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北毕业生“降维打击”师范生

全文3440字,阅读约需10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苏州中学拟录用13名毕业生,其中6名清华、4名北大,引发热议。

02清北毕业生投身教育行业背后原因包括职业收益、学校待遇和政策激励。

03然而,部分师范生进入中初等教育的比例有所下降,引发对师范教育的质疑。

04专家建议学校根据组织的条件和发展的需要,去决定要不要招聘、招多少、招哪些博士,避免盲目跟风。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13名拟录用毕业生,6名清华、4名北大。


近日,苏州中学拟录用的13名毕业生因为“含清北率”而引发热议。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名单中,博士毕业生8人,硕士毕业生5人。


且无一人是师范专业毕业。



作者 | 徐美娟

 编辑 | 蓝精灵

题图 | 视觉中国



清北生“下沉”当老师,正像一股风刮向校园。


去年,包含神木市实验中学、嵊州中学、马寅初中学等在内的多地中学,录用名单中都出现了来自清北等名校硕博生的身影。


北大2022届博士生去向行业统计显示,教育行业位居第一,占比高达43.21%。


清华大学发布的2024届毕业生就业数据也显示,教育行业成为该校历届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之一。


有网友戏言,前半辈子寒窗苦读,后半辈子陪着寒窗苦读。


清北毕业生奔赴教育行业背后原因何在?“会学”是否意味着“会教”?被“抢走饭碗”的师范生又该去往何处?



01

清北硕博生进中学已不稀奇



苏州中学前身可以追溯到北宋景祐二年创建的苏州府学,1978年正式更名为江苏省苏州中学。据该校2024年9月的一条推文显示,当时在职教师中,博士15人,硕士145人。


橡树实验室查询《江苏省苏州中学校赴高校招聘2025年应届高层次优秀毕业生公告》发现,该校本次招聘对象为2025年应届博士研究生。但符合下列四项条件之一的2025年应届毕业生,学历可放宽至硕士研究生:


本硕阶段获得至少3次国家奖学金;本硕阶段获得省级及以上“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本硕阶段均毕业于第一轮“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36所);高中阶段获得五大学科全国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三等奖及以上奖项。


对于此次招聘背后的原因,1月6日,橡树实验室致电苏州中学综合办,对方表示不方便接受采访。


橡树注意到,除了苏州中学,2024年有不少中学的招聘中都出现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的硕博生身影。


去年10月,陕西榆林神木市实验中学公示的秋季校园招聘新教师名单中,不乏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优秀人才,47人中还有27人为硕士毕业。


8月,浙江绍兴嵊州市教育体育局发布的《2024年嵊州市教育体育局下属学校公开招聘教师拟聘用人员公示》名单中,高层次学科教师也都是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的名校生。


图片


去年年底,成都的家长群里有一张图片疯传,是当地某校新招聘的教师名单,清一色全部来自清北,一共18人,其中3名博士、13名硕士。


“中学招聘教师,基本学历要求是硕士研究生,这已经是常态。”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不能再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的教师招聘要求,看待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教师招聘要求。


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2000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94.98万人,2023年,我国毕业研究生达到101.48万人。


“单从数量上看,当前我国毕业研究生数,已经超过20年前的本专科毕业生数,所以中小学教师招聘提高学历要求,是十分正常的。”熊丙奇认为,虽然学历与能力并不能划等号,但这是评价人才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橡树查询发现,教育行业已成为清北毕业生奔赴的主要行业之一。


北京大学2022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22届毕业生主要分布的行业包括教育行业。其中,在博士生的去向行业中,教育行业更是位居第一,占比高达43.21%。


图片


清华大学也不例外,在清华大学发布的2024届毕业生就业数据中,教育行业成为历届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之一。



02

中学教师“清北化”“高学历化”的背后


 

“我自己积累了不少好的学习方法,我是非常乐意把这些学习方法教授给新的同学们,帮助他们去冲刺更高的舞台,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清华大学本硕毕业的侯凌轩,现在在成都石室中学担任高中物理竞赛教练。


而另一位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直博生陈许旻,在博士毕业后,也回到成都成为了一名中学信息学竞赛教练。


陈许旻说自己是看到了信息学专业教育人才的匮乏,“高三冲刺备考国家队那会儿,学习资源非常有限,训练的题目都是教练到处去找的,甚至是求来的。教练能力很强,但到后期也有些带不动。”他复盘当初自己没能进入国家队,其实跟缺乏学习资源和信息差有很大关系。


