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知远
生娃发钱,已经不稀奇了。
但如果告诉你生娃最高可补贴31.75万,你心动吗?
就在12月,福建一地官宣“天价”补贴——生三孩最高补贴31.75万元!
不过仔细看看,这并不是直接发钱,具体包括:
生育三孩补贴1万元
购房补贴10万元
连续3年给予免费购买计生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全家保障20万元
以及生育休假期间企业每月发放不低于1500元的补贴,县财政给予企业7500元补助
当地还推出一人生娃,全家沾光,产妇的父母、子女都将免费乘坐公交车,免费畅游当地景点,坐索道都不带花钱的那种。
与此同时,从东到西,由南往北,基本都实现“婚假翻倍”、“产假延长”,西藏推出了365天的产假,还有地方决定给孩子爸爸放假一个月,只为一件事:陪产。
一些社区工作人员上岗当起了“催生员”:
“你有生孩子的打算吗?”
“上一次来月经什么时候?”
“小孩两岁了可以备孕了”
把适龄女性问得面红耳赤。
更有西安市卫健委和计生协,在七夕之夜,发出短信祝福:
“愿您爱情甜蜜、适龄婚育、优生优育……赓续中华血脉,共担复兴重任!”
可以看到,在全国人口连续两年负增长、总和生育率1.0左右仅略高于韩国之际,一场浩浩荡荡的“催生”运动,已经吹响号角了。
发钱“催生”正成为一股潮流。
据国家卫健委,目前全国已有23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实施生育补贴制度,各地的补贴价格一个比一个嗓门大。
发钱最积极的,可能是湖北的一个村:宜昌市伍家乡共同村。
这个地处长江之滨,靠近宜昌东站,距离宜昌市区仅10公里的村子,近年借助城市东拓发展,已经高楼林立,从负债走向了富裕。
如今,有了钱的村委会决定造福后代,给村里添丁增口的二孩家庭奖励2万,三孩家庭奖励5万。
这也是公开报道的,中国第一个制定育儿补贴政策的行政村。
发钱最大方的,当属湖北武汉市东湖高新区、鲁迅老家浙江绍兴,对三孩那是大手笔,前者补贴至6岁,一年一万,6年共6万,后者是津贴一次性2万,3周岁前再每年补助1万,总共可以领5万。
全国各地来看,很多地方也可以做到二孩补几千,三孩补1万,即便出手不够阔绰,但也聊表心意。
图源:财经
但话说回来,都2024年了,鼓励生娃如果还只谈钱,似乎还缺点意思,在探索“能生又能养”的路上,上海最近支了新招——
弹性上下班、居家办公、灵活休假………打工人满心期望的福利,如今竟都可以实现了,前提是——
有个12岁以下的娃。
上海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市妇联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生育友好岗”就业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到:
重点引导生产制造、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行业,及平台经济、数字经济、文创经济、银发经济等新经济形态领域试点推行“生育友好岗”就业模式。
“生育友好岗”实行弹性工作制,用人单位可从经营管理实际出发,采取弹性上下班、居家或远程办公、灵活休假、绩效考核等柔性管理方式,为劳动者兼顾工作和生育提供便利。
看到没,为了让国家“生”生不息,上海人民已经和北欧国家平行了,工作带娃两不误。
估计不少人羡慕了,但别急,在给予时间鼓励生育方面,全国不少地方力度是大于上海的。
拿产假来说,最让全国女性羡慕的是西藏职工,可休365天,整整一年的带薪休假。
第二梯度的是海南、河南、江西、青海,在188天至190天之间,比大多数地区多了一个月的假期。
第三梯度则是吉林、黑龙江、甘肃、重庆、广东,在178天-180天之间。广西、河北两地的宝妈享受同等待遇,还需要努力生,等生到三胎了,才有178天或者188天的产假。
大部分省份则一视同仁,不管几胎,产假都只有在158天,推崇灵活办公的上海,也是在这一起跑线上。
值得注意的是,全国长达小半年的产假,实际也是“全面二孩”实施后才出现的,拿湖南来说,2017年的宝妈还只有法定的98天,到2018年便可以多休息60天了。足见这几年全国为了添丁增口有多努力。
女性法定产假天数,图源: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生育率变化:挑战与对策》
与此同时,男性的陪产假,也跟着水涨船高。
全国盘点来看,对宝爸最友好的,当属江西、云南、河南、安徽、甘肃、西藏五省,拥有30天的陪产假,陪媳妇坐月子、陪伴子女体验初来世界的新鲜感,都不耽误。
最“抠搜”的是上海,在全国普遍15天-20天时,它依旧头铁,执行10天的陪产假,且全国仅此一例。
为什么全国各地争先恐后在加码生育政策?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今年10月,生育问题被摆上了最重要位置,升格为“一把手工程”。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明确要求:
各地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坚持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投入力度,精心组织实施
随着指挥棒的挥舞,可以预料,接下来的几年,将会有多种多样的“催生”方式涌现。
今年许多地方拾起了“旧”手段,打电话催生和群发短信催生。
“你有生孩子的打算吗?”
“上一次来月经什么时候?”
