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过去一年,以电动化、智能化为牵引,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一揽子增量政策,有效提振了消费市场和培育了潜在增长点。汽车行业蓬勃发展,业务面全面推进。但内卷式竞争也不断泛化和极限化,引发全产业链连锁反应,可能影响行业可持续发展。守正创新,培育新动能,方能行稳致远,乘风破浪。
回望2024年,《汽车纵横》重磅推出“封面故事”《破浪2024——汽车行业10个十大年度盘点》大型专题报道。这是《汽车纵横》连续第5年重磅推出汽车行业“10个十大”年度盘点。
本专题报道共10篇,分别为“十大年度热点”、“十大年度新政”、“十大年度人事变动”、“十大年度金句”、“十大年度品牌热点”、“十大年度创新技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十大年度事件”、“商用车行业十大年度事件”、“中国车企全球化十大年度事件”、“全球汽车行业十大年度事件”。今天发布第6篇,敬请关注。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与消费者需求日益提升,汽车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革新。2024年,一系列颠覆性的创新技术不断涌现,不仅加速推动了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更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驾驶体验与出行便利。正所谓窥一斑而可知全豹。为洞悉行业发展趋势,《汽车纵横》对2024年汽车行业十大年度创新技术进行了梳理。
1
“端到端”技术大爆发,
多家车企实现“智驾平权”
2024年,自动驾驶领域被讨论最多的一个词莫过于“端到端”。3月,特斯拉FSD V12在北美推出,引领了端到端智驾潮流。随后,国内市场上各类端到端智驾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小鹏汽车在7月宣布推送AI天玑系统XOS新版本,享界S9也紧随其后,首发搭载华为乾崑ADS 3.0。而在此过程中,汽车圈还冒出了一个全新口号——“智驾平权”,旨在以更低成本普及高阶智驾技术。4月百度Apollo发布ANP3 Pro,宣称要将高阶智驾的硬件成本拉入万元时代。随后的车企发布会上,多位车企高管也曾公开表态要把高阶智驾的价格“打下来”。例如,2024年9月新上市的宝骏云海起售价仅10.98万元,却全系标配灵眸智驾2.0 Max,拥有城市无图记忆领航功能;同年11月广州车展上市的深蓝L07,在16.69万车型上便搭载了乾崑智驾ADS SE解决方案。
✎纵横快评
“端到端”将自动驾驶技术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象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主流汽车厂商下场,国内智能驾驶的赛道如今已变得越来越拥挤。于是,“智驾平权”成为了必然发展趋势,而在这场关于资本、关于体系的比拼游戏中,“端到端”技术有望快速实现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能以更低的成本享受到新技术带来的便利。
2
国内发布首个智驾世界模型,
助力自动驾驶加速落地
2024年7月27日,蔚来发布了国内首个智能驾驶世界模型NWM(NIO World Model)。据介绍,NWM是一个多元自回归生成式的具身驾驶模型,可全量理解数据、具有长时序推演和决策能力,能在100毫秒内推演出216种可能发生的场景。为生成式模型,NWM还能基于3秒的驾驶视频,生成120秒的想象视频,助力自动驾驶汽车完成仿真测试。无独有偶,商汤绝影也在2024绝影实力AI Day上发布了全新升级的“开悟”世界模型。与其它世界模型相比,开悟能够理解真实世界的物理规则、交通规则,生成的视频数据也更加逼真。其生成的场景视频,时间最长为150秒、分辨率可达1080P、视角可以实现11V,是行业首个同时完成上述指标的智驾世界模型。此外,特斯拉、英伟达、Wayve、百度等公司也已率先布局了世界模型的前瞻研发应用,支持部分算法上车。
✎纵横快评
如今在智能驾驶领域,高质量的真实数据已成为越来越稀缺的资源。合成数据优势在于采集成本低、自带标注、跨平台通用性强,能有针对性地补充潜在危险场景和边缘场景,完善长尾场景库。利用生成式AI和世界模型等先进人工智能技术,生成高质量的合成数据,可有效缓解数据短缺难题,使得端到端智驾系统的训练更加全面、高效,大幅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整体成本。随着高阶自动驾驶上路通行进程加速,预计在2025年,AI合成数据将逐步取代传统数据采集方式,成为满足自动驾驶数据需求。
3
舱驾一体趋势明显,
车载智能计算平台性能不断升级
2024年10月22日,高通正式发布了至尊版骁龙汽车平台,它包括两款车载智能计算产品,即骁龙座舱至尊版平台和Snapdragon Ride至尊版平台。两款车规级产品直接都用上了高通自研的Oryon CPU以及其它最新的自研技术模块。与前代产品相比,上述两款产品不仅性能迎来成倍增长,车企还可以选择在同一SoC上无缝运行数字座舱和智能驾驶功能。除高通外,国内外众多厂商也均积极布局车载智能计算平台的量产落地。如Mobileye、地平线、华为、英伟达等。以地平线为例,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计算架构BPU(Brain Processing Unit),不仅简化了开发流程,还在提高智能高效性同时,减少了因软硬件适配问题带来的额外成本和性能损耗。
✎纵横快评
车载智能计算平台为智能驾驶提供核心算力支持,是汽车智能化水平的重要方向标。现阶段,车载智能计算平台的性能差异,已成为智能驾驶水平高低的核心影响因素。具体来看,智能计算平台集成多个SoC,支持大量数据并行计算和复杂逻辑功能,具备更高的计算能力和能效;通过软硬件协同优化,可实现更高效的算力利用、降低功耗且提升系统稳定性。有行业机构预计,2025年,车载智能计算平台性能不断升级,成本呈现进一步降低的趋势,助力NOA、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相关技术加速渗透。
