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失业危机,德国制造也造不动了

全文7374字,阅读约需22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德国制造以高品质和稳定性著称,但近年来面临人才短缺和产业链竞争压力。

02德国双轨教育制度为不同阶层的孩子提供选择机会,强调实用技能培养。

03然而,德国企业在应对能源转型和招聘方面表现迟缓,导致人才流失。

04中国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贸易额持续上升。

05德国政府正努力推进能源转型,以应对能源危机和保持经济稳定。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德国制造——看似完美,实则脆弱。

从地图上,德国位于欧洲中部。

谈到德国,自然离不开汽车,毕竟比单手法拉利更酷的,只能是单身保时捷了。

谁不想拥有一辆保时捷呢?但高昂的售价,却让世界上99.9%的男人望而却步。当然,看内容的各位,想必都是放着911在车库不开的,你们就是那0.1%的男人!

不过,曾经有一个德国人,想要以1000马克,约合240美元的价格拥有一台保时捷,他是在痴人说梦吗?

不,他是在为全体国民,谋求福利。

这一期我们要聊的是喘着大气的欧洲之王,德国。


01. 德国荣耀

“我希望这台车,能够提供两个成年人和三个儿童的乘坐空间,可以每小时跑100km,满足高速公路行驶的需求,平均油耗呢,不能高于百公里7升,售价要控制在1000马克以下,这是最重要的。”

刚才说的,就是费迪南德·保时捷在1933年,从希特勒口中得知的国民汽车计划,也称MIssion Impossible。

希特勒希望每个德国家庭都能买到廉价汽车,而这个重任落在了保时捷头上。

保时捷粗略估算了一下成本,要满足落榜美术生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仅仅是配置方面满足需求,就需要1550马克。这一消息传到了美国同行中,得知消息的美国人不屑一顾,“希特勒一定是疯了”。

但保时捷最终将“国民车”的定价控制在了990马克,这就是后来大众甲壳虫的原型——KdF-Wagen。

图片

有时候,做生意可不仅仅是一门计算盈亏的学问。保时捷所付出的一切,元首都看在眼里。

在KdF-Wagen问世后,27万德国人,争相订购了990马克的大众版保时捷,但没有一个人如约拿到爱车。

因为一场德国制造vs世界制造的战争,正在酝酿之中。

在希特勒亲手为kdf车厂奠基的一年后,德国的铁骑闪击了波兰,拉开了法西斯对抗世界的序曲。27万辆KdF-Wagen的订金转而成为了德国装甲车的启动资金。而保时捷和kdf车厂也摇身一变,成为了战时德国最重要的军工厂之一。

罗斯福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打开的军工复合体的潘多拉魔盒,会在一个后辈的手中,成为毁灭世界的力量。

但,希特勒只是在画大饼,空口言吗?并不是。1955年时,第100万辆甲壳虫汽车在沃尔夫斯堡的大众工厂,正式落地。

10万德国人齐聚在一个临时搭建的体育场中,伴随着美国女郎的红唇艳舞,在黑人灵魂音乐声中,开启了长达3小时的庆祝典礼。

台上,大众老板振臂高呼:“向着第二个100万辆车前进!”

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要知道,此时距离二战德国失利,背负巨额债务,遭受严苛制裁,才过去10年时间。而德国家用轿车的拥有量,在这十年间,增长了7倍。

德国制造,即便经历战争摧残,依然无比强大。

1950年代,西德GDP年均增长率为7.6%,英法分别为3.2%和4%,美国只有2.2%。

德国经济得以复苏,德国制造,特别是汽车制造业的强势回暖,立下了汗马功劳。

02. 德国制造,是欧洲最强吗

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准确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能力呢?

准确?没有人可以做到。

毕竟,即便是信息透明的时代,也没有一个国家会将自己的底牌,全部展露出来。

就拿颇具代表性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来说,判定标准是企业的营收,并且企业愿意参与参与。换句话说,即便一个企业的营收再高,只要它不愿意,便不会出现在榜单中,比如,中国烟草。

所以,上榜世界500强,就能代表一个国家真实的产业实力吗?明显不能,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露出的“肌肉”中,一探究竟。

毕竟要是连露出的资本都没有,那恐怕只能是一只狗。

在2022年的世界500强名单中。欧洲上榜企业128家,其中德国28家,排名第一,法国25家,紧随其后,英国18家,位列第三。传统欧洲三强所拥有的超级企业,占据了欧洲的半壁江山。

