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了盛况空前的“礼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特展。展览于24年移师山东博物馆,内容有所扩充,可以说是山东省博2024年举办的等级最高的特展。
展览分为五个部分,大致按历史和礼制发展两条线索,概括展现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的山东历史。汇集了山东各地50多家文博单位的396件文物,其中一级文物多达202件,不乏镇馆之宝级藏品,可谓山东精品文物的大集结。
礼运东方特展已经结束,因为去得比较晚,部分来自山东省博的展品此时已经回到楼上的海岱日新通史展中,可以参考之前山东省博的游记——
日出初光,饰节以礼
一进展厅,映入眼帘的第一件文物便是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这体现了第一部分的主题——史前陶器。陶器是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这一部分陈列了从北辛文化到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彩陶等陶器。《礼记·乐记》中说“比物以饰节”,意思是礼器要用“节”来装饰。这里陈列了一些装饰有竹节的陶器,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礼制观念已经逐渐在山东兴起。
北辛文化红陶壶,藏于滕州市博物馆。北辛文化分布于黄河下游,距今约7400-6500年,可能是山东最早的农耕文明。
大汶口文化彩绘陶龟甲形器,可能是乐器,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大汶口文化刻符灰陶尊,藏于莒州博物馆。陶尊上刻有特殊符号,在多个大汶口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可能是大汶口文化的独特标志,带有象征或者宗教意义。
大汶口文化彩陶容器,分别藏于3个博物馆。
大汶口文化双鋬白陶鬶,藏于莒州博物馆,独特之处是有两个把手。
龙山文化标志性的黑陶杯,造型还挺现代。
龙山文化三足盆形陶鼎,出土于兖州龙湾遗址,藏于济宁市博物馆。
海岱惟青,玉礼四方
这部分聚焦先秦玉器文明,也包括骨、牙、水晶、玻璃等材质文物。中国的玉器文化源远流长,山东最早的玉器出土于后李文化时期。从后李文化到战国时期,玉器由简单朴素的玉石工具,经由匠人之手,发展为工艺精细、玲珑剔透的玉雕器物,带有浓厚的礼器性质,以及特别的宗教含义。
大汶口文化玉锥形器,藏于莒州博物馆。玉锥形器盛行于良渚和大汶口文化,见于各种等级墓葬中。其功能,有饰品、宗教法器、医疗器具等多种说法。
大汶口文化大玉刀,藏于五莲县博物馆,是极其罕见的大型新石器时代玉器,应该有特别的礼器。
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牙壁,即玉璇玑,关于这种器物的起源和作用,迄今并无定论。现在大多认为它可能起源于渔民织网的工具,也有人认为这是天文观测设备。
大汶口文化竹节玉环,类似螺栓的造型,在史前玉器中较为奇特。
龙山文化牙璋,牙璋是祭祀用的礼器,最早出现于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后来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越南北部。
商代黄玉牙壁,藏于青岛市博物馆。玉璧带有四个牙,中心镂雕展翅神鸟,比较罕见。
商代白玉鹦鹉,出土于济南刘台子遗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收藏。鹦鹉造型流畅,做工精美,憨态可掬。
一组西周和春秋时期玉器。
一组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造型富有流动感,制作工艺相较西周又有提升。
春秋玉牌串饰,出土于临沂刘家店子遗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收藏。一共35件,此为复原排列。
战国青玉璧,出土于曲阜鲁国故城遗址,藏于孔子博物馆。同一墓葬中出土的最大的玉璧是山东省博镇馆之宝之一的鲁国大玉璧,这件是第二大的。
战国玉剑珌和玉人,分别藏于青州市博物馆和淄博齐文化博物院,玉人据推测可能为祭祀用具。
