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快哉快哉”对抗“绝绝子”,用“江湖悠悠”对抗“内卷人生”,这本身或许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表达探索。」
>>>
吃面不叫吃面,叫“此面只应天上有,快哉快哉,我应在江湖悠悠”。(@外研社)
近期网络上掀起了“古风小生”热潮,一种将半文不白的古风语言与现代网络语境融合的调侃性表达突然爆火。
从“快哉快哉”“噫吁嚱”“小女子不才”到“笑得小生一命呜呼”,这套语言体系不仅迅速占领了评论区,还催生出大量衍生的恶搞段子和模仿秀。它的荒诞感让人捧腹,而背后的浓烈中二气质又让人脚趾抓地。
(网友评论)
然而,在一众嘲笑声中也有网友评论,“这不是黑历史,这是我的来时路”。(网友评论)
当我们看着那些既无章法又不知所云的句子时,总会忍俊不禁。青春的表达为何总是尴尬?为什么这些看似荒诞的语言却又让人感到如此真实?
在成长的早期,由于教育的美化和家庭的保护,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往往是理想化的。当这种想象中的世界与真实世界相遇时,语言便成了暴露这道鸿沟的照妖镜。(小学生伤痛文学 小红书@NG洛界.满眼月光)从“古风小生”的辞藻堆砌到“小学生青春伤痛文学”的夸张情绪,青春期的情感表达之所以显得尴尬,正是因为表达者的认知世界与现实世界存在着难以跨越的距离。“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当我们看到“古风小生”用“快哉快哉”形容一碗面时,忍俊不禁之余,却也能窥见一个更普遍的现象:我们总是用过度修饰的语言来伪装最朴素的情感,仿佛只有华丽的辞藻才能彰显独特的个性。这种词不达情的状态,是经验与表达之间的断裂。我们急于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知,却还没有足够的阅历去支撑这些感受。于是,华丽的辞藻成了掩饰阅历不足的最佳选择。我们翻出成语词典,搜罗古文名句,用尽修辞手法。QQ空间里写满了"你的泪是我的痛""独自走在寂寞的路上,只有微凉的风懂我",仿佛不这样写就不足以表达内心的波澜起伏。(QQ空间说说文案 小红书@呜呼啦乎 定会上岸版)
青春的抒情,总像穿着一双不合脚的高跟鞋。脚步虽然生涩,却依然要强装优雅;表达虽然稚嫩,却又急于要显得成熟。这种刻意的模仿,反而暴露出内心的笨拙。职场上,当我们想表达“提升效率”时,会说“赋能”;想说“突破限制”时,会说“破圈”;形容“统一认识”时,要说“对齐颗粒度”。简单的想法,却总要用复杂的术语包装。(职场“黑话”合集)
朋友圈里,每当遇到挫折时,我们爱说“熬过至暗时刻,守得云开见月明”;面对困境,就写“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朋友圈励志文案)
这些经过反复打磨的文字,不正是成年版的“快哉快哉”吗?在标签先行的当下,语言早已不是纯粹的交流工具。“专业”“阳光”“有深度”——为了赢得这些标签,我们不断调试自己的表达方式。可惜的是,越是刻意追求完美表达,反而越容易陷入另一种生涩。成年人的辞藻包装,某种程度上不过是青春期词句堆砌的延续。正如李娟在《我的阿勒泰》中所说:“真正的写作,首先要去生活、去爱、去受伤。”语言的成熟与年龄无关,而与经历的丰富程度紧密相连。只有走出象牙塔,真实地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们才能让经验与表达达成和解,找到最贴切的表达方式。(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台词)
“古风小生”的走红,恰恰戳中了这种普遍的表达焦虑——如何在真诚与体面之间找到平衡?如何让情感的表达既不显得做作,又不至于太过赤裸?词语就像件永远不合身的衣服,时而宽大时而紧绷。青春期,我们用华丽辞藻掩饰内心的不安;步入社会,我们用精心措辞来包装他人眼中的自我。或许,正是这种永远无法企及完美的状态,才最真实地映照出了语言的本质——它不过是情感的近似值。认知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永远存在着微妙的距离,而那永恒的“差一点点”,恰恰是语言最美的模样。
当我们笑着说“我应在江湖悠悠”时,是否想过:为什么是古风,而非其他风格?这种看似矫揉造作的文言,为什么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在教室里写作业的高中生,在宿舍床位上刷短视频的大学生,在格子间敲键盘的职场新人,为什么都需要一个“江湖”?因为现实生活往往重复而乏味。当我们第一次感受到生活的沉重时,就会本能地寻找一个出口。于是,“吾将悠然离榻”取代了起床,“一壶浊酒”代替了奶茶。 (电影《英雄》)
