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汽车出海图鉴:不要低估这些企业「闯世界」的决心|深海

AI划重点 · 全文约7047字,阅读需21分钟

1.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规模有望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本地化、精细化、品牌化成为出海企业战略重点。

2.中国汽车企业如比亚迪、奇瑞、小鹏汽车等通过海外工厂建设、本地化团队搭建等方式,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3.其中,比亚迪在日本市场取得显著成绩,前11个月累计销量同比增长72.5%。

4.另一方面,吉利汽车将设计提升至全球战略角度,旗下银河系列多款车型受到国际认可。

5.除此之外,导远科技、宁德时代、速腾聚创等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生产基地,提升竞争力。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头图来源 | 网络

作者 | 伍文靓

编辑 | 苏鹏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岁末之际,回首2024年的全球车市,恰如置身于一场风云变幻的宏大叙事之中。 

国际局势暗潮涌动,区域冲突阴霾未散,贸易保护的高墙拔地而起,诸多不利因素交织成一张严密的大网,让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之路布满荆棘,整个行业艰难摸索前行。 

然而,就在这看似最坏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汽车出口规模去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2024年也有望蝉联冠军。 

目光投向欧亚、拉美等地区,不计其数的中国汽车及产业链海外工厂宛如雨后春笋般,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扎根发芽,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动工或是等待投产;本地化团队的搭建,更是成为不少出海企业战略层面的优先级。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汽车出海的内在逻辑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不再满足于早期简单粗放的出口卖货模式,而是向着本地化、精细化、品牌化的高阶方向前进。 

眺望2025 年,前方既有未知挑战,亦存无限曙光。 

值此新旧交替之时,我们复盘了年度最值得关注的八家企业,它们正在行业内卷的时代中,凭借各自独特的方式征战海外市场,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出海探索出了宝贵的经验和模式,以期能给行业带来新的启发。 

比亚迪:经销网络深入日本毛细血管

近日不绝于耳的关于日系车企合并的消息,被视为日系车企在全球汽车行业变革中的一种自救行为。 

实际上,让日系车企更加倍感危机的不仅是在全球市场节节败退,更是因为来自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正在其日本大本营蚕食市场份额。 

去年首次登陆日本市场之时,比亚迪就定下了具有极强进攻性的市场策略,概括来说就是:前期只做电动车,而且要建设深入日本毛细血管的本地经销网络。 

今年,上述策略初见成效。2024年前11个月,比亚迪在日的累计销量为2134辆,较去年同期增长了72.5%。 

虽然从体量来看,这一数据并不惊艳,但在日本市场能做到如此成绩已非常不易。要知道,日本市场电动车的2023年总销量只有2万左右,远不如国内头部新造车企业一个月的销量水平。 

多位汽车行业的从业者曾向未来汽车Daily表明,“比亚迪做日本市场不是走量的逻辑,更多是品牌导向。”

据未来汽车Daily了解,进入日本市场之后,比亚迪的门店基本都开设在丰田日产、BBA等其他全球车企品牌4S店附近,虹吸品牌关注度的同时,也吸纳了一众当地的销售人才。 

图片比亚迪日本一门店实景 来源:未来汽车Daily摄 

今年12月,比亚迪在日本连开3家门店。由于业务规模扩展迅速,常规的人员招聘速度跟不上,一些比亚迪日本店员甚至兼起了HR的工作,用个人账号在各大社交媒体招聘新同事。 

无论是中国员工还是日本员工,只有经过严格培训才能在比亚迪门店上岗。 

比亚迪已经为日本经销商搭建了一套培训体系,由中国总部牵头,培养一批讲师对经销商员工进行培训,内容包括熟悉比亚迪汽车的技术亮点与产品特性,以及日本消费者的文化背景与消费心理。 

“这套培训体系中还有一个类似末位淘汰制度的关键环节,如果定期考核不通过就会被调走。”比亚迪日本一门店的店员向未来汽车Daily透露道。

从繁华都市的商业中心,到人口密集的居民区周边,比亚迪已在日本开设了61家门店,覆盖了这个岛国上超过70%的都道府县,构建起了一个从大城市到中小城镇的广泛销售覆盖网。 

如果按照这一速度继续,比亚迪在日本“2025年底扩建至100家门店”的KPI可能会提前完成。 

奇瑞汽车:靠海外市场挤进全球500强

在2024年汽车出海的商业版图之上,奇瑞集团是决不能忽视的存在。 

今年11月底,奇瑞集团累计出口汽车超百万辆,同比增长22.4%。这是奇瑞集团首次年内出口突破100万辆,同时也创造了中国车企最快达成年内百万辆出口纪录。 

身处中国存量市场的汽车品牌们正用以价换量的策略拔高销量规模,而奇瑞早已将触手伸向海外,要增量。2024年,每4辆走出国门的中国乘用车中,就有一辆属于“奇瑞造”;平均每27秒,就有一辆“奇瑞造”交付海外用户。 

