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制到赋权 | 全球法学生优秀文章奖学金「光芒计划」02

图片


昨晚,第一期「光芒计划」进行了线上直播颁奖,奖金为5000元。


来自重庆大学法律系大三学生牧聪同学在众多投稿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此次奖学金。


他以《从规制到赋权》,回应了一个复杂的主题:如何在十年内,让社会不再发生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


作为光芒计划评委之一,曾担任新闻系教授宋石男老师说道:

这篇内容体现了法律专业学生的学养与思辨能力。


法律关注的永远是正义与公平。能从无差别报复社会中看到权力的危局,进而倡导对弱者赋权,尽管也许不合时宜,但却契合永恒的普世价值。


另一位评委,拥有多年的调查记者经验的罗昌平老师说道:

也许十年后,我们仍然难以杜绝无差别伤害的社会恶性事件,但当下,有必要对症下药,正如牧聪提出的:


司法修复、保护表达、前置救济。这三个维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给弱者撑腰,为正义发声,深层的法律转型方能改善暴力丛生的制度土壤。


法律是无穷的,我们发起「光芒计划」,也是希望让世界看到年轻人的力量,他们的思考与探索,他们依然光芒万丈!


正如牧聪同学所说:以前我想表达不知道如何表达,更没有表达的空间,而「光芒计划」让他觉得表达是有意义的,也会继续保持表达。


期待更多同学参与进来,唯有天马行空,才能光芒万丈。



第二期题目:


「如何能更好地解决越来越普遍的家暴问题?」


🤹‍♀️玩法:
1、自发布日起15天内接受投稿;
2、主题、结果都会发布在法律先生平台;
3、根据主题,完成一篇字数3000-5000字以内的文章;
4、文章形式不限,中英文都可以,唯独忌论文体和法言法语;
5、最优秀者,获得5000元的现金奖励;
6、不能用AI来完成,或者辅助完成;
7、请务必检查错别字及语病,这是撰稿的基础;
8、欢迎各位前辈赞助,让奖金尽早上涨到2w一篇
9、期待看到更多充满思考的作品,请投稿至邮箱:
lexmagister@126.com


#光芒计划写作群

仅限法学本科、研究生入群

入群后请备注「学校名称+姓名」

我们会在群里发布主题和公布评选

其他对主题关心的朋友


🖋🖋🖋



从规制到赋权
重庆大学法学生 牧聪
图片

首先,请允许我为近期社会暴力案件中的遇难者表达我的沉痛哀悼。面对这一系列频发的社会暴力事件, 我震惊、不解、愤慨与担忧。
作为一名法律学习者,我自然会借助“ 四要件”或是“三阶层 ”的方法论,从法理的角度抽象地审视这些暴力事件。
然而,当我审视“如何在十年内让社会不再发生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 ”这一问题时,我的关注点发生了转变。
在暴力事件发生后,法律往往首先介入,对不法行为加以规制和制裁,立法则尝试以平衡恶性与惩罚的方式维持秩序。
但这种以抽象原则为中心、偏重个案责任追究的模式,难以顾及社会内部错综复杂的现实张力。持续的社会暴力绝非孤立现象,它 往往揭示出深层的社会紧张关系和结构性症结。
从这一角度来看,“没有纯粹的个人暴力,只有置身特定情境下的暴力”,此类事件的频发是社会环境逐渐暴力化、潜在矛盾不断积聚的外在显现。

图片

在思考如何于十年内杜绝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时,单纯聚焦法律规制虽可提供短 期缓解,却无法根本化解问题。
经济周期波动、资源分配不均、社会阶层固化以及弱势群体权益不断受损,这些结构性因素为暴力的滋生与爆发提供了深层土壤。
法律在事后介入固然能给予一定惩戒与补偿,但面对社会环境的快速变迁和潜在冲突的累积,法律的反应往往滞后而缺乏前瞻性。
过度依赖法律制裁,只会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里重复同样的追问。思考如何在十年内杜绝社会报复性恶性事件无疑具有现实意义,但应警惕思考局限于过度关注短期的法律规制,而忽视了法律在长期社会演化中的深层作用。
传统法律治理的核心逻辑,常常是基于对秩序的维护与对行为的规制,这种方式 在处理显性的社会问题时确有其有效性。
然而,当面对“ 报复社会 ”这类极端暴力行为时,这种逻辑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其未能触及问题的深层本质。

图片

传统叙事将报复社会行为简化为线性因果:社会不公导致愤怒,愤怒转化为暴力。
然而,这一线性推理忽视了现代社会复杂性的加深及其对个体心理的影响。现代 社会的“效率化”“碎片化”和“信息化”进程,让个体逐渐从原有的社区网络和情 感支持中剥离,陷入一种深刻的“存在虚无感”。
贫困、阶层固化等因素只是外部的诱因,而内在的真正原因在于,个体无法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意义和目标感——
他们在家庭、工作、文化中的身份认同感被削弱,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无法找到归属,进而 产生了与社会整体脱节的情感体验。
从这个角度来看,“报复社会”暴力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极端的意义寻求。
暴力成为他们重新确认自身存在的方式——它是一种反抗,更是一种通过破坏试图重新定义 “ 自我 ”的尝试。
换言之,问题的本质并不是如何简单地修复社会不公,而是如何为 个体提供一种能够找到存在价值、归属和意义的路径。