其中制造业企业55家,德国14家,摇摇领先于排名其后的法国和英国。

14家德国制造企业的总营收约1.2万亿美元,占比超过欧洲制造业500强的30%

图片

这其中,德国六大车企总营收约7700亿美元,占德国制造的65%。净利润高达650亿美元,约占德国制造的80%

图片

大众集团的赚钱能力,更是冠绝群雄,成为2022年全球赚钱的汽车制造商。

奔驰宝马奥迪,也成为了市面上最”烂大街“的三个汽车品牌,俗称BBA。

图片

除了BBA,博世集团、采埃孚与大陆集团,也是德国制造的支柱核心。可以说,正是德国车企的强势,撑起了德国制造当下的辉煌。

而德国可怕的点,在于他的强大,不仅浮于表面,更在于不易察觉的深海之下。

03. 隐形冠军

隐形冠军是指,在某一细分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年销售额不超过50亿美元,且隐身于大众视野之外的中小企业。这一概念由德国中小企业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创立。

图片

我们都知道,一架飞机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发动机就像心脏,燃油就是血液,至于液压嘛?正经人谁研究液压系统啊?

所以,当2017年5月5日,国产飞机C919试飞成功,自然不会有人注意到其液压系统来自于某德国不知名公司——汉臣。

汉臣你不知道,那波音你肯定知道,实际上汉臣也是波音公司最大的供应商。

液压系统对于飞机的操控,至关重要,这样的核心部件的技术,是不是都掌握在国际大公司的手中呢?

出乎意料的是,汉臣只不过是一家不足200人的“小公司”。

1986年,德国思想家赫尔曼·西蒙发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联邦德国,经济总量却只有美国的1/4。

这让赫尔曼陷入了沉思,苹果为什么不往天空上飞?啊不,德国的商业巨头,已经牛b到这种地步了吗?抱着疑问,他展开了研究。让他更为惊奇的,出现了。

在拿掉了如西门子、戴姆勒-奔驰等国际500强企业之后,德国的出口,依然领先全球。

也就是说,我们之前通过分析德国全球500强企业看到的,可能只是德国制造的冰山一角。

又或者,德企的数据注水了。

赫尔曼·西蒙通过对400多家德国企业的研究后发现,德国约60-70%的出口来自于中小企业贡献。

那可能有些观众就会说了,大型企业本就凤毛麟角,小企业贡献多不是很正常吗?这很奇怪吗?

确实,哪个国家都有小企业,但赫尔曼·西蒙无法找到一个与德国类似的国家。

因为这些德国小企业,并不寻常。

虽然这些德国小企业的体量远不及世界500强企业,年营收平均也就3.26亿欧元,连大公司的零头都无法企及。

但是这些企业,往往在各自细分行业中占据领导地位,市场份额要么是世界前三,要么是某一大陆第一。

这些“小公司”往往只服务于企业,再加上规模小,知名度往往偏低,很容易被人忽视。每个公司的影响力有限,但抱团在一起,却成为了左右德国制造业和出口的力量。而正是这些被人忽视的小公司,让联邦德国成为了当时的,世界第一出口国。

营收规模有限、市场份额拔群、知名度低,赫尔曼·西蒙为这些企业,取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隐形冠军。

在赫尔曼教授的著作《隐形冠军2.0》中,二十多年间,赫尔曼·西蒙收集了全世界2734家隐形冠军公司的数据,德国拥有1307家隐形冠军,美国是366家,日本是220家,中国68家。德国拥有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隐形冠军集群

图片

都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德国制造不仅拥有像大众、奔驰、宝马这样的超级大象,也拥有着如汉臣这样的蚁群。

相互克制的两种武功却在一个武者身上融会贯通,想不强都难。


04. 大学是年轻人唯一的出路吗?

虽然时势造英雄,德国的制造强盛也有着很多偶然因素。

比如马歇尔计划功不可没,让德国人重振了国家和信

图片

比如经济全球化机遇加持,让德国人拓展了市场和实业。

比如魏玛后遗症,让德国人对于通胀有着超乎常人的恐惧。

比如日耳曼民族本身的刻成了工匠精神。

比如两次世大战战败的洗礼,让德国人更加珍惜和平与合作。

但德国,也走出了一些可以被复制的道路。比如,大学是年轻人唯一的出路吗?