图片来源:奇瑞官方 

海外市场的蓬勃助力,无疑成为奇瑞迈向更高层级的引擎。就在今年,奇瑞成功叩开《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的大门,位列385位。 

未来汽车Daily了解到,除了销量规模不断扩大,在盈利方面,奇瑞的资产收益率高达35%。这一数据在中国汽车行业内一骑绝尘。 

资产收益率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与运营效率的不二 “黄金标尺”。股神巴菲特纵横股海数十载,在筛选投资标的时也始终将这一指标奉为圭臬。 

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奇瑞的精细化运营能力,包括对技术研发资金的精准投放与高效转化,对生产制造流程的严苛把控,对经销体系各方关系之间的利益权衡。 

作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汽车品牌出海一哥,奇瑞的业务版图已横跨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市场规模与国内相当。 

奇瑞在海外市场的辉煌成就,绝非偶然所得。在出海过程中,奇瑞一直将「社会责任」看得非常重要。 

奇瑞董事长尹同跃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不能把中国的一些做法带出去,要遵守当地习惯,为当地做贡献。” 

今年4月,奇瑞果断出击海外并购,与西班牙汽车公司Ebro-EV Motors成立合资公司生产新型电动汽车,创造了1000+个就业机会。就此,奇瑞也成为第一个真正在欧洲拥有整车生产基地的中国汽车品牌。 

就在前不久,该合资公司旗下首款量产产品——EBRO品牌S700已正式下线。 

在海外市场,奇瑞不仅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还积极投身于当地的公益事业,改善社区教育与环境状况,并积极赞助当地体育赛事。奇瑞品牌一度已经融入了当地用户的日常生活中。 

基于奇瑞在全球建立的10个生产工厂,以及1300余家销售服务网络,奇瑞汽车的海外用户数量已然飙升至440万,率先成为国内首个累计出口销量突破400万大关的汽车品牌。 

小鹏汽车:用超电平台撬动全球市场

未来10年的规划是成为「面向全球的AI汽车公司」,实现海外市场销量稳稳占据公司总销量的半壁江山。站在小鹏汽车AI科技日的舞台聚光灯下,何小鹏意气风发地说出了这一愿景。 

图片来源:未来汽车Daily摄 

尽管目前在北欧中大型纯电SUV细分领域已成功登顶销量榜首,取得了出海的阶段性胜利,但为了摆脱纯电车在气候环境与充电基础设施条件的双重桎梏,小鹏汽车推出鲲鹏超电体系。 

“纯电车做到最高800-1000km续航就已接近天花板,如果想到1000km续航以上,就需要换能源方式,”何小鹏在AI科技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会逐步从纯电动转向电动+超级电动的模式,以后也可能用氢+电。” 

而鲲鹏超电体系,将是小鹏汽车征战全球市场最重要的基石。其中,鲲代表超级增程系统,采用下一代增程技术;鹏代表着小鹏一直深耕的纯电体系。 

“一车双能” 模式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比如,鲲鹏超级电动体系的纯电续航可达430KM,是目前同类产品中最长的纯电里程,整体续航最高可达1400KM。 

为了鲲鹏超电体系的全面落地,小鹏汽车已规划在2025年推出3款全新车型和4款重大改款车型。 

据未来汽车Daily了解,小鹏汽车不会设立独立的面向全球的品牌,而是选择将其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车型,根据海外市场的不同特性进行针对性投放。

比如,小鹏X9在亚洲市场颇受消费者青睐,那么小鹏汽车就会将资源重点倾斜,加大X9在亚洲国家的投放力度。 

海外产品策略上,何小鹏甚至有点反常识,即走平台化路线。他深信,在一个足够强大的平台的基础上做简单的配置,就可以满足全球市场不同的需求,而不是做严格意义上的定向开发。 

这在一群大谈特谈“埋头苦干做本地化、做用户服务、做低成本”的车企同行们之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但何小鹏的逻辑是,以往,绝大部分中国车企更倾向于把盈利的希望寄托在「以价换量」,即通过大规模生产和降低成本来获取更高的利润。然而这一逻辑在未来也许会逐渐失效。 

在未来,消费者会更加注重汽车产品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而科技方面的差异性将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优势。因此,何小鹏决定在海外组建更多的研发团队,集中力量打造强大的中国平台化体系。 

