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仁勋在CES 2025演讲中分享了人工智能的四个发展阶段,以及英伟达在AI、机器人与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
2.选取的14个人形机器人作为全球大公司首选的人形机器人供应商名单,包括Apptronik Apollo、星动纪元STAR1、智元机器人远征A2等。
3.除此之外,黄仁勋还严选了一些企业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如Agility Robotics、Figure、1X、NEONEO等。
4.这些公司将在英伟达的支持下,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在煮咖啡的人形机器人,AI生成
我在今天的AI新大陆Pro(CyberDaily的一份AI付费通讯)上分享到,今年的CES,更像是英伟达AI、机器人与自动驾驶叙事下的一场成果展,
同时黄仁勋则给明了人类人工智能的4个发展阶段。
感知AI:语音识别、深度识别。
生成式AI:文本、图像或视频生成。
代理AI:编程助手等,帮助人类完成任务。
物理AI:自动驾驶汽车、通用机器人。
接下来就是如何借助其提供的AI芯片、计算、机器人芯片、世界模型等基础设施发力,这也是其业务布局的一个势能意图之一。
在其庞大叙事脉络里,黄仁勋严选一些企业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包括14个人形机器。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14个人形机器人,也将是14个全球大公司首选的人形机器人供应商名单:
01.Apptronik Apollo
作为支持NASA太空人形机器人建设的Apptronik,去年略显低调,相较于Figure来说。不过,他们朝着稳健地商业化前进,从与奔驰达成在生产线合作的协议,也进入GXO仓库,与Digit、Reflex协作试运营。到年底,Apptronik成为谷歌近七年来最适合的AI物理化身,双方合作,用谷歌的AI加速Apollo发展。而最近,Apollo在 知名第三方物流公司(3PL)Amplifier帮助其完成假日季激增的订单,进一步跨越其商业化里程碑。今年同样是Apptronik的新里程碑,不仅要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同样加速。
02.星动纪元:Star1
星动纪元这次也参加了CES。作为英伟达生态系统的一员,星动纪元STAR1在今年的GR00T升级版里也出现在其名单。去年表现同样抢眼,STAR1多地形长途马拉松刷了新纪录,也展示其未来高危救援的潜力。与此同时,STAR1配备了12DOF的灵巧手,让去做精细任务,比如在生产线安装零件、拣选一些分拣商品,或在货架前拣选一些商品进行调度、包装等等,而模块化设计理念,让STAR1可以切换、轮足、双足、桌面的版本,以满足作业需要。
03.智元机器人:远征A2
智元机器人可谓是人形机器人的顶流,不仅吸金能力强,在量产和交付的兑现里,第一个完成1000个人形机器人的里程碑,意味着10000个不远了,而1000个的背后则是其商业化可扩展性的基础。与此同时,智元正用其影响力来打造生态,顶层设计构建通用人形机器人G1-G5的发展路径,以此下,开源人形机器人到AGIBOT world数据集,以此推动行业的发展。
去年一口气发布5款人形机器人,也表明其组织力和研发能力的TOP级,智元今年同样发力其商业化的进程。
04.NEURA Robotics:4NE-1
4NE-1去年开始频繁更新动态,不断展示更多家庭场景的用例,NEURA要将4NE-1打造服务千家万户的人形机器人,得到了英伟达GR00T的支撑,NEURA一直频频展示家庭场景的用例,比如上面的三明治广告,以及不久前展示的家庭人形机器人管家的能力。NEURA ROBOTICS成立于2019年德国斯图亚特,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 协作机器人公司。但对于NEURA而言,他们并不局限在工业协作领域,走出来将机器人带到各个领域。他们的愿景是基于类人机器人的设计来与人协作,最终服务于更多人,这不仅是一种市场驱动,也是其野望一抹体现。
从协作机器人演化到人形机器人,NEURA提供了很好的范式。
05.傅利叶:GR-2
GR-2是傅利叶去年基于GR-1迭代的性能更强大的通用人形机器人,其长期目标是为AI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本体平台、硬件平台。因此,傅利叶更加关注机器人整体的运动智能、认知智能、仿生设计、灵巧作业、商业应用、用户体验六个方面,他们认为这样的六边形战士的人形机器人才是好的人形机器人。他们最近刚拿到E系列轮近8亿元的融资,这笔资金的注入,可辅助其商业化推进。
06.波士顿动力:New Atlas
波士顿动力在自我革命,OG Atlas也要面对现实——无法量产,无法商业化,从10年研发中退役的液压Atlas有种黯然伤神之感。
电动Atals代表波士顿动力参与到这场所谓具身智能时代当中。更精致紧凑、轻量的设计,无论旋转躯体、肢体,还是拟人波比跳、俯卧撑、后空翻,这几个月电动Atals都继承了OG高超的运动性能,也超越了其运动天赋。
但是,客户并不看重这些,他们看重的是,能否解决业务场景的问题。直到万圣节前期,电动Atlas实测一些具体事务——搬运发动机盖到移动货架。
运动性能是波士顿动力的强项,虽然国内如宇树、加速进化等厂商也都复刻。光靠蛮力步行,还需要认知智能,这也是波士顿创始人马克·雷伯特在专注的事项,如何将认知智能与精确运动结合起来。
