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法院大沽法庭(少年法庭)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图片

滨海新区法院大沽法庭(少年法庭)全体干警合影。中共天津市委政法委员会供图

滨海新区法院大沽法庭(少年法庭)始终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维护未成年人权益,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犯罪,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沐浴在法治的阳光之下。该法庭联合区妇联开展“2+2+2”家庭教育指导,即“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双线模式,真正实现了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孩子不仅需要抚养费,更需要父亲的关心和陪伴……”前不久,滨海新区法院大沽法庭(少年法庭)的法官在审理一起抚养费纠纷案件时,承办法官对当事双方进行调解,一番入情入理的话让被告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不住地点头。最终,双方的态度慢慢转变并达成一致调解意见,使案件顺利化解。

这起案件的审理是大沽法庭(少年法庭)的干警们践行司法为民、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生动体现和延伸司法服务的工作缩影。

大沽法庭(少年法庭)自成立之初,就以落实“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构建U型桌式圆桌审判,以温情、宽松又不失威严的庭审环境,对未成年当事人进行审判和教育。全面落实犯罪记录封存、社会调查、法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等制度规定,帮助未成年人放下思想包袱。

“孩子处在叛逆期,不愿意跟我们交流,我们只顾着工作赚钱,忽略了对他的关心和教育……”前不久,在法庭上,一位被告人的父亲满脸愧疚地对法官说道。17岁的王刚(化名)在成长过程中因父母忙于生计陪伴较少、教育不到位,导致法律意识淡薄,因一时贪念盗窃他人财物,为了帮助王刚悔过自新,承办法官第一时间对解除羁押状态的王刚进行了判后教育。法官与王刚和其父亲进行了面对面交流。一方面,引导王刚进一步认识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教育其学会感恩父母、社会,鼓励其远离不良恶性的诱惑,早日回归社会。另一方面,对王刚的父亲提出了批评和要求,希望其能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加关注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心理。王刚表示离开看守所之后才更能体会到自由的美好,日后要遵纪守法、踏实工作、感恩父母,希望自己能够重新来过。王刚父亲也表示会多陪伴孩子,帮助孩子学习工作技能,回馈社会的关爱。

未成年人案件审理的目的不是只为那一纸判决,而是给未成年人构建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为此,该法庭与区公安局、教体局、司法局、妇联、社区、学校等单位部门沟通,共同搭建集家庭教育指导、未成年人帮教、心理疏导、监护评估、司法救助、跟踪回访、普法宣讲等为一体的涉未成年人服务帮扶模式。引入“不穿制服的法官”陪审员、心理疏导员深度参与,将亲情修复前置,促进化解矛盾。联合区妇联开展“2+2+2”家庭教育指导,即“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双线模式,“被害人+被告人”双重主体,“司法+社会”双向合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去年底,滨海新区法院在一起刑事案件的审理中,发现女童小丽(化名)处于辍学状态。经了解,14岁的小丽自小父母离异,随奶奶在原籍生活,奶奶去世后,其因案件身心遭受巨大创伤,后到滨海新区随父亲生活并辍学。

该法庭“巾帼护蕾”团队从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出发,主动延伸审判职能,向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妇女儿童权益保护部门通报情况,协调多部门开展帮扶工作,为小丽提供专业心理疏导,并协调解决小丽的异地入学难题。最终,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成功解决了小丽在新区就学问题,实现了其回归校园的愿望。“巾帼护蕾”团队在定期回访的基础上,积极与区妇联沟通协调,制定常态帮扶计划,让小丽持续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恢复生活信心,心理状态逐渐恢复正常。

该法庭还通过专项“倾护”活动,即“倾心、倾注、倾尽”以“保护、关护、呵护”青少年,完善审判延伸工作,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服务保障职能。建立学校大队辅导员联络簿,由学校结合学生法律困境提出“点菜式”普法主题需求,2024年,开展订单式普法活动30多场。以模拟法庭、庭审观摩、普法视频等方式,加强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知识宣传,设置涉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公开课“普法日历”,在儿童节、安全教育日、宪法宣传日等关键节点重点普法,法治课受众已逾万人。先后就未成年人民宿住宿登记、未成年人网络使用教育、预防性侵教育、侵害未成年人强制报告制度等发布司法建议,相关单位均制定落实举措,“抓前端、治未病”效果良好。

护“未”成长,任重道远。滨海新区法院大沽法庭(少年法庭)将不断创新方法,持续加大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力度,时刻体现出温情和温度,护航未成年人快乐、健康成长。

来源:中共天津市委政法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