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湖之省”湖北为何要节水?怎样做好节水?院士这样说

极目新闻记者 庞正

通讯员 田雪林

“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咱们号称‘千湖之省’的湖北,为什么我们还要谈节水?”1月8日,由湖北水利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湖北省节水产业联盟正式成立,在成立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王浩带来主题报告,一开始的问题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图片王浩作主题报告

“节水是一把钥匙,能同时打开三把锁,这三把锁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损害。”王浩说,通过节水同时把这三把锁打开,这是水治理体系中的牛鼻子。节水能降低和抑制不合理的水需求,促进供需平衡;节水能减少面源的入河量,提高点源污水处理效率,解决水污染问题;节水可增加生态水量,减少污染入河,促进水生态的修复,而这三把锁的问题不光是缺水地区有,丰水地区也有,因此在丰水地区也要节水。

王浩分析了狭义节水和广义节水的概念,并指出可以从四个维度理解广义节水。从时间维度来看,丰枯调节就是节水,通过水库调蓄,把汛期水量转为全年可用,避免“丰期弃水、枯期缺水”。从空间维度看,优化配置就是节水,通过水网工程优化配置,通过产业布局优化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质量维度来看,控污减排就是节水,通过源头减污降低水资源消耗,保护水质,这也是维护可用的水资源量。从生态维度来看,保护生态就是节水,通过生态补水恢复河湖功能,维持生态基流,实现健康水循环,这也是一种节水。

图片王浩作主题报告

对照这些方面再看湖北的水情,王浩说,湖北水资源总体是很丰沛的,但是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先天分布很不均衡,产业布局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此外,湖北沿江城市近岸、汉江支流、部分中小河流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导致部分城镇水资源使用功能下降,形成水质型缺水。

王浩分析认为,目前湖北的水资源需求还没有达峰,未来随着产业升级,城镇化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用水的压力还会越来越大,而目前湖北的节水工作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挑战:用水效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公众节水的意识还不够强,政策体系有待完善,企业节水的动力有些不足。

如何进一步推动节水工作?王浩建议,首先,从狭义的节水向广义的节水理念转变。要从数量管理转向系统治理,统筹考虑水资源的保护、水环境的治理和水生态的修复,实现水资源真正的可持续利用。要从单打独斗转向协同共治,打破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推动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多元共治的模式,就像湖北节水产业联盟一样,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水新格局。要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作为,主动构建适应省情的节水生产生活方式,培育节水文化。

王浩对湖北的节水工作提出了六条具体建议。要系统开展丰水区的节水调查研究,开发适应丰水特点的节水技术,建立符合地区特征的节水标准,构建丰水区节水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丰水区节水成效评估方法。要坚持流域综合治理不放松,充分发挥流域的自然调节能力,建设健全流域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多过程的综合调控能力。以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科技应用方面包括大田节水技术、非常规水利用技术、管渠降损减漏技术、工业节水技术等,机制创新包括水价机制创新、农业用水管理模式创新、三产节水经济机制、水权市场交易机制方面的创新等。数字化成为节水新动能,主要集中在用水节水数字孪生体构建、用水节水数字化智慧化管控、大数据创新节水管理等,最终实现节水的“智”治。在再生开源方面,继续加强再生水利用。要着力打造长江流域节水标杆试验区,这个试验区要实现四个领先,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领先,生态系统和发展质量先进,用水节水管理效能领先,形成可供流域借鉴的节水先进经验做法。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