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捷”的旧地与新天——刘金城的创业之途

图片

刘金城,1948年5月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老边区,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营口市熊岳农业机械化学校,随后前往清华大学参加资本运营总裁及财务总监研修,曾在乡镇企业、镇科委任职。1989年创办营口市蓄电池新型隔板厂,开始生产蓄电池隔板产品,现任营口日捷蓄电池隔板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荣获国家星火计划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他的创业经历。


 第三章 艰难的销售之路
从哈尔滨回营口,刘金城去了营口市蓄电池厂,技术副厂长王培波热情地接待了刘金城,并向他介绍了改革开放后营口市蓄电池厂的发展情况。当时营口市蓄电池厂是从韩国引进的蓄电池生产线,而这时日本、韩国又研发出了用于汽车蓄电池的第四代更新产品——玻璃纤维复合隔板。这样的隔板已在日本、韩国大批量地使用,很受市场欢迎,很快便会在亚洲市场广泛推广应用。王厂长送给刘金城几块电池隔板样品,并且告诉刘金城:营口市蓄电池厂引进的生产线可以使用这种超细玻璃纤维复合隔板。

当时国内阀控式密封蓄电池正处于设计研发阶段,两年之内很难有市场。是暂时停下来等待市场,还是马上研发玻璃纤维复合隔板?经过几个昼夜的思考,刘金城最后决定建议领导开发研制玻璃纤维复合隔板。镇领导作出决定:由刘金城牵头,以筹建中的营口市蓄电池新型隔板厂为依托,研制蓄电池超细玻璃纤维复合隔板。

刘金城乘坐火车从大连经北京到达上海,最终抵达南京,并向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的专家们展示了制造蓄电池超细玻璃纤维复合隔板的计划。经过两周的研究,专家们确认了计划的可行性。在专家的指导下,刘金城研究了国内外资料,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准备生产方案。随后,在进行多次实验后,刘金城制作出了样品,并带着样品前往沈阳蓄电池研究所。经过测试,样品符合标准。

刘金城在试制成功后完成了中试,并将样品送至南京玻璃纤维研究院检测,结果符合标准。随后,他们开始小批量生产,并将样品送至沈阳蓄电池研究所检测中心,发现使用天津玻纤厂的玻璃纤维毡导致样品高锰酸钾有机物超标。经过与天津玻纤厂技术人员合作改进粘合剂,一个月后,产品终于达到标准。在这期间,刘金城经常通宵工作,三个月仅回家三次。

1989年8月18日,由路南镇出资建立了营口市蓄电池新型隔板厂,刘金城任厂长。这一年,刘金城团队研制的新型蓄电池隔板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刘金城也被评为国家星火计划先进个人。

图片


生产的蓄电池隔板质量已逐步稳定,并可投入大规模生产。然而这仅仅是迈出的第一步,接下来的任务更加艰巨,刘金城知道他需要为产品打开市场,要让那些正在生产蓄电池的厂商用上他们的隔板。

刘金城团队首先访问了天津蓄电池厂,技术科科长对产品技术指标要求严格,但好在留下了样品。在北京蓄电池厂,经营副厂长对刘金城团队的产品很感兴趣,并承诺会尽量使用。随后,刘金城团队一行又访问了河南新乡红旗蓄电池厂、唐山蓄电池厂和山东淄博481厂等。每到一个厂,他们都要与技术、检测和采购部门建立联系,否则连大门都有可能进不去。即便是进了大门,产品还需经过长时间的测试。这意味着,在产品被接受之前,客户可能已经习惯了其他品牌,甚至永远不会选择他们的产品。

刘金城清晰地记得,在去天津大邱庄的一家蓄电池厂推销产品时,连续三天未能与技术科负责人会面。没办法,刘金城只能和业务员在厂子门口等着,找机会去谈。尽管那次未能谈成生意,刘金城却从中学习到:除了有优质产品,人际交往也同样重要。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几个月的奔走,终于有一家蓄电池厂采用了刘金城团队的隔板,他们逐步打开了产品销售市场。



往期回顾






编辑 / 侯亚岐 刘旭雅 程靖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