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科技创新展望: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角色

全文7563字,阅读约需22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2024年,中国在全球科技产业中表现出色,尤其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02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和电池技术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巩固,全球电动汽车和电池市场份额分别达到21%和62%。

03与此同时,中国在物联网领域的领导地位日益凸显,预计2024年中国物联网市场价值将达到5768亿美元。

04然而,中国在科技崛起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国际关切,如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需要与国际社会合作应对。

05为应对挑战,中国将继续坚持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的策略,为全球科技进步和人类福祉做出更大贡献。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本文为新经济学家智库专稿,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账号接受投稿,投稿邮箱:jingjixuejiaquan@126.com






2025世界科技创新展望: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角色


 新经济学家智库特约研究员
晶恒



2024年,全球科技产业在复杂国际形势中曲折而持续前行,而中国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备受瞩目。本文从全球科技产业视角出发,回顾2024年中国在该领域的成就,并分析国际社会对中国创新能力的评价,同时展望2025及未来科技发展的新方向。



一、全球科技产业格局中的中国崛起


2024年,全球科技产业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中国在多个关键领域的表现尤为突出。根据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的"关键技术追踪报告",中国在64项先进技术领域中占据57项的研究领先地位,涵盖国防、太空、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网络、先进材料和机器人等领域。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的转型。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的技术崛起得益于对研发的巨大投入和政策支持。数据显示,中国2023年的研发支出超过3.3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达2.64%,超过欧盟平均水平。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达1.10万亿元,同比增长3.9%。此外,中国在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上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仅2023年就提交了69,610项国际专利申请。


新能源领域,中国在电动汽车和电池技术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巩固。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制造商生产了全球21%的乘用车(分析师估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 33%),截至2022年,中国就生产了全球62%的电动汽车和77%的电动汽车电池。2020年至2023年,中国全球电动汽车出口更是增长了851%,其中最大份额(近40%)销往欧洲。中国电动汽车公司开发和发布新车型的速度比所谓的“传统”美国、欧洲和日本汽车制造商快30%。中国的新能源产业链已经形成全球竞争优势,对全球能源转型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


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领导地位同样备受赞誉。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新增510千瓦,中国贡献率超过一半,中国制造的风力涡轮机和太阳能光伏板已出口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还正在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开展绿色能源项目。这种技术输出不仅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也巩固了中国在绿色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最新计划表明,中国有望在2030年前将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翻一番,预计占比达到 30%。


与此同时,中国在物联网(IoT)领域的表现也受到广泛关注。Statista预测,2024年中国物联网市场价值为5768亿美元,拥有超过50亿台物联网设备,占全球联网物联网设备的三分之一,凸显其在物联网领域的主导地位。预计未来四年中国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3.4%,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9538亿美元。通过降低设备成本并推动5G网络普及,中国成功扩大了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应用范围,使其成为全球物联网生态系统的重要驱动力。


然而,中国的科技崛起也引发了一些国际关切。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在数据隐私和安全方面的做法表示担忧,这可能会影响到某些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应对这些挑战并促进更广泛的国际合作。



二、中国科技创新的全球影响力评估


2024年,中国在多个科技领域的创新成果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位居全球第11位,是排名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国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位居世界第一,彰显了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综合实力。


人工智能领域,中国企业在大模型技术、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国际人工智能会议(AAAI)的数据显示,中国在AI论文发表数量和引用率方面已经与美国并驾齐驱。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指出,中国在AI伦理和治理方面的探索也为全球AI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量子科技方面,中国科学家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已建立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量子通信网络,并在实用化量子计算机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2024年12月,由中国科学家研制的105个量子比特的“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机在arXiv线上发表,超过谷歌于10月发表于《自然》期刊的最新进展——72比特“悬铃木”处理器6个数量级,实现了目前超导量子计算的最强优越性。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量子科技的发展,也为未来的信息安全和计算能力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在生物医药领域,中国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创新实力。根据Frost&Sullivan的报告,中国生物制药市场在2015年至2024年期间将以19.3%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远超全球不到10%的增长率。创新药研发方面,中国企业表现尤为突出。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仅2024年就有37种创新药物和51种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化,通过海外投资建厂、设立研发机构、技术转让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与合作。


