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BAT还能“霸榜”多久? |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榜单解读

AI划重点 · 全文约2834字,阅读需9分钟

1.2024年度,腾讯依然位列中国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榜单首位,与第二名阿里拉开13分差距。

2.阿里与腾讯的主要差距来自研发投入,百度则在企业发展维度落后于腾讯9.119分。

3.2023年,BAT收入增速接近10%,但已有其他企业在不同指标项上反超,头部企业无法在每个指标项上拿到最高分。

4.为此,BAT加大研发力度,押注人工智能,以期为收入打开新的增量空间。

5.与此同时,云业务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主要受益者,促进了全球云市场的增势。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AI洪流之下,中国互联网科技企业,尤其是头部企业发生了哪些变化?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中国企业科创力数据库聚焦144家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基于研发投入(60%)、研发产出(20%)、公司发展(20%)三大维度30个指标,进行了综合评分。

2024年度,腾讯依然位列榜单首位,与第二名阿里拉开了13差距。其中,阿里与腾讯的主要差距来自研发投入的7.418分,百度则在企业发展维度落后于腾讯9.119分。

对比2023年度,榜单新增了携程集团和神州控股,特别是神州控股从上年87位跻身前十,各指标稳步提升。

图片

图片

得益于体量优势,BAT(百度、阿里、腾讯)在基本面指标上已经占得头筹,从而连续三年霸榜前三。与此同时,们在行业中的总得分在下降,说明已经有其他企业在不同指标项上,使得头部企业也无法在每个指标项上拿到最高分。

我们从BAT的科创核心指标及变化,探究其背后的战略布局——加大研发力度,押注人工智能,以期为收入打开新的增量空间。

加码投资AI

作为中国互联网科技巨头,BAT此前分别在搜索、电商、社交和游戏领域枝繁叶茂,但近年却面临存量竞争时代的增长瓶颈。2023年,BAT的收入增速接近10%从市场环境看,对于营收规模千亿元的企业来说,这一增速颇为难得

不过,新的参与者已经快速崛起——比如曾引发众平台联合围剿的拼多多,2023年营收增速达到惊人的89.68%,净利润也增长了90.33%。即使研发投入和研发强度位于榜单末位,拼多多仍成功跃至第六,并且市值已超过百度,与阿里不相上下。

图片

2022年底,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掀起了这一轮AI技术变革浪潮,BAT都希望借力AI找到新的增长点,纷纷加大AI研发布局。20233月,百度率先推出文心一言大模型后,腾讯的混元大模型、阿里的通义千问在当年9月上线。

这一年,BAT多次表达过相似观点:继续投资生成式人工智能。反映在数字上,2023腾讯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36%,虽然变化幅度不大,可总额高达640.78亿元,占到营收比重的10.52%

阿里是三家中唯一研发同比下滑(-7.91%)的企业,不过额度依然有522.56亿元,研发强度为5.55%。如果不考虑股权激励费用,研发投入有小幅增加。

相比之下,百度体量稍小,研发投入同比增长3.76%241.92亿元。由于营收远低于阿里和腾讯,百度的研发强度(17.97%是三家中最高的。

图片

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24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The 2024 EU Industrial R&D Investment Scoreboard)聚焦2023会计年度研发投入最高的2000家企业,腾讯、阿里、百度的全球排名分别为第19、第30和第70,在中国企业中研发投入排名为第2、第3和第11。从研发投入资金看,BAT不仅仅在互联网行业,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居前列。

加大研发力度的同时,对已有产品和服务降价是抢占市场的直接方式。20234月,阿里云宣布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15-50%;一个月后,腾讯云对其多款核心产品降价,最高降幅达到40%。彼时阿里和腾讯表示希望对用户释放技术红利。于企业而言,则是扩大用户规模,挖掘增量市场。

2024年,大模型也不出意外地迎来了降价潮。腾讯全线下调混元大模型价格;阿里通义千问9款模型一齐降价;百度则直接官宣两大主力文心大模型免费,开启大模型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免费调用的时代。

