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1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当北大教授走进「酒吧」

1月3日晚,北大法学院刑法学教授车浩作为主讲人在北大附近的一间酒吧里举行了一场学术讲座。对于他和到场的许多人来说,「学术酒吧」是一次新奇的初体验。

这是一种异质的、矛盾的搭配,严肃正经的讲座与放松休闲的酒吧。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场合,三位法学教授向赴约者发出了“一场法学的邀请”,许多超越部门法的哲思与公共性极高的议题借由“去等级化”的对话被自由讨论。法学从校园去往街头,从象牙塔走向市井处。

讲座持续的四个小时里,听众的思维追随嘉宾的讲述深入、发散,一个小小的、有形的思想共同体缓慢形成,又在聚会结束时解散。但我们相信,走出酒吧,这份特殊体验带来的振荡与思考仍将继续。

图片

△讲座现场,屏幕前右起依次为车浩、赵宏、陈新宇


文字 | 郭雅颂


01


2025年的第一个周五晚上,五道口华清商务会馆16层的一间酒吧里人头攒动。店员站在门口核对入场信息,点单的吧台前排起长队。时间越接近7:30,室内的人越多,大家对即将开始的活动翘首以盼。许多人没有座位,索性举着酒杯找个空隙站着等。

店里的两块显示屏上投映着活动海报——“一场法学的邀请”,主讲人是来自北大法学院的刑法学教授车浩,另外两位法学专家,北大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学的教授赵宏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律史的教授陈新宇作为嘉宾同场交流。

“我骑车来的路上在想,20多年前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去酒吧是为了暂时脱离开学术,换个心绪,万万没想到,20多年后的今天,我来酒吧居然是为了搞学术。”7:30一过,活动正式开始。主讲人车浩的开场逗乐了听众,大家纷纷鼓掌,气氛异常热烈。

这一晚,在三位法学专家妙语连珠的讲述中,这样所有人会心一笑、掌声不断的时刻还有很多。原本计划9:30结束的活动,足足持续了4个多小时。许多没有座位的观众全程站着听完,人群散去时已接近零点。

这场讲座不涉及太艰深的学术问题,因为现场的观众不都是法学生,更不都是刑法学生。车浩坐在一张高脚椅上,表达循序渐进。从法律是一门介于科学之真与文学之美之间、追求正义之善的准科学,到法学是否有魅力、值得一个人尤其是年轻人作为职业选择,再到学者如何认清自己的定位、承担知识分子的责任,他总共讲了三点。为了适应这个特殊的物理场域,他借鉴了一种江湖礼仪——“按照北方人的规矩,一般上酒桌都要先喝三杯,一杯我喝不下,那么我就每讲一点喝一口。”

后来与谈的嘉宾则从车浩的新书《正义的决疑》出发,分享了各自基于本专业的思考。整晚的讨论颇具启蒙意味:法律的技艺,法律人的道德观念,何为公平正义,知识分子的角色,公共写作的使命、风险、方法、技巧,公共表达的边界......许多问题的外延已经超越了法学的边界,引人深思。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学术开放麦环节,一位在走廊处站了4小时的女孩接过话筒提问。当她说到自己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坐了十多个小时的卧铺专门来参加这场活动时,人群发出低低的惊呼声,几位嘉宾的脸上也表现出明显的惊讶。

车浩后来把这样的举动归因于学术酒吧的吸引力,以及理想主义的感召“倘若这是一场开在北京高校里的讲座,我想不会有人不远千里赶来赴约。我更相信是‘学术酒吧’的新奇性、自由感、松弛度,围炉而坐的感觉,光影酒精的氛围,唤醒和激发了年轻人心中一种自由平等地进行思想交流和学术分享的美好想象。年轻人,谁不喜欢理想主义呢。”

的确,两个原本不搭边的东西组合到一起意外催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酒精消解了日常生活的规矩和秩序,也消解了学术的高冷和精英,一口酒下肚,哪怕面前坐着的是权威大佬,人们也会被松弛的氛围感染,丢掉拘谨,大胆开麦。酒吧的自由基调便也得以容纳思想之多元,交流之自由。

图片

△结束时的大合影

02


上海的小酒馆里最先流行起这种一边喝酒一边听讲座的形式。不用门票,只需要找个空位,点上一杯酒,就可以坐下来在酒吧这个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听到在校的博士生或青年学者分享各自专业领域的知识,然后彼此交流。在社交媒体的推动下,学术酒吧很快成为了一种新潮的青年文化现象,并逐渐风靡北京、成都、长沙等大城市。

不过,许多人仍然对此抱有怀疑。这是不是消费主义的新噱头?酒吧昏暗的灯光、闹哄哄的环境怎么聊学术?最后总归是学也没学成,玩也没玩好。幸好,三位Top2名校法学教授的专业口碑是最好的背书,于是,“一场法学的邀请”成为许多人的学术酒吧初体验。在现场,当主持人问到“有多少人是第一次参加学术酒吧活动”时,超过八成的观众举手示意。

当看到从主讲人到嘉宾都是法学界很有名声又很关注公共普法的学者时,我感到学术酒吧似乎不再是年轻人的颅内高潮,而演变成一场多少有些‘自下而上’意味的学术风浪......参与的人究竟是猎奇心重,还是真诚地希望在更坦率的场域中交流互动?带着这些内心的疑问,我决定现场体验一番。”一位观众在自己的公众号文章里这样写到。