4
车企加速布局智能底盘,
引领汽车新时代
2024年,汽车底盘技术迎来革命性变革,多家车企发布的创新底盘技术。4月,比亚迪正式发布云辇-Z车身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了高度集成化的悬浮电机替代传统的液压减振器,实现了Z向调节速度和精度的革命性突破。吉利汽车则推出了全新AI数字底盘,该底盘反应速度极快,可实现极限反应下的“自动控车避险”,为用户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此外,蔚来、奇瑞、华为和理想等车企也分别推出了各自的智能底盘或数字底盘技术,如“SkyRide天行底盘”、“云台智能底盘2.0”、“魔毯2.0”、“途灵智能底盘”等,这些技术不仅大幅提升了车辆的操控性和舒适性,还进一步增强了车辆的安全性能。
✎纵横快评
作为传统汽车的三大件之一,近年来底盘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大车企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力求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而这些创新底盘技术的出现,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加安全、高效和舒适的驾乘体验。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智能底盘技术将不断迈向新的高度,引领汽车行业向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5
打破国外垄断,国内碳化硅材料
制备技术取得多项新进展
以氮化镓(GaN)、碳化硅(SiC)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被称为“未来电子产业的基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有广泛应用。2024年9月,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历经四年自主研发,成功突破了沟槽型碳化硅MOSFET芯片制造的关键技术,这一成果打破了平面型碳化硅MOSFET芯片的性能“天花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将极大改善消费者的用车体验;同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成功攻克了6-8英寸蓝宝石基氮化镓高压电力电子器件的外延、设计、制造和可靠性等系列难题,并基于低翘曲超薄外延高质量双层钝化等创新方法,实现了1200V和1700V高性能氮化镓HEMT中试产品的开发。此外,在碳化硅衬底技术方面,我国已实现了6英寸量产,与此同时,8英寸的研发也已完成。这为碳化硅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纵横快评
碳化硅和氮化镓均是典型的宽禁带半导体,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应用领域。在一定时间内,二者将是宽禁带半导体当中最主流的两种形式。前者将在800V的高端场景广泛应用,后者则会在400V以下的应用场景占据一席之地,潜力甚至超过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然而,成本问题是当下限制相关技术在市场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而随着国内碳化硅材料制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规模化生产的实现,相关成本也有望逐步降低,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发展。
6
内燃机热效率接连突破,
混动续航大步迈入2000+时代
2024年,国产混动车型内燃机热效率频繁突破,多款混动车型综合续航里程均突破了2000公里。2024年5月,比亚迪正式发布第五代DM技术,其插混专用发动机的热效率首次突破了46%,单车综合续航里程更是突破2100km,展现出了极高的燃油经济性;而除了比亚迪外,其他主流车企也均在内燃机热效率方面先后取得了显著进展。如东风汽车3月发布的马赫电混技术、吉利汽车的10月发布的雷神EM-i超级电混系统、奇瑞汽车12月发布的鲲鹏超能混动C-DM 5.0系统以及长安蓝鲸动力中的超级增程技术等,均展现了高能效的特点。
✎纵横快评
2024年,新能源汽车在国内汽车市场一路高歌猛进,俨然成为了“新汽车”的代名词。然而,谁曾料想到,原本并不被看好的燃油车,竟凭借着内燃机热效率的不断突破,成为了人们瞩目的焦点之一。从技术角度来讲,车辆续航能够突破2000公里大关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这些超长续航成绩大多是车企在理想条件下取得的,实际使用中的续航里程或多或少会有所缩水。不过,正如比亚迪总裁王传福此前在发布会上所述,“世界最先进的插混技术都在中国!全球插混已经进入中国时刻!”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引领全球插混技术的革新。
7
多合一电驱总成集中量产上车,
国产厂商纷纷“卷”转速
