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诗:百年诗坛“地魁星”

“魁星”,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地魁星”,乃《水浒传》一百单八将中,排名第37位的“神机军师朱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苏州大学终身教授钱仲联先生编著《近百年诗坛点将录》,将晚清至民国时期近百年间全国诗坛百余名诗人,按其诗作艺术的客观标准、学术价值及其社会影响力排座位,安徽省庐江籍诗人陈诗排第37位,被誉为百年诗坛“地魁星”。 

图片《陈诗诗集》

诗坛佳话 

陈诗(1864-1943),庐江县马厂乡石虎村(今属庐城镇)人。因幼时即好吟诗,其祖父遂取名为“诗”。 

陈诗出身于官宦世家,其太高祖葑池公(陈大化),清康熙朝翰林,官御史;祖父陈昌文,清咸丰、同治年间官广东茂晖、双恩等盐场大使。洪(秀全)、杨(秀清)之变后,家道中落。清光绪四年(1878),陈诗随其父陈希慊(曾任广东遂县典史)由广东回归故里,时年15岁。因生长在广东,不会家乡话,常受其父怒斥,便强学方言,遂为口吃,终老不愈。 

回归故里后,陈诗即闭门学诗,“见人佳句,若己有之,勤抄不倦,积文成帙。”但终究身处穷乡僻壤,其学业“无可就正”。光绪十七年(1891),淮军名将吴长庆之子、“清末四公子”之一吴保初回乡省亲。是年,吴保初只有20余岁,已在京城为官,在诗坛上已崭露头角。吴、陈两故居仅一山坡之隔,机会难得,嗜诗如命的陈诗急携诗作前往就正。时陈诗年长吴保初五岁,但他十分虔诚地“以年长师事年小”,拜吴保初为师,“执弟子礼甚恭”,成就近代诗坛一段佳话。 

光绪二十六年(1900),陈诗由吴保初带往上海,介绍他认识近代词人、学者、大清光绪帝妃(珍妃)之师文廷式,亲受其指点,诗亦长进。继而,由文、吴二位引见,又先后结识了末代皇帝溥仪之师郑孝胥,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著名的诗人、汉学家冒广生等社会名流。“沪滨人文薮,同类尽为朋”。陈诗眼界大开,诗缘大畅,诗艺大进,诗名遂大振。然陈诗虽出身官宦之家,却淡薄功名,不求仕进。众诗友多有举荐,他概为婉拒,以鬻文及朋友资助维持生计。 

皖雅初集 

陈诗的诗作早年学渔洋,中年法(孟)郊(贾)岛,晚年取众精髓,诗体兼唐宋之长,不断创新出奇,独树一帜。他每首诗成,都要经过陈诗不断推敲,直至妥帖,方肯示人。所以陈三立赠他诗有“满纸已黑心犹疑”之句。郑孝胥曾题诗赞誉:“子言讷于言,其诗殊不尔。论述颇阻深,洵足味义理。平生无他求,所至得如此。俗士偶随波,当之必披靡。”评价之高,足见陈诗诗功之深、所学之苦、人品之佳。 

陈诗一生漂泊异乡,南下闽粤、北上甘陇,流寓吴越、长居沪上达30余年之久。但他一生极其关注乡邦的文献整理和文化的传承。 

在他众多诗歌作品里,描写庐江或者和庐江相关的诗篇构成他诗集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他的诗集里有《凤台山馆诗钞》《凤台山馆诗续钞》,这个凤台山一般认为就是今天庐江泥河的凤台山,诗人曾为此特地做了注释:“飞鸟恋故林,行云时復停。客子念故乡,梦寐春山青。吾庐西南陬,凤台列云屛……思吾凤台好,馆舍籍以名……”在《甲戌纪旱三首》之二中,当诗人听闻家乡大旱,当即赋诗表达关切担忧:“甲戌岁大旱,客子言其乡,皖北庐江县,肇于隋与唐……今年五六月,雨泽悭穹苍。黄陂湖水涸,廿里衢路行。湖泽且如此,山村无稻粱。” 