图片

如果我们认清暴力背后的意义缺失,就能理解法律不应仅充当秩序的看守者,更 应为社会提供寻找意义和建立归属的制度框架。
就此而言,法律应扮演的是一种社会 “赋权”与“导向”的角色,让个体在制度的支持下重拾价值感与共同体意识;我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是对“社会进步”概念的反思。
“社会进步 ”常常被定义为技术、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不断发展。然而,伴随进步而来的是社会的不断加速化、信息化、碎片化。
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便捷与富裕的同时,许多社会问题却变得更加隐秘和复杂,暴力行为、极端思想的涌现,往往与社会进步的表面相对立。
从现代性的视角来看,我们不断追求更加高效、理性、物质丰富的社会,但这种“ 理性化 ”的同时却也忽略 了人类情感、精神和文化的深层需求。
人类社会的真正进步,可能不仅仅是物质和技术的进步,更是对“ 人的存在 ”的理解和对“ 人类情感 ”的深刻尊重。
要防止报复性暴力事件的发生,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在追求现代性进步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忽略了人的根本需求?
我们是否已经失去了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深度联系?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问题的解决之道或许不在于强化社会的规训机制,而在于重新发 现人类生活中的“ 人性 ”和“ 共同体 ”。
接着,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暴力”。
在许多极端行为中,暴力不仅仅是简单的报复,它可能是一种强烈的“创造性反叛 ”,通过极端的方式寻求对现有秩序的打破。 
这种反叛的冲动,往往并非是单纯的破坏,而是某种形式的“ 再创造 ”。
暴力背后可 能隐藏着一种深刻的呼声:社会的现有规则和秩序已经无法满足个体的存在需求,个体寻求通过极端行为来打破这一局面,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社会意义。
如果我们把“报复社会”视为某种形式的“反叛 ”,那么如何让社会不再发生此类恶性事件的问题,实际上是在问:我们能否为这些反叛提供一种更加健康、创造性的出口?
个体的 “破坏欲望 ”并非源于对社会的憎恶,而是对现有生活方式的深刻不满。
倘若引导个体通过艺术、思想、政治等渠道表达对社会不公的反思与批判,我们或许可以避免暴力的极端化表现,让反叛转化为建设性的力量。

图片

为此,法律可从三个维度进行再设计与拓展:司法修复、保护表达以及前置救济。
首先,司法修复应超越当前的狭隘实践,不仅在刑事领域中关照被害人与加害人 的关系修复,也应扩展至民事、家庭、劳动等各类纠纷。
当今社会中的许多矛盾虽在 法律结果上得以解决,却在情感、价值与身份认同层面留下难以愈合的裂痕。
我们需要一种“ 共情性的司法实践 ”,在裁判程序中为当事人打开对话空间、文化认同与公共参与的平台。
通过这种机制,法院不再仅以客观事实和逻辑推理来宣告冷峻的结论,而是在执行过程中引导双方修复关系,借助社区网络、心理辅导乃至艺术性表达,帮助他们在社会整体中重新找到位置。
这种修复不再局限于个案本身,而是要通过法律的柔性引导,重织社会关系与认同的经纬,使潜在的报复心理在共情与对话中逐渐消弭。

图片

其次,保护表达应成为法律积极塑造的核心领域,而非仅仅容忍或抑制社会批判声浪。
暴力在许多时候源于无处宣泄的愤懑与挫败。如果法律只懂得压制表达、强化控制,那么本该正常流通的情绪与想法就可能在隐蔽的角落内发酵至失控。
当法律通过制度创新为个体和群体的批判性诉求提供正当路径时,许多充满愤怒或虚无感的
“反叛”就有机会化为创造性的力量。合法渠道的建立,让困顿者能将忧虑上升为思想,将愤慨转化为理性的批判与提案。
当对社会不满的能量通过政府听证、社区商议、公共文化项目获得回应与转化,人们便不再需要以暴力来寻找存在感与影响力。
法律成为情绪转化的催化剂,让原本破坏性的反叛拥有通往建设性目标的道路。

图片

最后,救济渠道需从事后补偿走向前置的赋权与预防。报复社会的行为往往是长 期社会边缘化、资源剥夺与心理孤立的终极爆发。
若法律仍局限于在事发之后提供补偿或严惩,则永远只是被动地追赶问题的尾巴。
相反,在十年的时间框架中,法律可以引领建立动态、综合的社会救助体系,为潜在的高风险群体提供早期心理干预、职业培训、社区融合等机会,让他们不至于陷入深度的虚无与绝望。
通过法律明确国家、社区、企业与社会组织的责任分工,个体在遭遇贫困、就业困难、精神压抑时便能及时获得支持,从而对生活重燃希望感与意义感。
这不仅是社会福利政策的延伸, 更是通过法律塑造社会条件,使个体在社会结构的宏大变迁中仍能稳固立足。

图片

这三个维度并非彼此孤立,而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司法修复直面情感与关系的裂痕,表达保护为社会批判提供正向出口,前置救济则从根基处给与个体生存与发展 的能力支撑。
通过三者联动,法律的功能将从单纯的秩序维护者升华为社会意义的建构者。法律不再仅是抽象的规则,而成为个体在历史巨变中寻求稳固立足与精神依托 的支点。
在十年的时间跨度中,也许我们不一定可以杜绝极端报复社会行为的发生,但这 种深层的法律转型足以让极端暴力的土壤逐渐枯萎。
当个体不再在意义真空中无处安放自我,不再以破坏来确认存在,当社会在多元、关怀与赋权的框架中稳步前进,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将因失去滋长的养分而日渐淡出历史舞台。


#光芒计划写作群
仅限法学本科、研究生入群
入群后,请备注「学校名称+姓名」
我们会在群里发布主题和公布评选
其他对主题关心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