昏黄迷离的灯光,随意排布的桌椅,若有似无的背景乐,琳琅满目的酒水单......当晚,就是在这样一间本该灯红酒绿、觥筹交错的酒吧里,形形色色的人们围坐在一起,或屏息凝神,认真听讲,或自由开麦,踊跃交流。这里没有课堂和实验室的拘谨,没有学分考核和同侪压力,人们畅所欲言,神采飞扬。据主办方统计,海报发出后报名人数很快就超过了600,出于场地和安全的考虑,最后只能通过发放入场函的形式控制活动规模。

“久违的感动”“梦回盛唐”是车浩那天晚上的感受。恍惚之间,他想起自己二十多年前上学时的许多往事,比如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追星哈贝马斯的讲座,作为博士生在大教室主讲“监狱里的同居楼”,再比如跑去人大听刘小枫讲“诗与哲学的冲突”,去万圣书园咖啡馆听德沃金的讲座。二十多年过去,他仍然记得当年德沃金的那场咖啡沙龙上,季卫东提出的问题——人有没有做奴隶的自由?车浩感叹,那的确是一个文科蓬勃发展的“盛唐时代”。

彼时在校园里,随便走进一间教室,就可能遭遇一场精彩的讲座,主讲人的声音激荡,台下鸦雀无声,眼神炙热,但讨论时又是气氛热烈,甚至有台上台下针锋相对的辩论。主讲人有著名教授,也有政府官员,还有刚出茅庐的学生,只要讲得好,学生主讲的讲座也可能爆满,讲得不好,再著名的学者和官员也可能遭遇嘘声。北大以及同时代各个高校的讲座活动,传播着思想的声音、思想的力量、思想的魅力,鼓励人们可以自由、平等地去热爱学术、追求真理。

可是如今,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碎,网络的高度发达稀释了线下的面对面交流,共同文本的丧失让公共讨论变得困难,公共表达也越来越中规中矩......总之,那种闻道有先后,论道不分身份高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氛围大不如前了。

学术酒吧的兴起令人欣喜,它提供了一个场所,让五花八门、高度分工的专业知识超越各自的壁垒,从象牙塔走向市井,从高高在上的学术圈走向每个人的生活。人有可能踏出信息茧房,重新回到现实中结识同好,分享知识,碰撞思想。

图片

△活动的入场函

03



某种程度上,“一场法学的邀请”是个特例,许多许多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这一晚的开放、深邃、激荡、共鸣。聚会散去,这些触动依然令人回味,难以忘怀。

酒吧所在的华清商务会馆,地处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和中关村东路的交叉路口,往东大约2公里的马路尽头是北京大学东门,往南走不到1公里就到了清华大学南门,方圆几公里内还密集分布着北京语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数十所高校。此处的学术浓度、学术的多元程度以及对其的包容度别处很难比拟。现场的观众足够理性、包容,主讲人和嘉宾有备而来,皆具公共表达的经验,他们用超越具体部门法的哲思和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案例,激发了对话与讨论的热情。

此前,赵宏也参加过一场类似的活动,不过那次的体验有些生猛。“有牵着狗来的,有抱着猫来的,甚至还有男士穿着旗袍来的。讲了两个小时之后开始有人提问,其中一位女士提了一个非常犀利的女性主义话题,还没等到我回答,旁边的男士就已经和她吵起来了。坐在这里,我又回想起当时的那种有趣。”可见,一场深刻的学术酒吧之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努力。

其实,早在学术酒吧兴起前,城市里就存在不少学术氛围浓厚的公共空间。北大附近的万圣书园、豆瓣书店,曾经的雕刻时光、野草书店、风入松书店,都曾以其丰富多元的沙龙、高质量的研讨吸引求知者慕名前来。学术酒吧可被视为这种咖啡馆沙龙、午餐会、读书会等非正式学术交流传统的延续。国外的高校周边也存在许多“Sci Bar”(“Science in a Bar”的缩写),旨在为研究人员或爱好者提供一个在非正式场合谈论其专业知识的机会。

再往前追溯,柏拉图的The Symposium《会饮篇》)中“Symposium”一词就是指古希腊时代,人们在某些庄重仪式后饮酒聚会进行智识交流的活动。17、18世纪,欧洲的咖啡馆、茶馆、俱乐部也提供了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思想不期而遇的环境。巴黎的花神咖啡馆就因加缪、萨特、波伏娃等哲学家常常在这里聚会交流而闻名。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经常在剑桥的“老鹰酒吧”聚会,在此破解了DNA双螺旋模型的秘密,也成就了科学史上的一个著名地标。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人们何以热衷于将严肃、认真的学术讨论引入热闹喧嚣的娱乐场所?或许可以参考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Ray Oldenburg)对“第三空间”的阐述,咖啡馆、酒馆、图书馆、理发店既非家庭空间,也非工作场所,置身其中者能感受到温暖和欢愉、找到精神寄托和归属感。“第三空间”以咖啡、美酒、社交为纽带,吸引了不同身份、不同阶层原本分散的学术爱好者自愿自发前往相聚。观点交汇处,往往孕育出“真正的思想”。

学术生产具有相当的门槛,未经专业训练无法进入,而酒吧没有门槛,它就在街头,无论身份如何都能进入。「学术酒吧」在街头与精英的张力中找到了一种可能性,在制度化的学术空间外开放了智识流淌的新通道。期待更多的力量加入,促成一场场更好的学术酒吧之旅,让这场“自下而上”的学术风潮引领更多“真正的思想”发生,如星星之火,如流水滔滔


图片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