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报告:极端天气加剧疟疾风险,又再次要求中国提供数据了解疫情起源

202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世界疟疾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正在显著增加全球疟疾传播的风险。

2023年全球疟疾病例达到2.63亿,比上一年增加了1100万例,其中非洲仍是重灾区,占比高达94%。

与此同时,全球防控资金短缺问题加剧,仅筹集到世卫目标的一半。

图片

在这场全球卫生危机中,中国以青蒿素研发为代表的抗疟贡献得到了国际广泛认可。

然而,中国也在某些国际议题上因不公对待而面临挑战。

面对极端天气、资金短缺和国际博弈,中国如何持续推动全球抗疟行动,成为此次报告的一大焦点。

极端天气与疟疾传播

2024年的报告以详实数据揭示了气候变化对疟疾传播的深远影响。

数据显示,极端天气事件为疟疾传播创造了更多温床。

图片

增加的降雨量和洪水让蚊虫滋生地迅速扩展,而干旱和飓风导致的流离失所则使数百万人群暴露在疟疾风险中。

例如,2022年至2023年期间,非洲东南部的马拉维和莫桑比克在洪灾后,疟疾病例分别上升3.1%和3.9%。

在这些地区,农村基础设施严重受损,人们难以获得医疗和生活物资。

报告还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撒哈拉以南非洲额外增加55万疟疾死亡病例,进一步加大该地区的公共卫生负担。

图片

这些数据揭示了一个严峻现实:气候变化不仅是生态问题,更是重大公共卫生威胁。

全球范围内,防控疟疾已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工作,而是需要多部门联合行动的综合性挑战。

中国的抗疟贡献

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是中国抗疟贡献的核心标志。

这种由屠呦呦团队基于传统中药研发的药物,自1970年代问世以来,已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特别是在非洲和东南亚地区。

图片

在《世界疟疾报告2024》中,青蒿素再次被强调为对抗恶性疟疾的首选药物。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一半的抗疟药物中含有青蒿素成分。

中国的青蒿素生产企业,如广西仙草堂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等,已经成为全球抗疟药物供应链的重要节点。

这些企业每年向非洲国家出口大量青蒿素制剂,为抗击疟疾提供了充足的药物保障。

图片

比如,2023年中国出口至非洲的青蒿素药品总额超过2亿美元,覆盖了超过15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曾是世界上疟疾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上世纪70年代初,年疟疾病例高达3000万例。

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在2021年获得世卫组织无疟疾认证,成为西太平洋地区30多年来首个获得该认证的国家。

图片

这一成就的背后,是中国在疟疾防控技术、医疗服务普及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的全面提升。

中国的成功经验尤其值得全球学习,包括:

全民动员与社区参与: 在疟疾流行地区,中国通过组织基层卫生工作者和村医,实施全民检测和药物治疗,确保疟疾防控的“最后一公里”覆盖无死角。

精准施策: 结合气候条件和蚊虫习性,中国在高风险地区推广药浸蚊帐、室内滞留喷洒杀虫剂等措施,降低了蚊虫传播能力。

科技赋能: 中国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大数据技术,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疟疾监测和预警系统,为精准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国不仅在国内抗疟斗争中取得了非凡成就,还在全球抗疟行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图片

比如,非洲的科摩罗项目。

在非洲岛国科摩罗,中国专家团队通过全民服药和社区教育,大幅降低了当地的疟疾发病率。据统计,自项目启动以来,科摩罗的疟疾发病率下降了90%以上,死亡率接近零。

除此外,还有东南亚的大湄公河项目。大湄公河次区域(包括中国云南省、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和缅甸)是疟疾传播的高风险区域。

中国与周边国家密切合作,通过改革防控管理体制、强化监测系统和推动跨国协调,使区域内本地恶性疟疾病例在2015年至2023年间减少了73.7%。

然而即便如此,世卫组织仍然没有放过中国。

世卫组织的失误与中国的处境

近年来,世卫组织面临的资金困境使其在全球卫生治理中陷入被动。

图片

2023年,世卫组织仅筹集到全球防控疟疾目标资金的48%,不足目标的一半。

作为第二大会费出资国,中国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财政负担。

例如,中国的世卫组织会费从2019年的12%上升至2023年的15.255%,具体金额从8000万美元增至1.29亿美元。

然而,与中国的贡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资金支持在逐步减少。

图片

例如,美国在2020年退出世卫组织期间累计拖欠近2亿美元会费,即便拜登政府回归后,资金补充依然滞后。

世卫组织在面对资金短缺时,并未向主要欠费国家施压,而是通过增加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分摊比例填补缺口。这种资金责任转嫁的做法,引发了中国的不满。

世卫组织在某些国际议题上的失误也让中国面临不公。

例如病毒溯源问题。

世卫组织在2021年进行的病毒溯源调查中,明确得出“实验室泄漏可能性极低”的结论。

图片

然而,在特定国家施压下,世卫组织对中国提出了额外的溯源调查要求,却对美国、欧洲早期病例的溯源避而不谈。

这种选择性施压无疑削弱了世卫组织的科学公信力。

直到现在,2024年12月30日,世卫组织还在呼吁中国提供新冠疫情数据和数据访问权限,以便了解疫情起源,并称这在道义和科学上十分重要。

要知道,早在5年前新冠疫情爆发时,中国第一时间就向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疫情信息和病毒基因序列,为国际社会抗击疫情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是迄今唯一多次邀请世卫组织国际专家组到本国开展新冠病毒溯源合作的国家,也是唯一多次组织专家同世卫组织分享溯源进展的国家。

图片

对此,中方外交部发言人严肃表示:

在新冠病毒溯源问题上,中国始终秉持科学、开放、透明精神,积极支持参与全球科学溯源,同时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政治操弄。

中方愿同各方一道,继续推进全球科学溯源研究,为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传染病作出积极贡献。

除此以外,世界组织还存在区域卫生安全失衡。

缅甸疟疾的暴发对中国云南边境地区构成了巨大的卫生安全威胁。

世卫组织在协调区域合作时,未能充分顾及中国的实际需求,导致跨境疟疾传播的防控工作效率低下。

图片

世卫组织的上述问题,实际上反映了国际权力博弈对全球卫生治理的干预。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试图通过资金和舆论压力,重塑世卫组织的议程。

例如,2023年美国推动世卫组织在疟疾防控资金分配上增加对非洲以外地区的倾斜,试图削弱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则通过实际行动捍卫全球卫生的公平性。

例如,中国在疫情期间向世卫组织捐赠了3000万美元抗疫专项资金,为非洲、东南亚和南美洲的公共卫生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持。

图片

中国的这些努力,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誉,也让国际社会意识到全球卫生治理中需要更加公平和透明的合作机制。

结语

在应对疟疾和气候变化等全球卫生挑战时,中国的贡献不容忽视。

从青蒿素到国际合作,中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努力为全球树立了典范。

然而,国际社会要实现真正的合作,必须建立在公平与科学的基础之上,而非出于单边利益的政治操弄。

图片

面对未来,全球防控疟疾的任务仍然艰巨。

中国将继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全球卫生治理朝着更加公正、科学和高效的方向迈进。

只有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无疟疾世界”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环球网《外交部:中国积极支持参与全球科学溯源,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政治操弄》

南方都市报《世卫报告:降雨量增加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增加疟疾传播风险》

取材网络,谨慎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