陈诗写庐江的诗句,涵盖面非常广。像《藿隐诗草卷二》中的《青帘河道中》写青帘河“远山如黛树层层,夹岸人家呼不应。绝好清溪微雨霁,半竿斜日挂鱼罾”。《鹤柴诗存卷三》中有《庐江杂诗三首》,分别写到俞屯和冶父山。而写冶父山的诗句因其后来编撰《冶父山志》,有数十首。 

感于文坛前辈提携之功,陈诗深受其惠,所以他同样对后学奖掖有加,极尽扶植、培养之道义。庐江不少文化人经他指点,走上了为诗为文道路。如丁济人(金陵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克超(庐城镇老诗人)等都受到他悉心指教。 

民国十年(1921),编纂《庐江诗隽》刊印(2卷一册),民国十五年(1926)又铅印《庐州诗苑》行世;民国二十一年(1932),有感于“各省诗篇,咸有总集。导源国风,方兴以判,反观吾皖,乃付阙如”,如是穷数年之力,编纂成《皖雅初集》。该书始顺治迄宣统,收录安徽8府、5个直辖州、55个县1200余名诗人3700余首诗作,每位作者皆附小传,并附诸家诗话评论。可算是安徽省有清一代诗学简史。 

陈诗是职业诗人,甚为执着、虔诚,一生吟哦不辍,著作颇丰。出版有《藿隐诗草》《据梧集》《尊瓠室诗话》《庐州诗苑》《皖雅初集》等20余部;编纂《冶父山志》《安徽通志艺文稿·集部》,以及奉贤、萧山等四县县志。时人赞曰:“六十成诗隽,七十成皖雅,独于文献勤,谁以吾子者。” 

年逾古稀,陈诗于在沪的安徽丛书编印处从事安徽经学考据家著作的编辑工作,被安徽通志馆聘为名誉馆长。1943年在上海病逝,享年79岁。 

图片陈诗

细节考证 

2010年11月,黄山书社以“抢救百年遗产,保存一代英华”之宗旨,出版发行了“安徽近百年诗词名家丛书”《陈诗诗集》。此集囊括了陈诗的全部诗作,但《诗集》“前言”里写道:陈诗“不娶无子,埋头于诗,视为终身事业”。 

当代诗家认为:陈诗“埋头于诗,视为终身事业”评价客观公正。然“不娶无子”,细考陈诗之诗文,与史实不符。 

关于“不娶”: 

其一,1923年,陈诗归里省亲,作《癸亥六月十一日大暑节感赋》:孤冢莲塘照影频,镜台往事久成尘。淮南亦有蝉鸣稻,大暑何人为荐新。 

作者诗后自注:“是日为先室丁孺人忌日。亡妇为予姑女,没已三十八载。”即:1923年,“先室(前妻)丁孺人(姑妈的女儿)没已三十八载”,即死于1885年,是年陈诗22岁,妻子丁孺人不幸亡故。 

其二,《陈诗诗集》第281页诗题“立秋赠内”;第283页诗题“感逝词五首为继室任孺人作”。此二诗皆作于壬申(1932年),前题之“内”,当是后题之“任孺人”。 

由此可见,陈诗不但有娶,而且还先后娶有两妻。 

关于“无子”: 

1932年陈诗继室任孺人不幸辞世。他含悲提笔写下《感逝词五首为继室任孺人作》,其三云:“伯道存孤姪,孙枝看长成。曾孙方有庆,廿载费经营。”诗后自注:“余之教诲玉度侄(陈琦)及孙辈有成,皆赖孺人抚育,今已见曾孙矣。” 

陈琦为陈诗五弟陈子修遗孤。诗中陈诗自比晋代弃子保侄、后竟无子的邓伯道,与孺人尽力抚养侄儿陈琦。琦成家后念伯父暮年膝下荒凉,遂送次子陈衡至沪上,为伯父承继之孙。为此,陈诗写下《琦侄书来字衡孙曰虞仲诗以报之》。由此结论:陈诗无子,但有“承继之孙”。 (汪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