“小孩两岁了可以备孕了”
“叶酸吃了没”
今年以来,四川、湖北、福建、江苏等地均现社区人员“电话催生”,有人表示没有备孕计划后,依旧被追问“这一两年是否有需求”,让人“感觉被冒犯”。
安徽、广西、广东、山东、江苏、重庆、河南、陕西西安等地网友还晒出自己收到的“催生短信”,比如“生育力评估”、“生育援助治疗补贴”、“优生优育普查”、“备孕筛查”等,甚至在传统情人佳节七夕之夜,收到市卫健委和计生协的短信祝福:
“愿您爱情甜蜜、适龄婚育、优生优育……赓续中华血脉,共担复兴重任!”
还有湖南长沙惊险“嫁校”,宣传“生三胎最牛”“辅导作业最牛”“我愿意带崽”等标语,让不少年轻人感觉“用力过猛”。
最令人破防的,可能是“健康中国”的“科普”文——《女性生孩子的四大好处》:
怀孕可以缓解痛经
减少子宫肌瘤发生
预防肿瘤以及
让女性更聪明
其中还对于民间“一孕傻三年”的说法进行了解释和纠正,认为所谓“孕傻”,更多是一种心理暗示。
然而有意思的是,针对怀孕缓解痛经的说法,就在该文发布前一天,“健康中国”还发了一条辟谣稿,提到“生孩子对不同病因的痛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继发性痛经随着病情发展,在产后仍可能出现,甚至加重。
似乎在生育这个“国之大事”面前,科学的边界,也被进一步拓宽了。
这是一种好的现象吗?
就在昨晚(12月25日),“人民日报评论”刊文《生育友好,从少些雷人雷语开始》,其中提到:
时常有一些哗众取宠的声音、雷人雷语冒出来,遭到批评,被舆论反噬,原因就在于姿态没摆正、说教味太重
好的政策应该如春风化雨,不仅给人以实实在在的支持、帮助,而且让人感受到尊重而非冒犯
这样的提醒相当及时,不能让基层好心办了坏事,让“舆论友好也成为生育友好的一部分”。
什么是生育友好型社会?发钱催生,能扭转趋势吗?
打响发钱“催生”第一枪的四川攀枝花,从2021年7月开始,宣布补贴二、三孩家庭,三年来共发放3000万元补贴金,约4000个家庭申领。但是从出生人口来看:
2021年8432人
2022年7629人
2023年8296人
可以看到,发布新政后的第一年,出生人口实际是下降的,2023年虽有回升,但仍比2021年少。
邻居日本过去30年里,花了66万亿日元来拯救少子化,育儿负担有一半都由政府兜底。但是2023年,其出生率、出生人数再次刷新历史,其总和生育率仅为1.20。
至此,不得不思考,人们为什么不生娃?有研究者总结了阻碍生娃的“三座大山”:生育、养育、教育。今年年初,“育娲人口研究”发布中国生育成本报告,将生、养、教育、机会等成本加总,估算出:
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53.8万元
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约68万元
其中,上海和北京家庭0-17岁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分别高达101万元和93.6万元
几千、几万的育儿补贴,在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养育成本面前,就像网友说的,“给你5元购物券你愿意买法拉利吗?”“以后数学补两节课就没了。”
更重要的是,生与不生,还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比如教育,抛开几百块一节课的培训班,十几万的国际名校夏令营不谈,“孩子有一半概率上不了高中”“大学毕业月薪三千”的新闻就足以吓退一堆人。
比如养育,且不说一个月奶粉钱就得一两千,还有谁来照顾孩子的问题,要么跟公公婆婆挤在同一屋檐下,要么做全职妈妈。
在养育这件事上要付出更多些,天然让女性在职场上处于弱势地位。拿上海新规来说,不少人的反应是,“能做到的有几个?”,或者感慨一声“不敢发工作群”。
还有动辄180天以上的产假,在现在的就业环境下,反而让不少女性更加担心,生个娃回来会不会连工位都没了,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会不会加剧?
黑龙江省、四川省、安徽省、福建省等地还推出“妈妈岗”,原本想兼顾女性工作和育儿的需求,结果工作多是餐饮服务员、工厂工人、家政人员、安检人员、客服专员,一些白领女性,仿佛被“抛弃”。
瑞典在这件事上倒是经验丰富,特设“爸爸月”,享有3个月的带薪陪产假,还有长达13个月的育儿假。甚至休得越多,得到的津贴还越多。
此外,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一则讨论稿《中国生育率变化:挑战与对策》提到,“鼓励生育政策必须兼顾生育需求侧,让父母通过养育子女获得长期的心理与物质回报。”
什么意思?就是大家一提到生孩子,想到的不是孩子考不上高中、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对象,而是想起有孩子的屋子就有欢声笑语,孩子哪怕送外卖、修水管都能受到尊重和认可,哪怕他不结婚也能养老无忧、快乐晚年。
人们不再觉得生孩子、养孩子是负担,反而觉得有了孩子,对未来更有期待了。
归根结底来说,生育率提高的那天,或许就是社会氛围彻底转变的那天。
参考:
纽约时报:Can the Government Get People to Have More Babies?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张俊森,郭汝⻜,易君健,《中国生育率变化:挑战与对策》
南方周末:“生孩子后只能干保姆?”“妈妈岗”的理想与现实
凤凰网:“花式催生”:各地政府如何说服中国人生小孩?
智谷趋势:国家定了,生育升格为地方“一把手工程”,什么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