吉利汽车:将设计拔高到全球战略角度

汽车,作为诞生一个多世纪的工业制品,人们对其关于「美感」的探索也由来已久,包括创新式的外观设计。譬如经典的Mini Cooper、大众甲壳虫等紧凑型小车,譬如凯迪拉克埃尔多拉多、雪佛兰科维特等粗犷张扬的长宽型轿车。 

关于汽车的设计不断迭代,60 年代的船型设计、70 年代的多彩复古风格、80 年代的方盒型设计...但在过往漫长的岁月里,以往市面上火爆的汽车产品,其设计理念以及审美标准,绝大部分以 “西方美学” 为主。 

过去数十年间,中国车企为了迅速提升自身产品的设计水平,融入国际市场主流审美,不乏外聘西方设计师来坐镇汽车外观设计的举措。 

但在吉利汽车看来,在新能源浪潮之下,“设计”将是中国汽车出海继“技术”之后又一张新名片。 

图片来源:吉利官方 

今年,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陈政首次提出“设计,即战略”的观点,还强调“未来中国汽车的竞争力一定是「Designed by China」”。 

而吉利集团旗下的银河系列多款车型,便是这一战略布局下结出的累累硕果。其中,银河系列的第一款全球车E5,以中国瓷器为灵感,用设计语言去复原「润玉流光」的美感和内涵,找到了全球审美的最大公约数。 

据未来汽车Daily获悉,银河E5刚上市便凭借其超凡脱俗的设计,斩获了极具含金量的MUSE设计奖铂金奖。这一奖项在国际设计领域声名远扬,被誉为设计界的「奥斯卡」,其评选标准严苛至极。 

除此之外,吉利设计还与德国普福尔茨海姆应用技术大学(Pforzheim)联合合作,在Pforzheim毕业展上正式展出,吸引了全球众多媒体、行业专家和观众前往观看。 

任何一辆新车的诞生,绝非仅仅是美学的单方面呈现,它宛如一场精妙绝伦的平衡艺术表演。 

除了要考虑如何让汽车外观符合大众的审美、遵循空气动力学原理以降低能耗,还要在实用性、功能性、生产工艺、生产成本之间找到那个微妙而关键的平衡点。 

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陈政说道,“设计的创新不仅仅是创造美,而是创造在既定环境和条件约束下的一个最优商业解。” 

在他看来,在遥远的未来,也许产品经理也会成为是汽车设计师的终极形态。 

目前,吉利集团全球设计团队在千人左右,除了中国的上海和宁波,还在意大利的米兰和都灵驻扎了设计根据地。 

导远科技:凭借综合实力,从国内走向国际

长久以来,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的出海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 

真正能够凭借自身综合实力,突破重重阻碍,直接打入海外车企供应链核心圈层的中国智驾供应链企业,实在是少之又少。 

无论是海外车企对产品性能及量产经验几近严苛的要求,还是对供应商管理体系全方位无死角的审查,都为中国汽车供应链玩家设置了一道极高的门槛。 

这不仅仅是中国汽车供应链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所处地位的困境,更是对中国汽车产业整体迈向高端化、国际化进程的严峻考验。 

在如此产业背景之下,导远的成绩实属难能可贵。 

据未来汽车Daily获悉,导远近期又斩获一家国际老牌豪华汽车品牌的高端车型定点,这是其2024年火力全开的出海收官之作。导远已与大众、BBA、丰田、沃尔沃、SMART等全球知名汽车品牌达成合作。 

图片导远自研的行业首款可编程汽车惯性传感器 来源:导远科技官方 

作为国内首家获得国际顶级车企定点的高精度定位传感器及解决方案供应商,导远在全球已实现170万套产品的交付规模。这一数字不仅仅是产品销量的直观体现,更是全球合作伙伴对导远技术实力、产品质量以及交付能力的高度认可。 

据悉,导远目前正在大幅扩充产能,以便满足日益增长的订单需求。 

导远在各项资质认证方面也走在细分领域前列,早在2021年便通过了汽车功能安全管理体系ISO26262认证,并于今年拿到预期功能安全SOTIF认证。 

目前,导远出海团队的工作重心放在欧洲市场,尤其是德国——这里汽车工业底蕴深厚,以BBA、大众为首的车企仍牢牢占据着高端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并且在加速向新能源、智能化转型。 

为了进一步在德国市场扎根,导远还通过了德国车企看重的“TISAX可信信息安全评估交换机制”。 

这是由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导制定的信息安全评估标准,以复杂性、广泛性、严格性著称;对于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的中国供应链企业来说,通过此评估标准更是需要克服诸多困难。 

