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集团“番禺行动”的第一款车,并非面向未来的战略概念车,也并非高端旗舰,而是售价不足10万元的埃安UT。
看上去似乎有些反差,但这似乎更加说明了“番禺行动”的务实和决心。
或许是距离Polo、飞度“随随便便”月销过万的时代太久远了一些,亦或许是“围攻”特斯拉Model Y的话题更加吸引眼球,小型车市场的复苏,成为了2024年汽车市场的增长点和新机会。
在2024年下半年的补贴大潮推动下,固定金额的补贴方式对于入门级车型用户来说,有着比高端用户强大得多的吸引力,比如比亚迪海鸥的销量直接从上半年的2-3万跃升到了4-5万。
也许相比于20万+的市场,这些“小钱”并不算什么,但就像比亚迪海鸥5万的月销量,即便赚的少,但架不住能薄利多销。同时这也是传统大厂的优势所在,更何况在当下激烈的竞争格局下,小车市场不仅竞争对手相对较少,同时它所带来的走量规模,以及规模效应下的成本降低,都使得小车变“香”了。
曾经把传祺GS4卖到全国第一,把埃安AION S卖成网约车标杆的广汽,也许在2024年看上去不那么高光,但埃安能够在这样的时间点推出埃安UT,可见广汽依然有着深厚的内功。
改变“网约车”刻板印象
2024年前11个月,埃安及昊铂品牌销量中,包括租赁营业,以及登记在非个人名下的新车占比大约为49%,仍然是相当高的比例。事实上,相比于其他大多数新势力品牌,埃安一直在市场中留有一个“网约车”品牌的刻板印象。
首先应当澄清的,是“网约车”三个字的负面效应。就像广汽埃安副总经理肖勇曾经所讲:“把(网约车)这个行业客户做好、服务好,赢得口碑,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甚至对我们的品质是非常认可的事情。”
事实上,在电动车已经占据网约车市场大部分份额后,很多人在打车的时候是希望打到一辆埃安AION S的。而从司机的角度,埃安AION S的可靠性、成本表现也都非常不错。只是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网约车所代表的品质、可靠,并不能像捷达、桑塔纳的时代那样,直接转化为C端的销量与品牌溢价,大多数用户对于买一台“网约车”回来并不认同。
因此,埃安选择的是两者兼顾。
2024年,埃安销量中包括营业、租赁和非营业公户用车占比仍然接近一半,同时随着网约车市场的趋于饱和,主力产品AION S和AION Y的销量承压。但随着下半年埃安RT、AION V霸王龙的上市,这两款车型的toC销量比例大幅提升,也稳住了埃安整体的销量走势。
与此同时,埃安也并没有为了转型而直接放弃AION S与AION Y的销售,它们在全年依然撑起了埃安的基本盘,为埃安的转型与调整提供了空间。其实在2024年这样“内卷”与“价格战”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相对稳定的B端客户本就是销量的压舱石,它们所贡献的销量也可以更好地支撑上下游体系的运转。
而在埃安RT、埃安AION V霸王龙之后,埃安加速转型的下一款产品就是刚刚开启预售的AION UT。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这三款车型从设计风格到营销走向,都和之前埃安的产品有着明显的区别,也更加符合当下个人用户市场的需求。
而埃安UT所面向的10万元以下消费市场,客观来说对于品牌的倾向并不如高端市场明显,用户需要的是高性价比、高品质的产品。就像比亚迪、吉利在这个价位也布局有toB市场的车型,但也并未影响海豚、星愿这些精品车型的市场表现。因此选择埃安UT继续破局,也是最能立竿见影的一步棋。
喊出“8万清场”的底气
大公司视点
入门级市场的竞争,其实相比于高端产品线来得更加直接,谁能够在有限的成本与资源中,给到用户最强的产品力,谁就能够赢得市场。
如果说大众ID. 3与比亚迪海豚的竞争,因为聚焦于10万+市场,所以多少还带着些品牌溢价、操控能力、驾驶感受的比拼,那么到了7、8万元的市场,用户更需要的是直观、可见的价值。摆在桌上最好的例子就是吉利星愿,好看的设计、均衡的性能、合理的价格,使得其上市80天交付量超过5万。
对于埃安来讲,UT已经给出了足够与海豚、星愿竞争的产品力,而“临门一脚”就是最终的上市价格与权益。从目前瞄准海豚与星愿的预售价来看,埃安应该不会让市场失望。
而承载了“番禺行动”第一车名号的埃安UT,也的确需要扛起广汽变革的大旗。至少,若能如愿取得对标吉利星愿的市场表现,那么就可以拉动埃安实现一次销量的跃升,以及“从B向C”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