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药明生物与默沙东达成协议,将旗下位于爱尔兰的疫苗工厂剥离出售,交易金额约5亿美元。
02药明生物此举可能是应对地缘政治和CXO行业自身变革的双重驱动。
03近年来,全球创新药投融资环境变化,资本寒冬下药企研发投入预算收紧,CXO企业来自海外药企订单增速放缓。
04另一方面,产能扩张在前些年激进推进,当下面临产能利用率需优化、成本控制等难题,促使企业重新审视业务版图。
05尽管药明生物在海外市场一路扩张,但进入2024年,局势骤变,股价一度受挫下跌。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文/王力 编辑/徐喆)1月6日,药明生物(02269.HK)发布公告称,其已与默沙东(MSD International GmbH)达成协议,将旗下全资子公司药明海德在爱尔兰的疫苗工厂剥离出售,交易金额约 5 亿美元。
回溯来看,这并非 “药明系” 首次对海外业务动刀,就在不久前,药明康德(603259.SH)出售美国和英国的 WuXi ATU 业务,如今药明生物紧跟其后,虽如今药明康德和药明生物在股权上已无直接关联,但背后同样涌现的是地缘政治和 CXO (医药外包)行业自身变革的双重驱动。
近年来,地缘政治因素犹如高悬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美国《生物安全法案》自 2024 年 1 月起便给 “药明系” 蒙上阴影,药明生物被列入予以关注的特定生物技术公司名单后,股价随法案进展跌宕起伏,虽此后危机解除,但也给海外业务运营带来极大不确定性。
而从全球 CXO 行业发展维度剖析,在经历高速扩张后,行业逐步迈入调整阶段。一方面,全球创新药投融资环境变化,资本寒冬下药企研发投入预算收紧,CXO 企业来自海外药企订单增速放缓;另一方面,产能扩张在前些年激进推进,当下面临产能利用率需优化、成本控制等难题,促使企业重新审视业务版图,聚焦核心优势区域与业务,剥离非核心、前景不明朗的海外资产,成为部分企业应对行业变革的策略之一。
药明生物战略转向:爱尔兰疫苗工厂售予默沙东
时间拨回至 2020 年 2 月,彼时药明海德高调宣布与 “全球疫苗巨头” 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启在爱尔兰建设集疫苗原液、制剂、工艺放大、质量控制(QC)实验室于一体的工业化生产及供应基地的大幕,合同期限长达 20 年,总金额约 30 亿美元,如今谜底揭晓,合作方正是默沙东。而如今这座尚在建设中的工厂易主,意味着原本规划的产业布局出现重大转向。
1 月 6 日晚间,药明生物公告,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药明海德已与默沙东(MSD International GmbH)达成资产出售协议,将位于爱尔兰的疫苗工厂剥离,交易对价约 5 亿美元。
截图来自药明生物公告
回溯该疫苗工厂建设历程,2019 年药明海德官宣在爱尔兰为默沙东量身打造专属疫苗工厂,涵盖原液生产、制剂生产、生产科技实验室以及质量控制实验室等核心板块;2020 年 2 月,伴随工厂动工,药明海德与默沙东签下长达 20 年、总金额超 30 亿美元的疫苗生产供应合同,彼时双方对未来合作蓝图信心满满,旨在为全球市场输送创新性疫苗。
短短几年,这座位于爱尔兰尚处建设中的工厂易主。从交易架构看,默沙东作为全球四大疫苗厂商之一,手握 HPV 疫苗等王牌产品,尽管近年 HPV 疫苗受中国市场销量波动影响业绩承压,但收购爱尔兰疫苗工厂,能深度整合疫苗生产至其全球供应网络,强化成本控制与供应链韧性,契合其长期战略布局。
对药明生物而言,虽未披露具体财务细节,但公司表示此次交易基于战略评估,一方面可回笼资金、提升资产效率,聚焦中国苏州基地深耕疫苗 CDMO 服务,另一方面所得款项可用于强化全球网络布局、回购股份,稳定市场信心。
过去数年,药明生物在海外市场一路 “攻城略地”。2018 年,率先投资新加坡试水现代化生物制药生产基地,开启海外布局第一步;2020 - 2021 年,在欧洲从拜耳收购德国勒沃库森生物制剂厂、伍珀塔尔生物药原液厂,完善产业协同,同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新泽西州、宾夕法尼亚州等生物医药重镇布局生产基地,“全球双厂生产” 战略雏形初现,签约药企可灵活选择中美欧两地基地保障供应、降低技术转移风险。
此后,2022 年宣布重金投向新加坡,建设一体化 CRDMO 中心,规划产能高达 12 万升,进一步织密海外产能网络。巅峰时期,药明生物全球市场占有率从 2017 年的 2.4% 飙升至 2022 年的 12.8%,欧洲市场收益占比在 2023 年上半年升至 30%,海外布局成效斐然。
但进入 2024 年,局势骤变。药明生物2024年上半年经调整纯利为人民币25.4亿元,同比下降13.0%。基本每股盈利和经调整基本每股盈利分别为人民币0.37元和人民币0.55元,均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此前高歌猛进的海外扩张步伐放缓,此次出售爱尔兰疫苗工厂更是引发市场对其海外战略调整的深度揣测。短期来看,公告发布后,市场反应迅速,药明生物股价一度受挫下跌,1月7日港股开盘,药明生物一度下跌超5.4%,资本市场担忧情绪弥漫。
