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旅行不如去修古宅,我在贵州修屯堡

图片

图片

扛木头、拖石板、学木工石工、修缮一栋老房。在2024年第十届“中国城乡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屯堡工作营”中,来自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40多名志愿者在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云山屯,开展了为期两周的修复屯堡古民宅工作。

其实,这一古屯堡修缮活动已有十年历史。2014年,一群主要由中法两国志愿者组成的队伍来到贵州,修缮起了“冷兵器时代的最后堡垒”。十年间,一群群来自法国、英国、挪威、比利时等国家的古建筑爱好者和中国志愿者一起,已陆续修复古建筑十余栋。

巴黎圣母院的修缮中,也出现了中国力量。中国在古建筑修复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尤其是木质结构的修复技术。巴黎圣母院的屋顶采用了大量木材,中国团队不仅帮助法国找到最适合的木材,还通过计算得出最佳的木结构设计方案。这些技术支持,大大缩短了修复时间。

图片2023年,屯堡工作营开营。

记者寻找到2023年同在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修屯堡的同济大学毕业生——李志轩,听他讲述他在贵州修屯堡的故事。

【“修旧如故,以存其真”】

屯堡工作营,其实是一个非遗组织活动,由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贵州土木建筑工程学会贵州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学术委员会主办。“修古堡,以前在欧洲很流行,一些中国学生甚至报名去欧洲进行修缮。”2023年,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专业毕业的李志轩,在贵州参加了修缮屯堡的活动。

图片李志轩参加修古堡。

对于李志轩来说,这是一场圆梦之旅。2013年,李志轩还在同济大学读书时,一听说这个活动就很想参加。“这些古宅就是‘明朝古建筑的活化石’,几乎每一年都有不少外国人参加这个活动,老外志愿者几乎超过了一半。”李志轩告诉记者,“每一年都有几个项目可选,项目开始时,大家需要去网站上报名抢资格,选一个自己想去的村落参加活动。”

图片2023年,法国遗产保护志愿者联盟(REMPART)营长Marc(左)在开营仪式上发言。

但直到2016年李志轩从同济大学毕业时,“修屯堡”对他来说,一直是个遗憾。李志轩坦言,有时因为报名很抢手,名额一下就没了;有时因为和自己的空余时间不匹配,无奈作罢。2023年,正值自己工作转型期,李志轩终于有了两周完整的时间,参加了贵州古屯堡的修缮活动。

图片志愿者们在搅拌水泥砂浆。

屯堡文化是明朝初年江淮一带的汉人在贵州腹地“屯田戍边”遗留下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在安顺地区形成内部为屯,外部为堡的互构共生关系。屯堡民居依据黔中喀斯特地貌的山地秩序,形成独特的承台式石木穿排结构。

图片志愿者们在做石头柱基。

安顺西秀区本寨有7个碉楼、7个防御单元,“S”型巷道、军事枪眼是军屯的实物见证,“当地汉族人为了防御外敌,修建了很高的碉楼,会有枪孔,这是对外射击用的。”本寨保存了明、清、民国、现代各个时期的历史建筑,是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屯堡文化村寨。“屯堡的一大特色,就是用当地石头垒墙、岩板铺瓦,修筑碉楼,以御外敌。”在参加修缮工作之前,李志轩做足了功课。

图片当地的乡村匠师。

屯堡工作营以“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来进行适应性修复老房,突出原真性、可读性、整体性。“既让房屋最大限度保留古老的样貌与技术,也让现代性元素能够融入,以便宜居和坚固。”屯堡工作营营长、建筑师越剑介绍。

图片屯堡工作营发起人——越剑。

2023年,李志轩在屯堡工作营参与修缮的就是安顺西秀区本寨中防御单元的一个院落——梅家院子。

图片梅家院子。 

【乡村匠师“手把手”带教】

梅家大院是七眼桥镇本寨村一栋百年屯堡民居,老屋依然保留着古老的结构和风貌。大院门前的一根弯曲的木柱,是房屋原本的房梁。

图片乡村匠师带领志愿者一起调制刷墙的原料——用糯米和石灰粉搅拌而成。

“弓形柱,是屯堡建筑的典型特征,特殊的木材以弓形作为房梁,既能抗压,也能在建材变化中抗拉,这是明朝流传下来的技艺。”越剑告诉记者,经过反复研究设计,团队最终决定保留这根老梁,“这些是屯堡建筑的灵魂,它们在,600年的风雨才能更加具象。”

图片营员自我介绍。

屯堡工作营的志愿者,来自世界各地,也来自各行各业,学IT、学商务、学航空、学电子的……什么专业都有。那么,非建筑、古建筑修复专业科班出生的志愿者们,如何完成古屯堡的修缮工作?

图片乡村匠师带志愿者认识工具。

“我们在乡村匠师的指导下,先认识各种工具,再分成4-5个组,每个组大概5-6个人。”李志轩告诉记者,修复工作包括场地的清理、木构的搭建、石墙的修复等,不同的组每天换班负责不一样的活,这样每一组都能体验到不同的工种。

图片认识各种工具。

“修缮工作大致分为五个工种。”李志轩回忆说,有的组搅拌制作水泥砂浆,这是很重要的工种,是后面很多工序的基础;有的组铺设地砖,要用很大的木锤子把地面敲平;有的组上房顶铺瓦,“用的材料是当地一种特有的岩板当瓦,这个活儿特别抢手,很多人都想体验。”

图片志愿者在屋顶铺瓦。

李志轩补充说,有的组做木工,包括栏杆、窗棂、楼梯、扶手,用传统的刨子刨木头,而不是现在的机械工具;还有人去刷墙 ,用糯米和石灰粉作材料,是古建筑修复方法之一。

图片志愿者在刷清漆保护木墙。

“听说最难的工序是做梁架,需要去山里砍树,再拖回来。”李志轩告诉记者,每个工种有当地的乡村匠师带领,教大家怎么一步一步修缮,每个师傅带一组,会体验各种各样的修缮工作。

图片志愿者在做梁架。

【一种经历,也是一份贡献】

“工作条件虽然比较艰苦,但是村子山清水秀,环境很美,8月份,那里很凉爽。”李志轩回忆起这段经历,意犹未尽。“用古老传统的修复方法去修缮一座座古屯堡,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在心灵上寻找和古代的一种连接。”

图片志愿者们一起看流星雨。

“以前,有80%的志愿者都是已经参加工作的人,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这一非遗活动中。”对营员来讲,是一种难得的经历;对古建筑保护来说,也是一种贡献。

图片志愿者们用传统工具——刨子在做木工。

为了方便修缮古屯堡,李志轩和志愿者们就住在当地村子里,住的是当地的民宅——砖瓦房,吃的也是民宿老板做的本地菜。“这也让我体验了当地的饮食习惯。比如,水煮蛋蘸当地辣椒粉做早餐特别好吃,令我印象深刻。”除了修缮古屯堡,李志轩还体验了其他非遗项目,蓝染、跳地戏,参观隔壁鲍屯的非遗织布机。

图片外国志愿者体验非遗项目——蓝染。

图片非遗项目——蓝染。

一栋清末民初的老宅,在一群群志愿者们的修缮下,恢复了房顶和厨房的结构,添加了一个跨门的木桥,沉睡的老屋渐渐苏醒。

图片志愿者们一起享用当地美食。

除了弓形柱之外,弧线墙、石门当等屯堡民居体现中国传统古建筑气韵的元素,都一一被保留下来。一栋栋原本即将消失的屯堡老屋又重获新生,成为乡村图书馆、工作站、咖啡馆、民宿等乡村公共空间,以活化的姿态传承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