
孟根阿古拉聆听母亲讲述戍边故事(阿左旗融媒体中心供图)
因为母亲的守边决定,1975年,孟根阿古拉在边境线上出生。在他的记忆里,苍茫的大漠戈壁,总有刮不完的风沙。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邻居也陆续搬离了难以维持生计的边境,方圆5公里荒无人烟。
孟根阿古拉说,那时候拉水要到30里外的地方,当天出发第二天才能把水拉回来。即使是这样,母亲依然带着他执着坚守。也正因为如此,从小就跟着父母巡查边境线,让他对这片土地有了深深的眷恋。
中专毕业后,他原本有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但是父亲临终前告诉他,在这个地方不是为了挣多少钱,主要为了保护边疆,这是一家人的光荣任务。因此,孟根阿古拉决定接过守土戍边的“接力棒”,继续扎根在边境一线。
孟根阿古拉记录巡边情况(阿左旗融媒体中心供图)
2005年,孟根阿古拉加入中国共产党,接过承载了三代人戍边记忆的望远镜,追随着父辈的守边足迹,带着妻子和孩子成为第三代戍边人,开始了他的光荣使命。即使面临着恶劣环境的挑战和生活上的困难,20年间,孟根阿古拉依然坚守在这片土地,守卫在边境第一线。
每次在离家4.8公里外的中蒙边境线巡查时,他都要认真佩戴好党徽,拿上望远镜和巡边工具,认真观察有无异常情况,这对于今年50岁的孟根阿古拉来说是每天的“必修课”。
一望无垠的边境线,并不是想象中那般安逸、平静,这里时常会有狼群出没,尤其在旱季,食物的匮乏和缺水的气候,将狼群一步步引向了牧民的牲畜。
孟根阿古拉家也不例外,20年来,他家失踪的骆驼至少有200峰,其中一部分骆驼过境到了蒙古国,一部分被狼群袭击导致死亡。
孟根阿古拉说,虽然有所损失,但是他觉得这点个人的利益在保护国家边境线安全、守护家乡牧民安全的使命面前,不值一提。今后,他还是会一如既往地保护我们的边境线,努力把这项任务做得更好,为国家、为家乡的安全奉献自己的力量。
孟根阿古拉帮助牧民治疗骆驼(阿左旗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茫茫的戈壁滩上,一家三代人有过遮天蔽日的沙尘暴和狼吃掉羊群的惊险经历,但相比常年巡边的艰苦和孤独,这些都不值一提。
是什么样的精神,让他们执着地坚守在那里?而“光荣任务”是孟根阿古拉说得最多的答案,是对祖国浓浓的爱,也是世代传承着的戍边使命,正是这些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一家三代人守望在边境一线。
半个世纪的坚守,三代人的接续奋斗,历尽艰辛、无怨无悔。在环境恶劣的边境线上传承着戍边使命,巡查边境线时骑的骆驼变成了汽车,蒙古包也变成了通水通电的砖瓦房。但是不变的是牢牢扎根在三代人心中的戍边使命。他们就像展翅的雄鹰俯瞰着这片土地,与中蒙边境线上的一座座界标,一道守望着边境一线。(阿左旗融媒体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