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进入“超高龄”,明确定义“壮世代”,台湾瞄上“壮世代”再就业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陈立非】台湾今年迎来“超高龄社会”,为减轻年轻世代的负担,台“立法院”1月7日三读通过“壮世代政策及产业发展促进法”(简称“壮促法”),引起岛内诸多解读。

明年正式实施

据台湾《中国时报》8日报道,岛内7日通过“壮促法”。根据三读通过条文,“壮世代”是指55岁以上具有工作能力及意愿的民众。三读条文明定,“壮促法”自2026年1月1日施行,当局应该在施行后两年内发布“壮世代人口政策白皮书”,并且依照绩效及岛内外情况发展定期检讨修正。

推动该法的民众党“立委”吴春城7日称,过去50年台湾增加将近1000万人,形成以青少年为主的正金字塔形人口结构,未来50年台湾将减少近1000万人,形成以高龄者为主的倒金字塔社会,整个法令制度、产业结构、文化观念都需要全盘更新。他说,根据台“国发会”的报告,“高龄化”与“少子化”已经是岛内不可逆的趋势,台湾今年正式进入“超高龄社会”,再过10年将有一半人口超过50岁,届时消费市场萎缩、税基减少、年轻人抚养比飙高,各种社会问题迫在眉睫,并且已经成为严重安全危机。

促进终身学习

在推动“壮促法”的前一天即1月6日,台“教育部”宣布,2025学年启动“第三人生大学试办计划”,为55岁以上“壮世代”提供多元学习机会。台“教育部次长”林腾蛟称,台湾55岁以上“壮世代”目前有800.9万人,达到总人口的34.22%。“第三人生大学试办计划”可让55岁以上人员进行学习,有机会再度进入职场。

《中国时报》7日称,该计划涵盖“全人健康”“生涯转型”和“社会联结”三大专业领域,相关大学将开设人工智能应用、金融科技、健康与营养管理等课程,学生以申请方式入学,修多少学分就缴纳多少学费,在福利优待等方面也比照一般学生;若在10年内完成毕业学分,还可由学校颁发学士学位。台“教育部”预计第一年可招收1500到2000名学生。

台湾《联合报》7日称,“第三人生大学试办计划”今年邀请岛内38所大学参与。其中,中正大学担任“总办公室”,副校长詹盛如7日称,中正大学为“壮世代”打造的课程,包括劳工系、社福系、经济系、成人及继续教育系、运动竞技系、心理系、传播系、法律系等。此外,该计划还将与台北故宫南院、乐龄大学、医疗单位等外部机构合作,促进终身学习普及与深化。

年轻人负担更沉重

台湾到底有多老?台“内政部”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8月底有7个县市达到“超高龄社会”标准,包括嘉义县、台北市、南投县、云林县、屏东县、花莲县及基隆市,等于全台近1/3的县市进入“超高龄社会”,2025年则是全台湾达标“超高龄社会”。从各县市来看,嘉义县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最高,达22.88%,其次是台北市的22.67%,第三是南投县的21.42%。

台“国发会”的统计显示,台湾“抚老比”(每100名工作年龄人口抚养的老年人口数)在2014年为16.19,2024年预估为27.89,2027年将达到32.39;加上“少子化”冲击,年轻人的负担更为沉重。依据“国发会”2024年10月发布的人口推估结果,台湾总人口将从2024年的2340万人,减至2070年的1497万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则增加248万人。所以原本是由3.6名青壮年人口抚养1名老年人口,减为“每1名青壮年人口需抚养1名老人”。

台退休基金协会理事长巫慧燕2024年提到,2023年地价税纳税人口中,65岁以上占比为33%,是岛内所有年龄层中最高的,因为这些人经历“台湾经济起飞”,掌握岛内约2/3的财富,但面对退休后会再活30—40年,保守估算退休金至少要1660万元新台币,若想过宽裕的“完美退休生活”,则至少要4760万元新台币。

公共资源分配引争议

为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台当局这几年鼓励中高龄人士再就业。据台湾“劳动部”最新统计,2023年岛内55岁以上就业人数约214万,其中55—59岁就业人数105万人,就业率达59.67%;60—64岁68.8万人,就业率39.86%;65岁以上41万人,就业率9.96%。他们主要从事制造业、批发及零售、农林渔牧、营建工程及住宿与餐饮业。全台中小企业总会理事长李育家表示,55岁以上的族群在体力、条件等方面与20多岁的年轻人不一样,但已经累积足够的社会及职场经验,就业需求就会不一样。

不过,台当局应对“超高龄社会”的做法也引发争议。东海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许甘霖认为,“壮世代”算是掌握台湾财富的一代,跟年轻一辈所谓的“崩世代”有很大落差,后者不婚不生才是造成岛内“少子化”的主要社会因素,应该把公共资源挹注在“崩世代”才比较实际。淡江大学经济学系教授蔡明芳质疑称,“壮世代”是否等同于财务弱势族群?“不该额外定义出一个世代拿资源,创造更多‘崩世代’,让高龄社会问题更严重”。     

台大学者辛炳隆还提到,目前包括“壮世代”在内的中高龄及高龄族群,可能因社会对高龄人士的刻板印象甚至歧视,大多从事较为低薪的服务业,这些族群就算就业,工作质量也不佳。他建议当局应想办法为“壮世代”创造更多优质工作机会,优先使这些族群续留原岗位,如果体力难以负荷原有工作,应提供辅助减轻其负担。另外,相关规定已明文禁止年龄就业歧视并设有罚则,但真正被处罚的企业少之又少,当局应确实执法,否则只靠“壮促法”难以解决年龄歧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