明年电动Atlas就要到现代汽车厂实训,好在今年波士顿动力即时止损,他们在年末也迎来一波裁员。商业化压力下,需要电动Atlas做实事了,表演太多高动态动作,再不商业化,估计背后的现代集团会像通用一样,撤资Cruise 关闭Robotaxi项目,卖掉持续亏钱的波士顿动力。
07.Agility Robotics:Digit
Agility是我在星球里,也今年分享最多的一家人形机器人厂商,因为它确实太典型了。Agility是第一家在赚钱的人形机器人厂商。从GXO那签约了一份长达数年的合约,并且采用月租RaaS服务的方式收费,每个月都有现金流。他们没有加入人形机器人的炒作里,解决客户问题,签约客户,拿订单,拿融资,量产,继续搞客户。
总之,用客户案例说话,不要炒作做花里胡哨的活动。
你也可以理解为Agility在这场人形机器人的浪潮里,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北极星,目前阶段的定位就是服务工业制造和仓库的企业及其生态伙伴。而不会卷入通用或家庭人形机器人的制造。尽管这是未来,但在Agility CEO佩奇·约翰逊看来家用人形机器人至少要10年,甚至更久。
08.Figure :Figure 02
从2023年CGI演示动画开始就要对标特斯拉Optimus的Figure,可以说很励志。创始人布雷特·阿德科克在成立之初就每天打电话邀请人加入Figure(现在每周都在摇)。没有捷径,要么写邮件要么打电话。不到18个月发布两款人形机器人:Figue01、Figue02. 拿了目前人形机器人领域最大一笔融资:6.75亿美金——OpenAI、英伟达、微软、贝佐斯加入其中。
作为英伟达长期合作伙伴,加速帮助Figure02训练,并通过BMW辅助生产自动化的测试,今年初正式上线运营,一切都似乎顺利进展,而不久前交付了一个Figure02给客户商用,开始为Figue产生现金。可以说Figue是Agility之后第二个赚钱的厂商。
扩展了解Figue的“奇迹”路径:
09.1X:NEO
NEO是从1X EVE诞生的家用人形机器人,安全是其进入家庭应用的基石,其设计理念源自李小龙武术的秘诀要像水一样,意味着人形机器人应该像人类一样,具备柔软性、顺从性和适应性,而不是僵硬和对抗。体重仅30公斤,却能深蹲或硬拉 70 公斤的重物,由1X的世界模型驱动,今年也准备进入消费市场,成为第一个家用的AI人形机器人,到27年要建造10万个NEO。
10.银河通用:G1
银河通用同样是明星人形机器人企业,也是现场展示中唯一的轮式人形机器人。对于银河通用而言,轮式造价成本更低,稳定和高效运行。去年融资总额超过12亿元,旗下G1人形机器人开始在美团买药试运营,以及其他行业场景测试,未来愿景同样是要进入千家万户。值得注意的一笔融资来自,“港版淡马锡”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背后有两个信号:一个是银河通用在香港的战略;另外一个是香港对人形机器人的引入影响。
11.Mentee:Menteebot
Mentee Robotcis是今年才发布人形机器人MenteeBot的初创公司,在今年6月份出现在英伟达Projcet GR00T的项目计划里。
Mentee Bot是步态=最像人类的人形机器人之一,跨步、四肢协调摆幅都表现得像个人类正常行走。
在最新的更新中,Mentee Robotcis为大家展示Mentee Bot 端到端的自主执行任务,在一个购物超市里,Mentee Bot作为购物伴侣助手,自行推着购物车跟在人类后面,随人类随机停下来挑选商品,MenteeBot也停下来等待,自动识别障碍物与人类,理解人类动作和意图。
去年MenteeRobotics透露,计划在24年底,发布下一代 (V3) ,包括一个可拆卸电池,使 MenteeBots 能够在仓库、制造工厂、零售店每天三班倒工作,并在疗养院中作为助手提供服务。
而这次出现在黄仁勋演讲环节的版本,则是V3,看上去更紧凑和流线型设计,增加了头部,具体待Mentee公布。
12.宇树:H1
宇树在去年更新了第二代版本更重,性能更强,可以做前空翻等高难度动作,尽管被兄弟人形机器人G1抢了不少风头。但H1依然是更大高校、实验室、开发者首选的人形机器人,以快速进入人形机器人的研发。
13.小鹏:Iron
车企进入人形机器人的代表之一,Iron作为小鹏AI机器人战略的一部分,被小鹏创始人何小鹏称为至少500亿研发的产物,以艺术品的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这次世界模型Cosmos的演示中,也用其作为示例。Iron一发布就在小鹏广州汽车场试运营,此后将扩展到门店应用。有一个信号是,每个新能源汽车或智驾的厂商,都可能瞄向AI机器人,不一定是人形,每家公司都有转型或必然转向AI机器人公司,趋势使然。
更多阅读:https://t.zsxq.com/XJxSX
14.Sanctuary AI:Phoenix
Sanctuary AI去年并不顺利,上半年的势头发展不错,与麦格纳合作,也拿了埃森哲等机构的融资,同时跟微软签约战略合作,加速其人形机器人规模化部署所需要的云计算资源等等,一切朝着他们要第一个达成1000个人形机器人里程碑的厂商。但是很快下半年经历高层变动,前CEO联创乔迪·罗斯辞职,以及核心成员数十人也离开了;直到年末更新其新一代液压驱动的触觉灵巧手,并由新CEO来推动今年的商业化、战略及融资。能否像Agility的佩奇·约翰逊一样,空降之后,加快Agility24年的各个里程碑突破。
以上详细人形机器人均收录到CyberRobo人形机器人wiki,具体参数可查阅。
除人形机器人厂商,还有数十个黄仁勋严选合作的生态伙伴值得关注,这些公司同样帮助其构建了英伟达AI叙事的基石:
成为CyberRobo会员可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