此外,中国在5G技术、半导体制造、商业航天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成就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科技创新格局中的地位,也为解决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然而,一些国际观察家也指出,中国在某些领域的快速发展可能会引发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需要各国加强对话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三、国际社会如何看待中国的科技创新


世界经济论坛(WEF)将中国视为全球创新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在其年度报告中指出,从2018年到2023年,中国研发支出增长近70%。在不断推进尖端技术的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例如,中国企业在传统行业中实现了高度数字化和自动化,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应用能力。


尽管西方国家仍保持一定技术优势,但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的报告指出,中国正在迅速缩小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差距,在10个先进技术产业中,中国在2个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4个领域接近领先。中国可能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在多个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和其他西方领导者。如果中国能够率先实现“新世界级技术突破,其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图片


具体来说,如果中国成功成为世界创新领袖,全球技术经济力量的中心将发生转移。其潜在后果包括,中国将不再那么容易受到西方制裁和其他贸易手段的威胁,其军事能力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将增强。与此同时,美国技术生产基础将继续受到侵蚀,美元将大幅贬值,或者美国贸易逆差将扩大。


然而,一些国际观察家也表达了对中国科技发展模式的担忧。他们认为,中国政府对科技产业的强力支持可能会导致市场失衡和不公平竞争。

尽管如此,越来越多的国际机构认识到与中国合作的重要性。中美两国于2024年12月签署了修订后的《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将协定延长5年【点击查看详情】。这表明尽管两国关系紧张,但仍认识到科技合作的重要性。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表示,在应对全球挑战时,中美两国的科技合作至关重要。愿意与中方共同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合作,并希望聆听更多来自科学界的声音。


欧盟也在寻求与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建立更加平衡的关系,既要保护自身利益,又要保持开放合作的态度。2024年11月举行的中欧科技合作指导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双方就各自不断发展的科技创新战略交换了意见,并探讨了未来合作方向。欧方提出要明确中国数据安全制度的实施方式以及对跨境数据共享的影响。双方目前正在推进科技创新合作路线图谈判,并在食品、农业、生物解决方案以及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开展合作。


国际社会也呼吁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以应对共同挑战。例如,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中美两国已开始探索对话机制,以减少技术风险并促进负责任的创新。2024年5月14日,中美人工智能政府间对话首次会议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双方围绕人工智能科技风险、全球治理等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这次对话旨在减少技术风险并促进负责任的创新,双方均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既面临机遇也存在风险。


总的来说,国际社会对中国科技创新的看法是复杂的,既有赞赏和期待,也有担忧和质疑。如何在竞争中保持合作,在合作中管控风险,将是未来全球科技创新格局中的重要议题。



四、开放合作中的自立自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坚持开放合作与自立自强并行的发展战略。2024年,中国科技部发布了“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指南,仅仅第一批项目就支持与19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以及多边合作机制的科技合作,涉及19个指南方向,支持项目约为187个,总经费约6亿元。这表明中国正在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国际科技合作网络。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并签署118项政府间协议。


中国在推动”新质生产力”战略,当自主创新成为唯一选项时,中国也展现出强劲的势头,加速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商业航天方面,中国企业取得了显著突破。2024年11月,力箭一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实现”一箭15星”发射,其中包括一颗来自阿曼的卫星,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企业首次向国际用户提供发射服务。这不仅展示了中国商业航天的技术实力,也反映了其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中科宇航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逐步在国际市场上树立竞争优势。此外,中国商业航天企业还在卫星通信、遥感等领域开拓新的应用场景,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在芯片领域,尽管面临美国出口管制限制,中国通过自主研发和供应链优化,逐步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之间的差距。华为公司在芯片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中国客户的首选,其利润的大幅增长反映了这种适应性战略的成功。这种自主创新不仅提升了中国在信息产业核心技术方面的实力,也为国家信息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工业母机是制造业的基础,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工业核心竞争力。近年来,中国在高端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例如,科德数控公司经过近20年的技术攻关,成功研发出完全自主可控的高端五轴机床及其高档数控系统,打破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这些高端五轴机床产品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复杂、精密零部件加工制造,极大提升了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的自主创新战略不仅体现在具体技术领域,还体现在整体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上。2023年11月,国家工业母机创新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正在积极打造梯度布局、高效协同的工业母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总的来说,中国在商业航天、芯片、工业母机等领域的自主创新成果,展现了中国科技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的决心和能力。这种自主创新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科技创新格局中的地位,也为解决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开放合作与自主创新并重的发展战略,在推动本国科技进步的同时,为全球科技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五、2025年全球科技创新发展展望