这些文字游戏,本质上是在枯燥生活中创造一个想象的避难所。这种“逃离想象”是普遍的青春现象。在日本,中二病少年会在笔记本上写满“必杀技”,在走廊上默念“黑暗之炎”;在欧美,青少年会幻想自己收到霍格沃兹的录取通知书,成为驰骋魔法世界的巫师。武侠中的“快意恩仇”,日漫中的“魔法冒险”,都在提供着相似的想象空间。而“古风小生”的语言,正是中国青少年独特的逃离密码。追溯历史,“江湖梦”从未离场。魏晋名士竹林醉酒,留下“萧萧肃肃,爽朗平和”的风流;李白在诗中仗剑天涯,写尽“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豪情;金庸在江湖中写侠客快意恩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青春的浪漫想象,一直在这些文化符号中传承。(小红书 @豆豆的读书日记)而当下,在鲍曼所说的流动的现代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发疏离。工作中讲究效率至上,社交中强调利益互换。即便整日与人群擦肩而过,交集也仅停留在表面——地铁上的一次让座,写字楼里的一句早安,精神世界却始终是孤悬的岛。(小红书 @光影狂想曲)
因此,“古风小生”的语言世界显得尤为动人。那些“噫吁嚱”“快哉快哉”的感叹,那些“小生有礼了”“与君共饮”的客套语,远不止简单的文字游戏。在克制理性的现代社会里,这些夸张的表达方式反而为情感构建了一个充沛的想象空间,让悲伤可以大声喊出,欢愉可以肆意流露。在想象的世界里,“小生有礼了”能让陌生人之间多了几分谦逊温情,一个“在下”、一声“公子”,既注重外在礼数,更讲究内在情谊,让关系回归到一种优雅的距离。这种令人安心的礼仪之美、重情重义的交往方式,恰恰填补了现代生活中的情感真空。也许正因如此,“古风小生”的语言才能从小众符号演变为集体狂欢。当一个人在评论区写下“此面只应天上有”,必然会有人接上“快哉快哉”。这种默契的互动、共同的想象,让孤独的个体在虚拟的江湖中找到了归属。在流动的时代里,“古风小生”们用看似蹩脚的词句,为漂泊的灵魂编织出一个可以停泊的港湾,让时间慢下来,让情感尽情流露。
“中二”“尴尬”似乎已经成为形容青春期表达的标配词汇。“古风小生”走红后,各种带着嘲笑意味的模仿层出不穷。这种居高临下的评判姿态背后,或许暴露着成人世界对青春期独特价值的误读。在充斥着“内卷”、“躺平”、“996”等话语的当下,“古风小生”们依然敢用最浮夸的语言抒发情感,依然执着地给平凡生活涂上一抹质朴又浪漫的色彩。这种仍然相信诗意的天真,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最为稀缺的品质。当我们把这些古风表达定义为“不成熟”时,其实也在暴露着某种共识性的偏见:似乎只有理性、实用、直白的表达才是“成熟”的。但这种以功利性来评判表达方式的标准本身就值得商榷。在厄尔曼看来,青春不是一个人生阶段,而是一种气质,一种心灵的热情,一种想象力的胜利。(小红书 @Banyanleaf)
在这个高度理性化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不善于处理那些不那么“实用”的存在。艺术被问“有什么用”,文学被要求“有什么效果”,连语言表达都被要求“直接有效”。用“快哉快哉”对抗“绝绝子”,用“江湖悠悠”对抗“内卷人生”,这本身或许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表达探索。“诗歌存在的意义,就是它的存在本身”,那些看似无用的古风表达,或许正是在提醒我们:生命中还应该有想象的空间,还应该有不为功利的诗意。(电影《死亡诗社》台词)当我们再次看到“古风小生”的文字时,与其嘲笑它的做作,不如思考:在这个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是否也需要一些不那么“有用”的浪漫?那些用力过猛的文字背后,或许正是对生活诗意的一种固执坚守。毕竟,不是所有的表达都需要直指目的,不是所有的生活片段都要服务于效率。在互联网的群嘲声中,“古风小生”们用着笨拙的文字,守护着想象的权利。这种看似幼稚的坚持,提醒着这个时代,除了工具理性,生活中还应该有诗意栖居的可能。也许,正是那些被嘲笑的不合时宜,正守护着生命最珍贵的可能。参考文献
[1]Vista看天下:最新爆火的古风小生梗又酸又尬,“快哉快哉、笑得我一命呜呼”
[2]摆烂美学:古风小生梗尬得脚趾抠地,“幸会、喜欢小生这么宠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