最早发起这一轮降价行动的,是一家半路杀出的初生牛犊——孵化于量化投资机构幻方量化,创办于2023的大模型初创公司深度求索(北京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在AI时代,不仅是互联网科技巨头之间的竞争,更不断有AI初创企业发起挑战。

AI技术面前,相比大企业资金支持的内部AI团队,在一级市场募得巨额资金、技术精英组建的创业团队,在技术实力和应用落地方面也可能旗鼓相当。

当然,随着大模型算法优化,不仅可以提升性能效率,还能降低训练和部署成本,从而拉低产品价格。但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市场竞争的残酷。

在海外市场,领跑大模型行业的ChatGPT同样已多次降价。202412月,ChatGPT发布者OpenAI宣布转型成为一家营利性公司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 PBC),以吸引更多投资,他们坦言,OpenAI要想继续完成使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需要筹集比想象中更多的资金。

全球科技企业都深刻认识到,即使赛道拥挤,押注AI也是不得不进行的选择,更是近年最有希望打开业务增量空间的新引擎。如此一来,加大研发力度投向AI、降低产品价格扩张市场,也就顺理成章。

云业务受益

2022年底,ChatGPT的横空出世标志着生成式人工智能从01的突破。两年过后,1之后的应用落地却相对缓慢。对于BAT,云业务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主要受益者。

通常,AI的训练和投放依托云端,增加了用户云支出需求。因此,AI也是企业云业务增长的加速器,促进了全球云市场增势。IDC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达人民币126.1亿元,相比2022年增长了58.2%

腾讯并未单独披露云业务收入,其所属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板块2023年收入同比增长15%2037.63亿元,约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腾讯在同期财报中提到,企业服务收入的双位数增长,得益于云服务稳步增长以及视频号带货技术服务费等。

百度智能云在2023年第一季度首次盈利。2023年全年,受到智能云解决方案和应用规模扩大等因素拉动,智能云收入同比增加6%187.18亿元。

阿里云的情况较为特殊。20235月,阿里宣布将云智能集团完全分拆上市,但6个月后宣布终止计划。在截至2024331日的财年,云智能集团收入为1063.74亿元,同比增幅仅为3%且主要是由集团并表业务驱动。

单看2023年数据,阿里和百度的智能云业务在增长,可是幅度却不及公司整体收入增速,部分原因是AI仍处于算力训练期,对云业务的拉动作用尚待时日释放。此外,政企用户更加偏好私有云、混合云,挤占了空间。

到了2024年第三季度,百度智能云收入同比增长11%49亿元,占比接近15%阿里云收入为296.1亿元,同比增速为7%,占比接近13%。同一时期,百度和阿里营收变动分别为-3%5%

2024年以来,随着AI在行业的渗透,中国大模型市场几乎每个季度都在发生巨变。云厂商凭借持续投入生态扩张能力,有望再次成为AI领域的重要驱动力量。特别是在IaaS基础设施拥有高市占率的阿里,云业务将直接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云业务及整体收入增长,研发投入也带来了产出成果。2023年,BAT参与起草了一系列与AI相关的国家标准,包括信息安全技术机器学习算法安全评估规范(腾讯、阿里、百度)神经网络表示与模型压缩 第1部分:卷积神经网络(腾讯、百度)人工智能 面向机器学习的数据标注规程(腾讯、百度)等。

回看二十年前,互联网企业通过疯狂补贴抢占市场,实现规模效应,争夺行业话语权。如今不同之处在于,AI既需要资金,更需要人才和技术实力。

无论云业务增长拐点何时出现,BAT凭借体量优势,最有可能在2025年继续霸榜前三。同时,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竞争者也将涌现。如何将研发投向核心技术,如何运用技术迭代产品、驱动增长,才是企业最终制胜关键。

(想了解更多关于6977家中国企业的科创情况,整体、行业和区域排名等,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i科创力”和小程序“科创坐标”,获取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于2024年12月发布的《中国企业科创力研究报告2024》。)

南方周末研究员 曹妍

责编 黄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