在德国,并不是。

其实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非常刻板的观念在于,如果不上大学,孩子这一辈子不就毁了吗?这一生的命运,不就从此定格了吗?不就失去了更好的机会和选择吗?不就只能屈居于人下,注定一辈子只能当个工具人了吗?

但就算上了大学,又有多少人摆脱了工具人的命运呢?难道上了大学就能保证一切了吗?

当然,希望各位同学,都能考上梦想中的学府!

很多人都知道德国施行的是双轨制教育。说双轨制,就又想到了美国,或多或少,被美国长短不一的双轨制,带歪了观念。

美国的两条腿,从孩子出生时就分开了,中产阶级带着托尼斯塔克的老式装甲,工人阶级只能拄着拐杖挣扎。

工人阶级的孩子上公立学校,早早放学后就在马路边玩;中产阶级的孩子上私立名校,放学后在无数兴趣班之间辛苦奔走。

人生的途径从一开始就泾渭分明,阶级的鸿沟这一辈子也难以逾越。

而在德国,不管哪个阶层的孩子,从小都在一起上免费公立学校,小学四年级结束再进行分流,决定到底要走哪一条路。

简单说,就是让擅长学习的孩子去接受高等教育,当白领,让不擅长学习的孩子去接受职业教育,当蓝领,不会就此划定人生,划分阶层。

你可以一条路走到底,在学术的海洋上驰骋,建立属于自己的灯塔。也可以务实一些,成为一名医生或者律师。又或者你只喜欢汽车,只想一生与汽车为伴,成为一名传奇技师,没准还能登上F1的舞台。

德国双轨教育的本质在于,把选择的权利给了你,而不是让教育选择你

你可以选择那条熟悉的“大直路”,专心读书,考上文理中学,8-9年后,毕业时参加“高考”,得到高中学毕业证书(Abitur),然后根据成绩报考心仪的Universität大学。

图片

你也可以早早进入实科中学或中等中学,5到6年毕业之后,就可以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专业技能,毕业可以继续深造,成为一名顶级技师,也可以就此加入职场,在其他人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就给自己买上一辆大众。

图片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德国人考上了“重点高中”,却最终选择去了“蓝翔”的原因。

读大学,在德国不是人生必修课。

还有一个刻板印象,德国的蓝领收入比白领收入高?也不知道是什么营销号,吹的这种一听就有点问题的话。

即使在德国,白领的整体收入仍然比蓝领高,大约是蓝领的1.33倍。毕竟,一个牙科医生或者律师的工作内容,怎样看都要比粉刷匠或者油漆工,来得更富技术含量吧?。

但是,考虑到头秃速度与失眠程度,两份收入稳定,可以让你不为生存焦虑,让你享受生活的工作,你会选择哪一份呢?

好了,我知道你一定选择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那一条路。毕竟,卷文化,已经融入了我们的骨髓。

但德式躺平,或者说,人才分配,却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德国的人才选择面。比起什么都要从头教起的大学生,很多德国的技术工人,在上学期间,就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完成了专业技能的学习。

相当于提前完成了实习内容,比大学生能够更早适应工作需求,也更早收获了人生第一桶金。

这也正是德国制造背后的秘密,给每个人选择的机会,给每个人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既合理分配了教育资源,又丰富了德国企业的人才选择。


05. 看似完美,实则脆弱

德国的教育听起来是如此美妙,那想必,想要在德国找个工作,一定很简单吧?

确实,比起企业招人的难度,在德国找个工作简直不要太简单。

伊富经济研究所预测,假设未来三年德国的净移民人数为零,那么,德国国内劳动力在这三年里将减少150万人。

图片

考虑到德国的人口才8000万,150万的人才缺口出现在德国,属实不可思议。

然而,这正是德国当下面临的窘境。

德国工商总会在今年年初,对德国2.2万家制造业企业进行调查显示,面临招聘困难的企业占比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53%的受调查企业表示“招不到人”。

其中,67%的电气设备制造商职位存在缺口,67%的机械工程公司面临“用工荒”,65%的汽车制造公司招不满员工。德国信息技术、电信和新媒体协会提供的数据则显示,德国IT行业有13.7万个空缺岗位。

造成人才短缺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是德国面临的老龄化

德国是世界上第六大人口老龄化社会,在全球大型经济实体中,只有日本的老龄化问题比德国更加严重。1960年,德国制造业的巅峰时期,德国的老龄化程度只有11.5%,但是到了2021年,德国的老龄化程度已经高达22%。