展望2025年,全球科技创新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竞争更加激烈的特点。国际合作将在推动科技进步和解决人类共同问题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2025年,人工智能将进入更深层次的应用阶段。根据国际数据公司 (IDC)《全球人工智能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支出指南》的最新预测,到2028年,全球在人工智能 (AI)方面的支出(包括支持人工智能的应用程序、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IT和商业服务)将增长一倍以上,预计达到6320亿美元。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 (GenAI),将迅速融入各种产品中,这将在2024-2028年预测期内实现29.0%的复合年增长率 (CAGR)。


大模型技术将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取得新突破。OpenAI预计在2025年推出GPT-5,其参数规模可能达到100万亿,将实现更精准的多模态理解和生成。截至2024年11月底,累计用户规模超过1.6亿、月活跃用户达5998万的AI产品豆包目前仅次于ChatGPT位列全球同类产品下载第二名。到2025年豆包总算力需求预估将可能达到4.01E+20FLOPS,这意味着豆包的算力需求将为中国包括芯片制造、电源供应及数据中心建设等相关产业链带来辐射带动效应。另外,中国以其低成本、高性能标称的开源大模型DeepseekV3是否会再创佳绩也将是世界的焦点。在医疗健康领域,AI辅助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方案将得到广泛应用,Accenture预测到2026年,AI可为医疗保健行业节省约1500亿美元的年度成本。


大数据分析技术将更加成熟,边缘计算和分布式存储技术的发展将推动数据处理效率大幅提升。据Gartner预测,到2025年,75%的企业数据将在边缘进行处理。隐私计算技术的进步将为数据共享和利用提供新的可能性,促进跨行业、跨地域的数据协作。IDC预计,到2025年,全球数据圈将增长至175ZB,对数据安全和隐私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2. 量子科技


2025年是量子力学诞生100周年,也被联合国宣布为量子科学与技术国际年。BCG在其最新分析报告《量子计算的长期预测依然光明》中重申了其预测,即到2040年,量子计算将在全球创造4500亿至8500亿美元的经济价值,为硬件和软件提供商维持900亿至17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在2025年,出现100-1000量子比特的通用量子计算机原型将成为预料之中。IBM雄心勃勃,希望在量子计算领域占据领先地位。日本新闻媒体《日经新闻》报道了IBM和日本国家先进工业科学与技术研究所 (AIST)的一项联合努力,旨在到2029年生产出包含10,000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远远超过当今一流的133个量子比特机器。


量子通信网络建设将加速推进。中国即将推出的新量子卫星在通信领域迈出巨大一步。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发射2-3颗量子通信卫星到低地球轨道,2027年发射一颗到中地球轨道。这些卫星将利用量子技术创建一个超安全的通信网络,承诺提供超越我们以往见过的加密水平。通过在低地球轨道(LEO)和中地球轨道(MEO)部署卫星,中国旨在建立一个几乎免受黑客攻击的全球网络。如果全球范围内安全且不可破坏的通信,这可能重新塑造我们所知道的数据安全。


欧盟的EuroQCI项目也计划在2027年前建成泛欧量子通信基础设施。量子传感技术在医疗成像、地质勘探等领域的应用将取得突破性进展。作为英国到2033年转型为量子经济的承诺的一部分,英国政府将向量子领域投资总计 4500 万英镑,利用这项技术的潜力彻底改变医疗保健、能源、交通等方面的面貌。其中3000万英镑的投资将用于开发和交付世界领先的量子计算机原型,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可控的实验环境。1500万英镑将用于一个量子催化剂基金,旨在加速公共部门采用量子解决方案,其项目范围从优化电网到改善痴呆症诊断,包含极广。