战国紫晶玛瑙串饰,出土于曲阜鲁国故城,藏于孔子博物馆。齐地盛产水晶原矿,以水晶组佩取代了西周以玉璜为主的组佩形式。
战国玉鞋底,藏于齐文化博物院。
战国玉覆面,藏于齐文化博物院,是高等级贵族的随葬品。
战国玻璃磬,藏于青岛市博物馆。虽然看起来平平无奇,但是在战国时期的中国,这么大件的玻璃器比玉器还罕见。
战国末年至西汉玉璧、玉圭组合,藏于荣成博物馆,出土于荣成成山头遗址。玉璧和玉圭是古人祭祀日神的遗物,出土于山东半岛最东端,古人认为这里是最早日出的地方,是日神的居住地。
王礼在鲁,天下久传
这部分以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为主。商周时期,青铜礼器成为祭祀等礼仪场合中不可缺少的器物。青铜礼器体现了社会等级,象征使用者的权力和地位。鲁国作为周公封地,礼乐之邦,对山东地区的青铜礼乐传统产生了很大影响。
独立展柜里平放了巨大的矩形五钮龙纹铜镜,出土于西汉齐王墓,是淄博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禁止出国文物。这是我国出土最大的一面铜镜,长1.15米,重56.5千克,使用时要用镜框、柱子等加以固定。楼上通史展有铜镜的复制件,竖放展示,视角更好些。
山东地区使用青铜器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岳石文化,距今约3900-3600年。图为岳石文化铜环和铜刀,藏于山东大学博物馆。
商代铃首铜剑,藏于滕州市博物馆。短剑造型为北方草原风格,表明当时山东与北方草原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商代甲骨文,山东省博收藏的甲骨文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此时有好几个展馆都在展出甲骨文。
西周作宝铜鼎,器型和上博的大克鼎类似,但纹饰完全不同,高83厘米,比大克鼎矮了大约10厘米,推测为宗庙所用。
西周扁足铜鼎,藏于滕州市博物馆。扁足鼎相对来说比较罕见。
西周铜方彝,藏于沂源博物馆,造型在西周青铜器中较为少见。
西周“鲁中齐”四足铜匜、铜盘,出土于曲阜鲁国故城,藏于孔子博物馆。匜和盘属于水器,用于盥洗礼仪,常搭配使用。
西周青铜人面,藏于滕州市博物馆,画风比较写实。
西周龙形铜钺,藏于邹城市博物馆,应该是鲁国的仪仗器。
西周兽耳铜瓒和春秋雀形铜瓒,瓒形似勺子,是祭祀时用来舀酒的器具。
春秋时期书刻工具,出土于滕州薛国故城,藏于济宁市博物馆。这是全国唯一一套保存完整的简牍书刻工具,共27件,涵盖竹简的裁切、打磨、刻字、磨砺等过程。
春秋铜浴缶,藏于枣庄市博物馆,上方有两对兽形耳,一对为龙形,一对为虎形。浴缶是盛水器,常和鉴(相当于盆)配合使用。
春秋铜盂,藏于海阳市博物馆,体积非常大。四个把手均为龇牙咧嘴的兽头造型,丑萌丑萌的。
春秋多兽铜盘,藏于莒州博物馆。有点像上博子仲姜盘,或者山西省博晋公盘的简化版。
春秋铜铺,藏于沂水县博物馆。铺是盛食器,这件铜铺属于春秋时期的纪国,周身装饰蟠虺纹。
春秋卵形铜鼎,藏于滕州市博物馆,第一次见到鸡蛋造型的铜鼎。
春秋异形铜鼎,藏于山东大学博物馆,造型也很特别。
春秋伏鸟罍形器,藏于枣庄市博物馆,可能是汲酒器的一部分。
春秋铜圆筒形器,藏于沂水县博物馆。可能是古人投壶游戏的用具。
春秋铜锁,藏于枣庄市博物馆。铜锁不少见,春秋时期的铜锁就很罕见了。
春秋“寿元”铭铜仗首,藏于济宁市博物馆,出土于滕县薛国故城。
战国竹节柄铜汲酒器,藏于淄博市博物馆。汲酒器的原理类似化学实验用的移液器,竹节造型则体现了当时流行的竹龙互化观念。
战国铜方豆,藏于齐文化博物院。
战国鸟柄铜灯,藏于淄博市博物馆。
战国错金银铜杖首,出土于鲁国故城,藏于孔子博物馆。
战国镶嵌绿松石铜卧牛,藏于平阴县博物馆。
一组战国青铜饰件。包括车马饰、兽镇、铺首等。
战国眼纹玻璃珠,出土于鲁国故城,藏于孔子博物馆。这类玻璃珠又称蜻蜓眼,起源于古埃及,春秋战国时传入中国。
战国蟠虺纹圆形金饰,藏于孔子博物馆,可能是墓主人腰带上的装饰。
战国到西汉早期裂瓣纹银盒,出土于西汉齐王墓,藏于齐文化博物院。
俾侯于鲁,炜炜煌煌
主要陈列汉代以来山东地区的精品文物,包括金器、玉器、瓷器等。山东地区自古就是经济文化重地,又是古代诸侯王的重要封地之一,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故而出土的文物无不制作精良、巧夺天工。从西汉时带有皇室贵族专享装饰纹样的鎏金凤鸟座,到宋代刻画风俗生活的货郎图陶模,礼文化逐渐扩散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一件件看似普通的器物,都体现着礼乐规范。