而与之相对,德国的生育率仅有1.4%,低于欧盟的1.6%和全球2.2%的平均水平。不婚不育,在德国成为了一种风尚。

无奈的德国政府,只能远赴印度。既然日耳曼人不愿意考虑将来,那么他们也只好寄希望于班加罗尔的IT精英。

德国总理朔尔茨2月底出访印度时,专门前往有印度“硅谷”之称的南部城市班加罗尔,希望大力推动印度IT行业人才移民德国,德国将简化相关签证申领程序。

图片

但是,德国政府真的能顺利吸引到,足够多的精英移民吗?

我想,恐怕很难。

这次德国政府挥舞的橄榄枝,在有移民倾向的精英眼中,更像是从辞职到移民再到失业的,一条龙服务。

德国画饼,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让德国人画的饼失去吸引力的,是另一张更大的饼——美国《通胀削减法案》

2022年8月16日,拜登签署了该法案,向本国及其他北美国家制造的电动汽车、绿色制氢、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产品提供高额补贴和税收抵免,总额预计为3690亿美元。

换句话说,美国要抽空全世界的制造业,逼迫制造业企业回流美国。

大众、宝马等车企的电池供应商表示,美国的补贴政策,可覆盖电池制造商30%的运营成本。此时不赴美深造,更待何时?

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矜持地表示将“永久性削减”欧洲产能,并决定在2022年至2026年期间,将260亿美元投资额中的15%转向美国,随后追加至27%,随后又再次追加至43%。

只能说,这一波,美国给的实在太多了。哪个干部能经受住这样的考验呢?

德国正面临产业链被美国挖脚的困境,此时的移民们不得不三思,德国究竟是自己永久的家园,还是前往美国的一块跳板呢?

所以,即便美国企业不断裁员,德国政府不断抛出橄榄枝,却依然无法弥补德国将面临的人才缺口。

同时,令移民更加犹豫的是德国企业的”慢动作“。

2021到2026年,德国政府将补贴约13亿欧元,用于支持购买环境友好型商用车,并拿出63亿欧元用于建设或扩建加油和充电基础设施。

德国政府支持车企新能源转型的信号,已经十分明显。

但德国车企就像82岁的老大爷一样,怎么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2月,欧洲议会通过2035年禁售新的内燃机汽车决议后,以德国为首的一些与汽车产业紧密相关国的反对意见强烈。

德国政府能怎么办呢?它没得选,因为保时捷等汽车制造商仍然将希望寄托于延续内燃机的存在。虽然最终,德国与欧盟达成协议,欧盟将允许在2035年后,销售使用可再生能源燃料的汽车,包括电子甲烷、电子甲醇、电子煤油等。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让德国车企得到了喘息的时间。

但是,作为德国制造的支柱产业,德国汽车在未来布局上的慢动作,让移民德国的前景再次蒙上了阴影。

特斯拉还是保时捷,这是个问题?


06. 能源转型

比起像满清遗老一样,跟不上时代的德国车企,德国政府能够如此迅速地接受能源转型,还得感谢欧盟,哦不,普京大帝。

俄乌战争爆发后,欧盟宣布制裁俄罗斯。

根据最初公布的制裁措施,欧盟会于往后一年,逐渐减少从俄罗斯进口石油,但由于欧盟和德国都非常依赖老毛子的天然气,因此天然气进口不在此限。

欧盟对老毛子可谓”仁至义尽“,不但不立即执行,给予一年缓冲期,后期更是改为限定石油价格,坚决不予白嫖的君子姿态。比起英国政府冻结俄罗斯公民资产的正义举动,可谓不遑多让。

即便如此,欧盟内部的能源危机仍日益加重。

图片

2023年1月30日,贸易信用保险公司安联贸易,发布了《欧洲企业面临能源价格冲击》,报告中指出,2023年德国工业的能源成本,比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之前高出了40%。

德国央行预测,到2024年,俄罗斯的能源断供,可能给德国经济造成约2400亿欧元的损失。

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德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长期相对稳定的增长,俄罗斯廉价的能源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条件。

在失去了俄罗斯廉价能源,美国又推行《通胀削减法案》的情况下,德国制造面临一个艰难的选题。

是跑路还是倒闭?