3. 生物技术与医疗健康


基因编辑、细胞疗法等技术在遗传性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大。根据Grand View Research的报告,全球基因编辑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3年的79.6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约23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6.94%。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将在农业育种、环境治理等领域找到新的应用场景。美国的Intellia Therapeutics和Regeneron公司正在开展的CRISPR基因编辑临床试验有望在2025年取得重要突破。


个性化医疗将成为主流趋势。根据Grand View Research的预测,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将从全球个性化医疗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3年的5292.8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917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8.20%。脑机接口技术有望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和人机交互领域取得重要突破。Neuralink公司计划在2025年前开始人体临床试验,这可能为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带来重大突破。


4. 新能源与环境技术


清洁能源技术将继续快速发展。新一代高效太阳能电池、大功率风机等技术将进一步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电力年中更新》报告,预计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在2025年首次超过煤炭发电量。水电、风电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占全球电力供应的份额预计将从2023年的30%上升到2025年的35%,仅太阳能光伏发电量就将满足2025年全球电力需求增长的约一半,而太阳能和风能加起来将满足增长的四分之三。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指出,太阳能和风能将成为全球很多地区最便宜的发电方式。太阳能和风能将在未来几年中继续扩大其经济优势,成为全球范围内主导性的低成本发电方式的趋势相当明显。


氢能技术在交通和工业领域的应用将加速推广。国际氢能委员会确实预测,到2050年氢能可以满足全球18%的能源需求。随着氢能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成本的降低,氢能解决方案将变得更加实惠,从而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新型储能技术,如固态电池、液流电池等,将为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提供关键支持。Wood Mac预测,全球储能市场(不包括抽水蓄能)有望在2024年达到159GW/358GWh,到2033年将增长600%以上,预计将有近1TW的新容量上线。


国际能源署(IEA)预计,到2030年,通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可每年减少约1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而在 IEA 提出的2050年净零排放(NZE)情景中,CCUS 也被视为实现《巴黎协定》中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C目标的重要途径,为能源行业规划出一条可行的减排路线。


5. 先进制造与新材料


2025年,智能制造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和5G等新兴技术将更加深度融入制造过程,推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绿色制造将成为主流,可再生能源在最终能源消费中的占比预计在2030年将达到20%。柔性制造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将重塑生产模式,使制造业更好地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


在新材料领域,中国预计到2025年新材料产值将突破10万亿元。宽禁带半导体、石墨烯等前沿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将取得重要进展。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计划在2025年5月启动新一轮的”材料创新平台”(MIP)项目,重点关注合金、非晶和复合材料的研究


6. 空间技术与深海探索


商业航天将进入快速发展期。Morgan Stanley预测,到2040年,全球太空产业规模将从2020年的3500亿美元增长到1.1万亿美元。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也预测,商业航天活动将呈现强劲增长态势。预计到2028财年,美国每年航天器发射和重返大气层的操作次数将达到195至338次。月球和火星探测任务将取得新的重要成果。NASA的阿尔忒弥斯计划预计在2025年将宇航员重新送上月球,为未来的火星探索积累经验。


深海探测技术将实现新的突破。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有望在2025年前实现常规化万米级作业。日本JAMSTEC也计划在2025年前开发出新一代万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资源勘探和开发技术的进步将为人类开辟新的资源来源。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预计在2025年前制定深海采矿规则,这将为深海资源开发提供法律框架。


7. 6G通信与未来网络


6G技术研究将进入关键阶段。根据ABI Research的预测,6G网络有望在2028年至2029年间开始商用部署。预计到2035年,6G将创造的经济价值将达到约1万亿级别。华为、诺基亚等公司预计在2025年前完成6G关键技术验证。太赫兹通信、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等关键技术将取得重要进展。


6G将与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为未来智能社会提供超高速、低延迟、高可靠的通信基础设施。日本NTT公司计划在2025年前实现量子互联网原型系统的演示。欧盟"地平线欧洲"计划将在2021-2027年间投资约950亿欧元用于研究和创新,其中包括6G和未来网络技术的开发。这些投资和研究将为6G的商用部署奠定基础。



结语


2025年,中国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将在多个领域继续保持第一梯队,同时向领先地位发起冲击,并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发挥更大作用。面对机遇与挑战,中国需要的是继续坚持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的策略,为自己以及全球科技进步和人类福祉做出更大贡献。




入群可参加全年至少12场精彩闭门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