国际创新药市场遇冷,CXO行业 “蝴蝶效应” 初显
近年来,全球医药行业经历了一场剧烈变革,国际CXO巨头们也在这波浪潮中经历了动荡。众多企业为了生存,采取了裁员、关闭工厂、出售业务等措施。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尤其是地缘政治风险和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威胁,使得多家CXO企业不得不采取行动,剥离在美英的敏感业务。
2024年初,美国众议院提出的《生物安全法案》草案曾将药明生物列入监管范围,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但随着法案的进一步发展,药明生物并未出现在最终监管名单上,包括美国参议院议员提交的修正案以及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NDAA)和持续拨款和延期法案(CR法案)中,均未包含生物安全法案的内容,这为药明生物暂时缓解了潜在的监管压力。尽管存在“祖父条款”为受影响公司提供了至2032年前继续履行现有美国政府资助合同的缓冲期,但这种不确定性仍给企业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迷雾。
内部运营方面,全球创新药投融资市场冷却,药企研发预算紧缩,海外订单增长放缓,加上之前大规模产能扩张导致的成本和利用率问题,促使药明生物重新评估其海外布局策略,从激进扩张转向优化现有资产和集中发展核心业务。
纵观国际市场,多个巨头也在加速出清麾下业务。全球最大规模的医药CDMO巨头之一Lonza(龙沙集团)在2023年年报显示,龙沙集团为优化其全球生物制品布局,将计划停用位于中国广州和美国海沃德(Hayward)的生物制品生产场所,此后2024年1月便官宣关闭运营不到3年的广州工厂;去年二月,诺和诺德斥资165亿美元收购CDMO巨头 Catalent(康泰伦特)。
业绩方面,2024 年上半年,诸多 CXO 企业营收、利润双下滑,业绩表现不佳成为行业普遍现象。从全球头部企业来看,赛默飞世尔(Thermo Fisher Scientific)虽稳居行业前列,但其 2024 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 2.39%,达 208.86 亿美元,尽管净利润有 8.70% 的增长至 28.85 亿美元,可各细分业务板块如实验室产品和生物制药服务、生命科学解决方案、分析仪器业务等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查士利华(Charles River)业绩更是连续两个季度下滑,二季度收入 10.26 亿美元,同比减少 3.2%,还因市场需求疲软下调全年营收增速预期。
在国内,CXO板块同样感受到了这股寒流。据统计,29家CXO公司2024年半年报显示,共实现营收431亿元,同比下滑11.1%;归母净利润为73亿元,同比下滑37.1%。
药明康德作为CXO行业的龙头老大,也未能在这场风暴中独善其身。尽管上半年营业收入达到172.4亿元,但同比下降了8.64%;归母净利润42.4亿元,同比下降了20.2%;与此同时,康龙化成虽然凭借参股公司合并收购带来的利润亮点,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1.64%,但整体业务也面临着毛利率下滑、市场竞争加剧的压力,各业务条线毛利率均出现下滑态势。
对于整个中国CXO行业而言,美国市场向来是重要营收来源。为了分散风险,企业纷纷加速欧洲等其他海外市场布局,如九洲药业拟在德国设子公司建CRO服务平台、凯莱英接手辉瑞CDMO欧洲工厂等。但新市场开拓挑战重重,从市场准入、客户认可到法规适应,都需投入大量资源与精力,且短期内难以弥补美国市场缺口。
然而,与海外政策寒风凛冽形成对比的是,国内政策为CXO行业注入生机。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医药创新,持续出台多项利好政策,全方位、全链条为创新药及CXO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重磅落地,从价格管理、医保支付、商业保险、药品配备使用到投融资等关键环节统筹施策,优化审评审批流程,强化医疗机构考核机制,全力助推创新药突破发展。
这一政策直接带动CXO行业需求端回暖。创新药研发项目增多,CXO企业订单量随之攀升,为业绩增长筑牢根基。多地也因地制宜出台配套政策,如浙江省推动创新产品优先挂网,加速创新成果临床转化。这让CXO企业助力研发的产品更快进入市场,缩短变现周期,提升企业资金回笼速度与研发投入积极性。
但政策利好背后亦有挑战隐忧。一方面,政策对医药研发、生产质量与合规性要求愈发严苛,监管力度不断加强。这促使CXO企业在数据管理、临床试验规范、生产工艺标准等方面持续升级,增加企业运营成本与管理难度。如CDE对临床试验数据真实性、完整性的严查,一旦违规,企业将面临巨额罚款、项目暂停甚至吊销资质风险。另一方面,鼓励创新导向促使技术迭代加速。CXO企业需紧跟前沿,加大AI辅助药物研发、基因治疗等新兴技术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