这不仅造成了德国本土,对于德国制造的吸引力下降,也造成了德国对于移民,和精英人才的吸引力下降。

成就了如今,德国企业招不到人,又心里惦记着奔赴美国的窘境。被逼无奈,德国政府踏上了能源”去俄化“的转型道路。

那什么才是能源转型的最优解呢?是氢能源?还是光伏?

都不是,是中国。

在美俄两个超级大国处连续吃瘪之后,当然应该寻找另一个大国的帮助。

不知不觉间,中国已经连续七年,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太阳能电池板90%以上从中国进口。

2022年中德双边贸易额增至2979亿欧元,同比增长20%。德国从中国的进口额为1911亿欧元,比2021年增长33.6%。

尝到甜头的德国政府,做出了一个惊人举动。

2023年4月15日,德国在能源短缺、电价高企的背景下,为了加速推进将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占比,从50%提升至80%的宏伟目标,关闭境内最后3座核电站,正式告别核电。

看起来,在向新能源转型的道路上,的果实准备紧紧抱住中国这条大腿了吗?

2023年6月,中国光伏行业高管齐聚德国慕尼黑,参加国际太阳能技术博览会。可惜来的不是关羽,设宴的确实周瑜。

展会期间,几位中国光伏行业大佬,相继以“商业走私”的名义,被德国警方带走,一时间参加展会的中国高管人心惶惶。每个人都不会忘记11年前, 正是欧美联手,展开了对中国光伏行业的绞杀,几乎让领先世界的中国光伏行业全军覆没。

这一次,遭遇美国迫害的德国人,决心不再忍让,迅速展开了打击报复。毕竟报复荷兰,烧法国国旗这种事,土耳其不是没干过,谁让中国国旗和美国国旗都那么多星星呢?德国人难免分不清。

对于德国这次摆下的鸿门宴,各位怎么看?看什么呀,快跑啊!

好了,本期内容到此结束,我们下期见。


参考资料

[01] “德国制造”的蜕变之路及对我国的启示,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
[02] “价值观外交”:德国新政府的外交基轴?,熊炜,姜昊
[03] 《德国统计手册,1928-1944年》,Statistisches Handbuch fuerDeutschland
[04] 《市场经济与经济理论——针对现实问题的经济学》,海茵茨·笛特·哈德斯,弗里茨·拉姆耶尔
[05] 《西德50年代经济奇迹探析》,肖辉英
[06] 2023,欧洲经济能否脱困?,人民日报
[07] 2023年德国经济展望:处境更艰难,香港貿易發展局經貿研究
[08] 2023年全球經濟展望,东亚银行
[09] European Construction Sector Observatory,European Commission
[10] ifo Economic Forecast Winter 2022: Inflation and Recession,ifo Institute
[11] ifo Institute Expects Germany to Face Recession and Inflation,ifo Institute
[12] No, the energy shock in Europe does not mean de-industrialization,Allianz
[13] Renewable Energy Directive,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14] Social Security and Retirement in Germany,Axel Borsch-Supan, Reinhold Schnabel
[15] STATUS OF BLUE COLLAR EMPLOYEES ACROSS THE GLOBE,Işık Handan
[16] THE INFLATION REDUCTION ACT OF 2022,United States Congress
[17] 避过冬季深度衰退,东亚银行
[18] 德国: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饶博
[19] 德国“工业 4.0”与“中国制造 2025”,贺正楚,潘红玉
[20] 德国到底怎么了?,光大证券
[21] 德国的工业:最重要的数据与事实,德国百事通
[22] 德国工业战略 2030,德国联邦政府经济与能源部
[23] 德国教育动态信息2022年第7期,驻德国使馆教育处
[24] 德国薪资图鉴,Stepstone
[25] 德国制造,何以强势,东吴证券
[26] 东德经济改革及转型过程评述,林季红
[27] 二十世纪德国经济史,卡尔·哈达赫
[28] 二战初期英国对德国经济战研究,裴芝荣
[29] 浮华里的坚守:德国经济稳定增长之谜,赵建
[30] 冷战后德国对华发展战略演变及未来趋势,范亚琼
[31] 全球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
[32] 提振全球经济的最大希望来自中国,人民日报
[33] 隐形冠军2.0,赫尔曼·西蒙
[34] 周期的冲突:不一样的“东升西降” ——2023 年海外经济、金融和政策展望,国金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