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差异,文学如何疗愈残缺

图片

图片

一位重要作家,能够将目光转向社会的残疾人群体,深入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的酸甜苦辣,以他们为主角写作一部长篇小说,令人尊敬的。王雨就是这样的作家,其新作《向死而生》详细描述了一位脑瘫病人俞帅奇所经历不寻常的人生道路,出手不而令人惊喜

残疾人健康人有差异,由于身体器官或组织的缺陷、损伤,他们一般难以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公平参与职业竞争,容易陷入各种痛苦和不幸正由于如此,他们的命运希冀才更值得作家们关注,寄予人文关怀,因为文学的崇高使命正在于温暖和照亮世人的灵魂。

书写残疾人生涯也具有一定难度,而王雨的写作历来以“硬核”特色见长,他自身是超声医学专家,在医学界卓有建树,接触各类病人多,临床经验丰富,深谙患者心理,拥有人道主义情怀,于是能够将这部作品写得相当具体而内行、细腻而生动。特别是,他敢于实现以第一人称叙事贯穿始终,将一位从出生起患有脑瘫,被判为终生难以站立的男孩寻死求生、自强不息、创造奇迹的人生途径和心路历程完整写出,内容处处扎实真切,全篇细节经得起检验,最终展现出一类弱势群体的生存现实,使读者完全信服并深受感染。这是殊为不易的,见出了王雨的硬功夫。可以说,这种写超出了一般作家的能力所及,也实现了题材的最大潜力。

由于作品是从俞帅奇幼小无辜的心灵写起,讲述他从出生后就遭到的种种折磨,读起来格外令人心悸,体会到另一种人生际遇小帅奇痉挛时“头是歪斜的,眼睛、鼻子、嘴巴拧成一团,手脚内卷”,显出“狰狞”。当医生的妈妈实在忍心常目睹,曾抱他想和他一起离开人世,只是看到他的“亮眼”从河边返回。他从童年起,主要生活内容便是“锻炼”和接受各种上刑般的治疗,去幼儿园坐轮椅,上小学时才能够拐杖“剪刀步”,这剪刀步难免遭周围一些人的歧视,他只能把泪咽进肚里。这是一个从未晓事起便不断经受厄运摧残的孩子,晓事不久便产生去寻死的念头,可谓处境完全与众不同。但就是这位小主人公,在亲人、朋友和善良人们的爱护、帮助和鼓励下,逐渐明白了为什么要活着,也坚强地活了下来,因为他有生命的权利和燃起了对未来的希望。正如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所指出的,要将“尊重差异,接受残疾人是人的多样性的一部分和人类的一分子作为原则之一,这使他认真看重自己,不再自暴自弃王雨所倾力书写的,重在人的尊严,包括尊重差异的尊严。目前,全世界有10亿残疾人,占全人类总人口近14%,一位作家对待残疾者和残疾者命题的态度,是对待人类的态度。

人的尊严,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母题。小说中俞帅奇的坚强与奋斗,体现他为维护人的尊严而进行的不懈努力。他承受起一般人无须承受的额外付出,尽最大余地的能力,不仅出人意料地读完初中、高中、大学,而且考上硕士生、博士生、出国实验,在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成为第一作者。他学医,在关键时刻发挥专长,抢救下他人的生命。他长为能够对社会做出切实贡献的人才取得非同寻常的成功,也使人再无从轻视。从另一角度看,这也是一个催人奋进的励志故事。

可以注意到,作者也不愿肤浅地一力表现俞帅奇就此踏上坦途实际上,帅奇依然改变不了剪刀步,还是有痉挛不期而至,发作起来使人惊惧。他仍然是典型的残疾人,只不过,在其它方面,他已具超越常人的能量而怀有自信作者对他形象的塑造始终是不离分寸和使服的。最后,作者写出他在爱情方面的际遇。作为男人,他对于所交往的几位年轻女性,都曾在脑海里留下过异样感觉,又都不敢过分想象,但是,他还是意外接到了齐艳的电话,感到大喜过望。这是一个令人真诚感动的结局,男人的自尊,也在这里得到再圆满不过的实现。王雨写残疾楷模人物此处了极致激励却不会只限于残疾人读者。