这部分最吸引我的是几尊北齐贴金彩绘佛像,藏于青州市博物馆,均出土于青州龙兴寺。
新莽铜诏版,藏于邹城市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上面刻有王莽改制相关的诏书。
西汉银雀山汉简,山东省博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内容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通史展也有展出。
西汉玉枕,藏于济南长清区博物馆。出土于济北王最后一代王刘宽的墓,由枕足、枕身、虎头形端头等14块玉组成。
一组汉代玉器。
西汉金鐏金冒铜戈,藏于淄博博物馆。
西汉鎏金凤鸟座,藏于平度市博物馆。出土于汉景帝十二子胶东王刘寄墓葬,可能是木质器座上的构件,极为罕见。
西汉错银十八面铜骰子,藏于淄博市博物馆,应该是桌游用具。
西汉鹿纹、骆驼纹节约,出土于西汉齐王墓,藏于淄博市博物馆。这是古代的车马器。
东汉抱兔石人,藏于郯城县博物馆。石人动作流畅,表情充满喜悦。
东汉武梁祠的复原模型。武梁祠位于嘉祥县城南,以画像石闻名,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汉卧式水晶兽,藏于临沂市博物馆,是随身佩戴的辟邪之物。
东汉铜熏炉,藏于寿光市博物馆。盖顶中央立有凤鸟,炉和盖子结合处有合页,可开合。
汉代铜牛灯,藏于日照市博物馆。
东汉三足支架,藏于沂南县博物馆。支架脚为竹节造型,据推测可能是熏炉的支架。
隋至唐代青釉蛇柄执壶,藏于济南市博物馆。类似青釉执壶常见凤柄、环形长柄、曲柄、直柄,而此三蛇长柄极其少见。
唐代龙凤纹贯耳宝月瓶,藏于德州市博物馆。这是件波斯风陶瓷器,造型独特,体现了初唐时期中国和波斯的交流。
唐代花形玛瑙杯,藏于莒州博物馆。杯子为喇叭形,口沿雕有鸟和松鼠,周围镂刻枝叶,为唐代玛瑙雕刻的精品。
唐代花形玉碗,藏于莒州博物馆。碗由五片花瓣组成,周围透雕有几朵没有开放的花骨朵,构思巧妙。
唐三彩水盂,藏于德州市博物馆。介绍中说它边缘形似浪花翻卷,不过我看来感觉像是核桃或者脑花。
宋代五彩瓷人,藏于成武县博物馆。
宋至金代钧窑瓷瓶,藏于淄博市博物馆。钧窑是五大名窑之一,北方钧窑瓷器存世极少。
元代白玉嵌铜春水玉,春水玉是流行于辽金时期,表现春季狩猎活动的玉器。
明鲁王朱檀墓出土九旒冕,这是存世的唯一一件古代冕服实物,也是唯一的明初亲王冕冠,是省博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平时应该在通史展展出。冕的顶部有“綖板”,前后各垂9道旒。每道旒上计有9颗,红、白、青、黄、黑五种颜色的玉珠,共用珠162颗。
鲁王墓出土戗金云龙纹漆匣,戗金是种漆器工艺,鲁王墓里出土了两件戗金漆匣,分别放有白玉圭、墨玉圭。
鲁王墓出土金镶林芝纹白玉带,通史展也展出了一组。
鲁王墓出土描金云龙纹白玉佩。
鲁王墓出土白玉花形杯。
高山仰止,登泰观海
这部分主要展示祭孔以及祭祀泰山,寻访蓬莱相关的文物。山东是孔孟故乡,儒家圣地。也是泰山的所在,以及蓬莱故事的发生地,登泰观海,也是山东自古以来的重要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可以把山东看做中国的耶路撒冷。
东汉建宁二年(169年)史晨碑拓片,藏于孔子博物馆。碑文相传为著名书法家蔡邕书写,结体方正典雅,为著名汉碑之一。
商周十供,藏于孔子博物馆。这是乾隆到曲阜祭祀孔子时,从内府所藏的10件商周青铜器中挑选送给孔府的。
清代奉天诰命盒,藏于孔子博物馆,为孔府旧藏。奉天诰命盒木雕鎏金,装饰富丽堂皇,专用于保存皇帝圣旨,体现了孔府和朝廷的密切联系,也展现了皇室的雍容仪范。
秦泰山石刻拓本,藏于青岛市博物馆。泰山刻石存世者极少,本拓片为清乾隆年间“二十九字本”与“十字本”合装本,二十九字本更为罕见。
清乾隆珐琅釉錾胎银五供,藏于泰安市博物馆。这是祭祀泰山的供器,旧藏于泰山岱庙,包括一件香炉,两件觚,两件烛台(图中少拍了个觚)。
清乾隆铜胎画珐琅八宝,藏于泰安市博物馆。是乾隆年间御赐岱庙之物。
沉香狮子,藏于泰安市博物馆,以名贵的沉香树根制作,是乾隆年间御赐给岱庙的泰山镇山三宝之一。
清代寿山石八仙 ,八仙姿态各异,各执法器,造型生动,透露出闲适不卷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