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周恩来视察黄河抢险|往事

笔者的老邻居黄女士收藏了三张周恩来总理60多年前视察郑州黄河抢险现场的历史照片。黄女士的父亲黄大伯生前也同我讲过这三张珍贵照片的来历——


郑州市以北约30公里处跨越黄河的铁路桥,是京广铁路线上的重要桥梁之一。旧桥为单线铁路桥,于1903年9月开工,1905年11月15日竣工,1906年4月1日通车,是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桥,也是新中国成立前最长的桥。


图片

郑州黄河铁路桥



郑州黄河铁路桥全长3015米,桥梁基础用内径30厘米、外径35厘米,下端带有直径120厘米螺旋翼的铸钢管桩支撑,但入土较浅,桥墩受水流冲刷甚剧,依靠抛投大量片石防护,勉强维持行车。这座桥在战争中屡遭破坏。从1948年到1958年,这座黄河铁路大桥在维修中继续“服役”了10多年。


1958年7月17日,黄河花园口出现历史罕见的特大洪峰,流量达每秒22300立方米。在洪水凶猛的冲击下,主桥有5个桥墩出现偏移,11号桥墩被洪水冲毁,相邻两孔桥身塌落水中,京广铁路中断。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极差,当地政府决定用土办法解决,组织1万多名民工用绳子拉纤的方式把桥墩拉正。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周恩来总理迅速指示同意此法,并立即从北京赶往抢救现场。


图片

1958年,周恩来亲临郑州黄河抢险现场



周恩来到达郑州时已是深夜,但仍不顾劳累,马上冒雨到大桥上视察。工人闻知周总理到来,立刻围拢过来。有工人看见周总理全身都被雨水淋湿了,就找来一把雨伞要为他打上。周恩来说:“不用,我要和工人同志们一样。”


接着,周恩来征询和听取了大家对抢修的意见,并和现场的领导干部商定了具体的抢险方案。


图片

周恩来在作抢险指示



拉纤开始了,周恩来走到民工中间,亲切地向大家摆摆手,脱下外套,加入拉纤的行列。大家一见,齐声喊道:“总理,你不能拉纤啊!”周恩来和蔼地说:“这里没有总理,只有纤夫。”说着招呼大家一起拉纤。


经过15个昼夜的战斗,大桥化险为夷。8月1日,大桥修复通车。


在抢修旧桥的同时,新桥也在紧张修建中。新桥为双线铁路桥,位于旧桥下游,同旧桥的两端分别相距500米和375米,于1958年5月14日开工,1960年4月20日竣工通车。新桥全长为2889.8米,由铁道部大桥局施工。当时黄大伯在大桥局一处施工科任施工员,参加了新桥的建设,并奉命参加了旧桥的抢险工作。


8月5日,周总理在百忙之中又一次来到郑州,在黄河河堤边大桥一处工地,亲切慰问了参加抢险的解放军舟桥部队指战员、铁路工人和民工。当时大桥局摄影师任发德用120相机拍下了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


那时照相机是高档用品,只有特殊工作单位才有配备。黄大伯找摄影师要了三张照片留念,当年探亲时带回家收藏至今。


1960年底,黄大伯调南京大桥工程指挥部工作,后定居南京,2007年去世。


-  END  -

责编 丨 楚文

初审 丨 叶筱

复审 丨 亚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