而陈许旻在清华就读的本科班,全班20多个人,他是唯一一个选择回到中学做信息学竞赛教练的。


中学教师“清北化”的趋势背后,离不开清北生的主动选择。


学者王晓燕在2022年的论文《博士为何进中学——基于扎根理论的博士中学从教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中也曾提出,自我认知和职业收益直接影响博士中学从教的意愿。


从职业收益来看,我国绝大多数博士来自一般家庭,在经历了长期的求学后,已经耗费了家庭中大量的财力,住房、子女就学等问题是必须面对的基本现实,职业收益就成为其职业选择时考虑的首要因素。


而目前许多中学针对优秀人才给出的待遇都不低。以嵊州市为例,其在去年12月发布的《2025年嵊州市教育体育局下属学校公开招聘优秀教师公告》中,附上的待遇一览表显示:


清华、北大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本科非清华、北大),房票补贴50万元,人才奖励15-20万/年,另外硕士还有5万元安家补贴;清华、北大博士研究生(本硕阶段均要求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原985高校),房票补贴105万元,安家补贴15万元,人才奖励25-30万元/年。


对于学校端来说,之所以砸重金邀请清北学子,无外乎看重他们的学习能力、钻研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强,有教育界人士认为,“经过选拔后的清北学子,即使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理论,也大概率能够快速掌握教学方法。”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中学教师“清北化”“高学历化”的趋势背后,也有政策的激励。


2023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从2023年起,国家支持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高校选拔专业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学生作为“国优计划”研究生,在强化学科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系统学习不少于26学分的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含参加教育实践),通过“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为中小学输送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


去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强化高层次教师培养,为幼儿园、小学重点培养本科及以上层次教师,中学教师培养逐步实现以研究生层次为主。实施教师学历提升计划。



03

部分师范生进入中初等教育的

比例有所下降



在上述苏州中学的录用名单中,没有一个人是师范专业毕业,乃至不少网友认为,这是清北毕业生对师范生的降维打击。


对此,熊丙奇表示,按照目前的教师招聘办法,是需要先笔试、再面试的,如果师范专业毕业生经考察不如综合性名校毕业生,这是需要师范类院校反思的。


“总体看来,师范专业毕业生,由于接受了有针对性的师范教育,在应聘教师职业时,是比其他普通专业毕业生更具优势的。如果师范专业毕业生在应聘教师职业时,缺乏竞争力,这折射出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在推进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免试认证获得教师资格证,如果不能保障师范教育质量,那师范专业存在的价值就会打折扣。”


橡树实验室翻看了几家师范大学的就业质量报告发现,师范大学的毕业生仍然以进入教育-学历类行业为主。


以软科2024中国大学排名师范类第一的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其2023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23届毕业生主要流向单位类型为中初教育单位(39.76%)、高等教育单位(14.05%)和机关(12.09%)。


其中,本科毕业生主要前往中初教育单位就业,占签约就业本科毕业生的81.75%;硕士毕业生签约单位集中于中初教育单位和机关,占签约就业硕士研究生的54.78%。


不过,部分师范毕业生进入中初等教育的比例却有所下降。


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其2021届本科师范毕业生进入中初教育单位的占比为76.89%,2023届占比下降到72.93%。


事实上,清北名校生与师范毕业生“抢饭碗”的情形早已出现。


2021年,重庆一中公布教师招录名单,其中三成毕业于北大清华;2020年,深圳中学新入职教师名单曝光,不仅清北出身者不少,更不乏牛津、剑桥等世界名校毕业生。


这一点也明显体现在了教师资格证的报考数据上。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为1144.2万,其中超800万报名者是非师范生,占2021年报名总人数的三分之二。


而这也引申出了对于名校生在中小学执教的担忧:名校毕业生是否等于名师?


“一名新教师能否成长为名师,要看其具体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际教学贡献。”熊丙奇表示,当前有的学校在新教师招聘时,把社会对高中北清率(考上北大清华的人数)的追捧,转到对清北毕业生的追逐上。这是以招聘名校毕业生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绩,而不是真从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出发。


他认为,要警惕“唯学历”“唯名校”用人导向:“我国正在推进教育评价改革,需要学校对招聘结果进行分析,是根据应聘者的综合能力、素质进行招聘,还是以学历作为筛选标准。这关系到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如果只看重学历,不强调对学校教育的贡献,那‘唯名校’会伤害学校的长远发展。”


上述学者王晓燕在论文中也表示,博士与中学教师不是简单的人-职匹配关系,而是建立在个人-组织匹配之上的人-职匹配关系。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组织都需要或者适合以及能够承接这批高学历人才,学校应该基于组织的条件和发展的需要,去决定要不要招聘、招多少、招哪些博士,盲目跟风为了招聘而招聘最终也很难留住人才。




往期精选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