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控制,来看《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 年版)》!

脑血管病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 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早期积极干预,是脑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核心,也是二级预防的重点,特别是对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超重肥胖和吸烟等危险因素的干预。关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控制,《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 年版)》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
高血压控制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血管病的首要任务。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包括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或慢性肾脏疾病伴有蛋白尿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8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可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确诊高血压的患者,应立即启动并长期坚持生活方式干预,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摄入,合理膳食,控制体重,不吸烟,限制饮酒,增加运动,减轻精神压力。血压正常高值的人群,也应改善生活方式,预防高血压的发生。高血压患者一经诊断,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对中危及以上者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单药治疗血压控制效果不理想,可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物。


2
糖尿病管理




提倡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必要时进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或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糖尿病患者推荐血糖控制目标:HbA1c<7%,空腹血糖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避免发生低血糖和高血糖急症。


生活方式干预应贯穿糖尿病管理始终。营养方面,应保持健康膳食、规律进餐,控制能量摄入,注意主食粗细搭配,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证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量,限制精制糖摄入,控制脂肪总量。运动方面,应适度量力、循序渐进,建议餐后运动,减少静坐时间,适当增加高强度有氧运动。必要时加用药物治疗。


3
血脂异常干预




倡导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血脂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是首要控制指标。LDL-C目标值:极高危<1.8mmol/L(70mg/dl),高危<2.6mmol/L(100mg/dl),低/中危<3.4mmol/L(130mg/dl)。


生活方式干预是降脂治疗的基础。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理想的应进行药物干预,治疗后应定期随访,监测疗效与不良反应,确保长期维持血脂达标。


4
心房颤动筛查




治疗心房颤动可增加卒中风险。可采用多种手段(心电模式及非心电模式)加大心房颤动筛查力度,提高心房颤动检出率。


推荐应用CHA2DS2-VASc评分及HAS-BLED评分,分别评估心房颤动患者的卒中风险及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基于评估结果进行抗凝等治疗。


5
不健康生活方式干预




(1)体重管理:通过平衡膳食、总量控制、科学运动、良好睡眠等健康生活方式,防止超重和肥胖发生,体质指数(BMI)应保持在18.5~23.9kg/m²。超重和肥胖患者应制定合理减重目标,每周体重减少不超过0.5kg,6个月内减少体重的5%~10%。


(2)戒烟限酒:吸烟者尽早戒烟,不吸烟者避免被动吸烟。饮酒者减少酒精摄入量或戒酒,不酗酒。


(3)合理膳食:膳食种类应多样化,能量和营养摄入应合理,增加全谷、杂豆、薯类、水果、新鲜蔬菜和奶制品等的摄入。限制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5g),增加富含钾的食物摄入。减少糖的摄入量,不喝、少喝含糖饮料。控制能量摄入,吃动平衡,维持健康体重。


(4)适量运动:保持规律、充足的身体活动,减少连续静坐时间。有氧运动为主,结合多种形式的抗阻训练,辅以呼吸训练与柔韧性训练。适度量力,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大幅度增加运动强度、时间、频率或类型。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在开始体育锻炼或增加运动强度前,应进行运动风险评估,由专业人员制订个体化运动方案。


(5)心理平衡:通过积极的心理调适和压力管理,保持心理健康。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医疗应急司, 2024-12-3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