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觉醒搞砸电影票房?《好东西》都被定罪,只为迎合老登审美?

AI划重点 · 全文约2467字,阅读需8分钟

1.2024年电影票房同比下降,引发关于舔狗经济崩盘的讨论,但事实上档期的消失可能是主要原因。

2.然而,将电影票房下滑归咎于舔狗经济并不严谨,因为全年票房和跨年档票房也有一定程度下滑。

3.事实上,电影市场的崩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烂片横行、宣传噱头滥用和质量上的避重就轻。

4.另一方面,舆论对战将电影票房下滑与女性觉醒挂钩,忽略了电影业的多元发展和观众的需求多样性。

5.短剧行业在2024年规模达到504亿,成功超过电影票房,成为文艺创作领域情绪流量的全面胜利。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一张图,有被震惊到吧——

图片

这是历年圣诞节平安夜的票房。

2024年和巅峰的2017年相比,仅剩下十分之一,滑坡触目惊心。

这张图在电影圈内传了很久,也众说纷纭。

但渐渐,好像被一种论调终结/统一了讨论:

“舔狗经济”崩盘。

图片

图片

图片

言之凿凿的结论,相似的文案,所到之处都有大量的点赞和附和。

今天,Sir必须来唱唱反调。

或者说,这不能叫反调。

而是厘清一些基本的事实和常识,这关于:

一,电影行业究竟怎样了;

二,网络话题是不是必然被情绪裹挟。

01

“舔狗经济”是替罪的羊

首先必须得承认。

过去的2024年电影业,体感的确是凉的。

数据很直观,全年票房**,较上年缩水**亿。

而相关的讨论也太多:

图片

图片

图片

2024刨开春节档,最大的爆款就是《抓娃娃》了,使得暑期档没有再现2023《消失的她》《封神》《孤注一掷》争霸的场面。

就算是春节档的《热辣滚烫》(34亿)《飞驰人生2》(33.6亿),也不及2023年的《满江红》(45.4亿)《流浪地球2》(40亿)。

如果说凉,是一个“渐冻”的过程。

那么圣诞档的惨烈对比,则是冰冷的刺痛。

然后,很多人就开始归咎于舔狗经济。

所谓的舔狗经济,就是在过去恋爱消费主义的时代,在商家的鼓吹下,由男生充当舔狗买单,在每个节假日创造出消费小高潮。

包括不限于:情人节档、白色情人节档、520档、七夕档、圣诞档、跨年档……

舔狗负责的是提供约会晚餐、礼物、鲜花……看电影,通常是play中的一环。

现在呢?

时代变了呀,圣诞节电影滞销。

图片

听上去像是这么一回事。

但在Sir看来,更直观的原因是档期的消失

众所周知,电影票房数据是会随着档期周期性震荡的,工作日和周末,周末和节假日,普通节假日和春节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

一方面,档期内观众的时间更充裕,观影热情高。

另一方面,有档期,大片才会来,自然会推高票房。

而今年的“圣诞档”呢?

星期二,社畜们活人微死的一天。

没有一部新片要上,只有排片4.6%《骗骗喜欢你》在这一天开启点映。(《误判》从几天前就开始点映了)

图片

所以说营业的惨淡,不是货卖不出去,而是货都还没上架。

看接下来的跨年档就明白了。

上映的新片有《小小的我》《误杀3》《破·地狱》《骗骗喜欢你》《误判》(正式上映)。

开了席,才有客流。

今年的跨年档总票房17.56亿。

而2020到2023,数据分别是:30.58亿、21.7亿、9.98亿、23亿。

虽然也有一定程度下滑,但也很难说是彻底崩盘。

所以因果关系不是“舔狗经济崩盘,没人去圣诞节约会了”。

而是“圣诞档崩盘了”

如果你还有印象,对比多年前,现在还有多少商场会摆圣诞树、布置圣诞装饰,还有多少公司会送贺卡和礼物?

往年的庆祝,越来越多被一种声音置换了——

“抵制圣诞节”。

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电影愿意冒着舆论风险,非要定档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

不可否认。

除了圣诞档,全年票房和跨年档票房也有一定下滑。

但这又和舔狗经济有多大关系。

话说回来,当下负增长的产业,不见得只有电影业一个吧。

你身边也有人在吐槽生意难做,工作难找,难道这些行业的现状都是要怪“舔狗经济崩盘”?

所以说,这不是个严谨的归因。

而是又一场情绪宣泄:

遇事不决,先找“罪人”。

02

舆论对战

表面上看,这是在分析电影票房。

但实际上已经预设了立场:

“女性觉醒”搞砸了电影票房。

为什么这么说?