人间大爱是《向死而生》的另一个主题。事实上,作为弱者,俞帅奇的成长也是完全离不开周围人的关心与帮助的。小说里的母亲、父亲、外公、外婆、保姆素素、同学赵莹莹和强哥哥等人,都对他给予爱心和无微不至的照顾,强哥哥甚至为救助他献出了生命。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都会变成黑夜”,俞帅奇的生命之树正是由人们的爱所浇灌滋养在这一点上,作品写出了主人公的幸运,换一环境,情况可能很不一样。

作品中的母亲被刻画得为丰满。她是个优秀的妇产科医生,怀着孕仍在为产妇做剖腹产接生,下手术台时晕倒早产,造成俞帅奇的天生缺陷。她是否应该后悔呢,几句话无法说清。让人牢记的是,她决定不再生育,要努力活得比儿子长,一直陪着儿子,让他在自己的怀抱里离开这个世界——仅此一笔就将这位母亲的深情显露得无以复加。以后,她几乎把自己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进为儿子求医治疗、实康复和帮助儿子树立信心坚持学业上。她的口头禅是“永不放弃”,她用这句话激励帅奇,也鞭策自己。这位母性的坚毅和不屈不挠,最后完全融化在儿子的血液中。素素姐也是俞帅奇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人物,她是妈妈雇来照顾帅奇的保姆,可是她对帅奇的关心和爱护很快超越了雇佣关系。她会在帅奇摔断腿骨时哭成泪人会为保护帅奇挺身而出,也会为辅导帅奇自学课程,最后成为帅奇的姐姐赵莹莹是俞帅奇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同学,是他成长中重要的同龄支持者。她主动要求和帅奇同桌,帮他摆放学习用品,辅导他功课,与他一起玩耍。直到进入高校,还随时准备在帅奇发来救急的惊叹号时赶去为他按摩、扎针和掐捏穴位。她和帅奇之间没有发生恋情,更反衬她的善良和富于同情心。这些人物各具特色,在俞帅奇生活中承担起不同角色作用细想起来,见出作者谋篇布局上的严谨,构造使得俞帅奇能够坚持不懈赢得自立的外部因素。这部小说能够充满感染力,很得力于感性的表达,它再鲜明不过地展示出,人们活在世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珍贵的情感温暖。

作品也折射出整个社会对于促进残障者自我发展所给予的积极支持。俞帅奇能够平等参加历次升学、级考试,并且在录取中享受过国家特殊政策的待遇,对于增强他的信心和乐观态度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对待残疾人医学模式人权模式”的发展也能够体现社会现代文明程度的显著进步。

值得特别称道的是,《向死而生》又是一部深刻进入人生哲学层次探索的著作,作品中包含着不少闪智慧光芒的真知烁见,足以发人深省。这与题材特色相关,主人公来到这个世界上,比绝大多数人更早面临生与死的选择,更早思索人生的价值,向他施以爱心与援手的人们,也不约而同地需要帮助他面对生命的终极目的,这些都使小说的思想性得到强度开拓。作者写,妈妈专门给帅奇买来书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素素姐借此和他谈起盲聋作家海伦.凯勒的事迹和愿望。外婆给他讲述了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小说里那片未落下的叶子使病人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赵莹莹送他一本史铁生散文集《命若琴弦》,书里作者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健全丰满的思想。外公给他述说鲶鱼的毅力,它可以游到浅滩上耐心等上一个月诱惑一只老鼠上钩。这些生动的生活事例,无不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给俞帅奇带来深入浅出的启发。可以说,俞帅奇比所有同龄人都更早领悟到向死而生的理。

向死而生,小说题,也是作品的精神内核。依照海德格尔理论,人生是一个走向死亡的过程,人们通常只有在临近大限时才会认真审视失去的时光,意识到更有意义生活目的。而“倒计时”观念来得愈早,愈容易以重“死”概念来激发人们内在“生”的欲望,中国人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才会使生命和价值在有限间内展现出无限可能性。显然,俞帅奇的残缺,已经使他比一般健康人更完整地理解生的本质,也使小说题旨远超于特定题材而达于普遍的人类生命真谛。

所有这些,都说明王雨的创作再次出现突破,抵达于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