在上述国产汽车厂商忙着“卷”发动机热效率的时候,我国新能源领域亦得到蓬勃发展。2024年,各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纷纷聚焦于电驱总成转速提升,展开了新一轮的技术角逐。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华为意外脱颖而出。其发布的DriveONE“七合一”电驱系统,最高转速高达25000rpm,一举打破了当时的全球量产电机转速纪录。紧接着,在2024年8月,昊铂品牌的夸克电驱2.0也正式量产下线,并以量产电机98.5%的超高效率、13kW/kg的领先功率密度以及30000rpm的极致转速,一举夺得了三项全球第一。此外,一汽、小米、比亚迪、极氪等车企也均在高效率高密度电驱动总成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发布多款“拳头”产品。
✎纵横快评
2024年,《汽车纵横》曾在“2023预见汽车行业十大年度创新技术”一文中做出预测,最高转速超过20000rpm的高效率高密度电驱动总成2025年会在乘用车领域实现量产应用。如今,这一预测已得到充分验证。毫无疑问的是,电机高速化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趋势。2025年,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创新,电动汽车的性能将持续提升,为消费者带来更加卓越的驾驶体验。
8
首颗国产自主可控高性能车规级
MCU芯片发布,填补行业空白
2024年11月,东风汽车发布了首颗全国产自主可控的高性能MCU(微控制单元)芯片DF30,该芯片基于自主开源RISC-V多核架构,国内40nm车规工艺开发,功能安全等级达到ASIL-D(汽车安全完整性级别中的最高等级),填补了我国在高性能车规级芯片领域的空白。与此同时,2024年其他中国车企也在自研芯片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其中,蔚来汽车成功流片了5nm智能驾驶芯片神玑NX9031,这款芯片拥有超过500亿颗晶体管,是业界首先采用5nm车规工艺制造的高阶智能驾驶芯片;小鹏汽车则发布了首颗自研AI芯片——小鹏图灵,该芯片具备强大的处理能力,能够支持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等高科技功能;吉利新一代智能驾驶芯片AD1000也已在亿咖通科技日上亮相。这款芯片在性能上同样有着出色的表现;此外,理想汽车也在加快自主研发智能驾驶SoC芯片的步伐。
✎纵横快评
国内车企自研算力芯片一直备受争议,但根本目的在于满足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需求,增强自身竞争力。东风汽车的DF30芯片及蔚来、小鹏、吉利等车企的自研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车企在技术创新与自主可控方面的决心与实力。尽管面临高昂研发成本、技术难题和市场竞争等挑战,但随着自研芯片的逐步落地应用,它们也必将助力中国车企打破行业的垄断,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9
电池技术革新不断,
新能源汽车未来可期
2024年10月24日,宁德时代发布了全球首款能够在纯电模式下实现400公里以上续航并具备4C快充功能的增混电池——“骁遥”。据介绍,该电池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例如,该电池使用了钠离子电池技术以增强抗寒能力,支持极端低温环境下的放电和充电。在400公里续航配置下,该电池能在10分钟内快速补能超过280公里。目前“骁遥”电池已经在理想、深蓝、阿维塔、哪吒、长安启源等多个品牌的车型上落地。另外,2024年固态电池相关技术在国内也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例如孚能科技在半固态电池领域已经推出了三代产品,并均取得了有序推进。根据目前主流电池厂商进度来看,全固态电池最快有望在2026年实现量产应用。
✎纵横快评
续航短、补能慢、低温衰减,仍然是当下许多选购纯电动车型用户的主要痛点。然而,从各大电池厂商近期的举措可以看到,这些难题正逐个得到破解。虽然目前全固态电池尚未实现量产,但行业内正在积极推进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从行业趋势来看,电池技术的革新正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可期,一个全新的绿色出行时代即将到来。
10
智能时代,
车载灯光也能玩出新花样
2024年,车载灯光已不再是简单的照明工具,而是成为了汽车智能化、个性化、情感化表达的重要载体。以享界S9搭载的HUAWEI xPixel智能投影车灯模组为例,该灯组不仅拥有出色的照明效果,还能够投射出与车辆宽度相符的光毯,提醒对向来车。同时,在没有斑马线的路段,它还可以投射出礼让行人的标志,提示行人可以安全过马路。广汽传祺则是运用AI技术将灯组玩出新花样,以传祺S7为例,其灯组内部拥有2248颗智慧灯珠,在保证照明和行车安全的基础上,还可以预设至少8种情绪灯语,用户能根据自身喜好增加新的表情包,以传情达意。此外,蔚来旗下firefly萤火虫品牌首款车型也在车载灯光方面进行了创新,例如,车辆将采用最新的激光光源技术,具备超高亮度和更长的照射距离。
✎纵横快评
近年来,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车载灯光技术的革新。上述新技术这不仅仅意味着夜间行车的安全性大大提升,也使得整车的科技感和档次感提升了一个层次。然而,智能车载光技术仍处于初期阶段,标准、评价体系及应用生态均未完善,诸多领域待开发,这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巨大机遇。对于消费者而言,随着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车载光技术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更强的功能性与情绪价值。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5年1月刊“封面故事”栏目,敬请关注。
系列报道
图片:汽车纵横
文章:汽车纵横
排版:汽车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