翻看底下的留言,你就能看到大量涌动的情绪。

“看什么电影,去买赎罪券吗?”

图片

“《好东西》是中国电影的笑话。”

图片

“女性不是要经济独立吗?没有了舔狗,她们的消费力就带崩了票房。”

图片

“现在的电影不是让情侣约会的,是让情侣吵架的。”

图片

事实上。

以所谓“舔狗经济”的论调来分析电影票房,正是对这种情绪的精准投喂,完成流量收割。

以此来迎合网上“男性觉醒”的说法:

男人想明白了,不愿当舔狗了,打拳的开始自食苦果了。

事实上他们不想要了解电影票房下降的原因。

他们只是想搜集“证据”。

然而却又陷入了爽文式的臆想。

一次次陷入情绪的泥沼,寻找一个又一个肉眼可见的对象,去归因,去怪罪。

然后幸灾乐祸,拍手叫好。

不断赢赢赢,只不过是让情绪占领智商高地。

当然。

也有人会问,电影市场的崩塌,电影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当然不是。

市场上的烂片横行,宣传上的噱头滥用,质量上的避重就轻,都在一次次消耗观众的信任。

大导演,大卡司,大制作,都不再成为口碑和质量的保障。

更别说近些年流行的话题类创作,一次次制造舆论热搜的方式,利用各种正确,试图为口碑、为票房保驾护航。

但问题是。

“烂片赶客”,和“舔狗经济”,恰恰就是两种自相矛盾的说法。

因为。

在“舔狗经济”下,最得利的是什么?

就是烂片啊。

君不见,这么多年来的情人节档和泛情人节档,充斥着各种为小情侣量身定制的辣眼爱情片。

图片

因为他们吃准了:

你约会必须找个地方看电影,好不好看已经无所谓了。

这种片,Sir也没少骂过。

不可否认这些烂片是创造了票房。

但这是否是电影业需要依赖的中坚力量?这是否是电影健康的发展方向?

所以。

一边抱怨“女性视角”,让电影越来越不好看了。

一边又把“舔狗经济”奉为圭臬。

殊不知是一种自我矮化。

无论是专供舔狗的爱情烂片也好,或者其他商家包装的消费主义陷阱,他们沉迷其中,还引以为豪。

进而。

把“舔狗经济的崩盘”当做了一种天大的报应似的,去盘问电影:你可知罪。

事实上。

为电影买单,未必需要当舔狗。

电影,也不止约会一个消费场景。

这不是国内特有的现象。

就拿《芭比》来说。

这部片在国外引发一阵粉红风暴,票房压过同期上映,大牌云集的《奥本海默》。

按照一些人的说法,这绝对是一部“打拳片”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可问题是。

《芭比》并没有抢走任何电影的票房。

在这之前,多少IP改编电影已经扑街。

多少好莱坞直男电影续集翻拍已经令人厌倦。

图片

老套的叙事早已死气沉沉。

《芭比》的出现,恰恰是创造了新的增长点,让美泰公司又大赚一笔。(不仅是票房,还包括增长的IP价值)

同样。

在国内,就拿《好东西》来说。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看。

但,没有这样新颖的电影出现,年度票房就会变得更好吗?

就算虎扑上打出4.9分,许多人表示反感。

图片

但,电影消费就被劝退了吗?

明明电影院还有别的选择:

年度港片《破·地狱》,年度动画《雄狮少年2》,如果你真的不感冒女性视角,那更可以选择偏男频的《误判》,看看甄子丹拳拳到肉的打戏。

图片

图片

事实上,电影本身就众口难调。

多元、多重视角,不会劝退观众,反而是繁荣的市场真正应该发展的方向。

而现在。

我们太容易以舆论给一部电影“定罪”。

争议越过电影本身,搅动更多不明所以的网民,最后打着维护电影的名义,反而扼住了产业的喉咙。

比如一小部分电影内容的片段cut的传播发酵,就足以让观众为此买票或拒绝观看。

比如一小段刻意剪辑,就足以影响大众对作品的观感和喜恶,不论他们是否真的看过。

更不用说,完全依托于短视频情绪营销时代下,在影视土壤里,高速发展的短剧行业。

更扎心的事实:

2024年短剧行业的规模达到了504亿,后来居上,成功超过了电影的票房。

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在文艺创作领域,情绪流量的全面胜利。

图片

被未经思考的情绪左右。

成为今天一个怪圈。

我们讨厌“被带节奏”。

又在亢奋的节奏中不可自拔。

于是,经济形势的变化,产业数据的分析,被今天的立场意识压到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