相比起国内车企对新技术的迭代速度以及接受程度,海外车企对技术供应商的选择往往更慎重,整体时间周期更长,因此会格外重视供应商的长期稳定性。 

导远执行总裁Pia Hu在德国生活和工作十多年,拥有海外十年以上的汽车零部件大厂的研发,管理及市场经验;能够带领海外团队更准确地理解并满足本地客户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服务海外团队,适应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和文化差异,导远提前进行战略布局,目前在德国、日本、美国等汽车市场都组建了本地化团队。 

宁德时代:杀出日韩电池厂商的重围

作为中国汽车在海外市场竞争力的一个缩影,动力电池企业的海外征程也备受关注。 

当下,全球动力电池格局呈现三足鼎立之势,中、韩、日各展锋芒。曾几何时,日韩企业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成熟的产业体系,令旁人难望其项背,中国企业只能在后面奋力追赶。 

时过境迁,如今行业格局迎来重大转折,宁德时代的海外市场份额已反超LG,傲立潮头;紧跟其后的榜单2-4位依次为LG、三星、SK三家韩系电池企业,第5位为日本松下。 

从全球动力电池的格局来说,宁德时代可谓是杀出了日韩电池厂商的重围。 

对此,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曾表示:“宁德时代的海外市场份额追平了LG,仍有较多空间;2024年国际局势瞬息万变,但新暂时的不确定性反而给有能力的人更多机会。” 

图片来源:网络 

根据最新数据,宁德时代36.8%的全球市场份额,实现同比增长,稳居全球第一。 

而宁德时代在海外市场的崛起,与其激进的当地工厂策略不无关系。 

欧洲,这片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热土,宁德时代布局不断深化,多点开花,有效满足了欧洲车企对本地化供应的要求,增强了与宝马、奔驰、大众等国际汽车大客户的合作粘性。 

德国图林根工厂产能稳步爬坡,向着年内盈亏平衡全力冲刺,一旦达成,将为欧洲中部地区稳定供能;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尽管面临成本压力,但为了满足欧盟对本地化供应的要求,宁德时代会咬牙坚持,力争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此外,匈牙利工厂总投资约73.4亿欧元,已完成部分厂房封顶及设备调试,有望于2025年下半年投产,届时,其高效的生产线将为欧洲汽车产业注入澎湃动力。 

而宁德时代与Stellantis携手在西班牙萨拉戈萨市投建的磷酸铁锂电池工厂也在紧锣密鼓得筹备中,双方各持股50%,计划 2026 年投产。所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将供应给Stellantis,为欧洲市场提供更稳定的电池供应。 

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生产基地,宁德时代也在尝试更好地整合当地资源。如在印尼建设电芯制造工厂,利用当地丰富的镍资源,减少了原材料进口的依赖和运输成本。 

除了欧洲市场,宁德时代还将目光投向了巴西、泰国、以色列、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以期能够迅速扩大在全球的市场份额。 

速腾聚创:以北美为锚点影响全球市场

在智能驾驶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下,激光雷达作为核心感知部件,成为众多车企与科技企业竞逐的高地。而速腾聚创则将北美市场选作了其战略版图中的关键锚点。 

基于过去几年对海外市场的探索,速腾聚创成果斐然。 

据市场调研机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速腾聚创在北美智能驾驶激光雷达市场的份额已攀升至 12%,较去年同期增长5个百分点;放眼全球市场,同期的全球市场份额接近40%,位居行业第一。 

这一成绩背后,是速腾聚创与车企巨头深度协同的成果。在北美市场,速腾聚创与通用、福特等汽车巨头及一级供应商紧密携手,凭借定制化方案与超一流售后,成功站稳脚跟。 

同时速腾聚创还与斯坦福、MIT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积极联动技术研发,针对北美开阔高速路况与驾驶者习惯,优化激光雷达算法,提升探测精度与响应速度,持续迭代产品。 

图片2024速腾聚创CES展车 来源:受访者供图 

2024年,速腾聚创与斯坦福大学联合实验室的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双方研发新型算法使激光雷达在高速行驶下对微小障碍物的识别准确率提升20%,极大增强了驾驶安全性。该成果已应用于部分合作车企的路试车辆。 

从全球视野俯瞰,速腾聚创的足迹也已遍布欧亚大陆,比如与欧洲的奔驰、宝马等豪华车企开启合作,融入当地高端汽车供应链。 

未来汽车Daily获悉,速腾聚创在2024年为奔驰某高端纯电车型独家供应定制激光雷达。两者相辅相成,速腾聚创帮助奔驰实现了智能驾驶系统升级;而奔驰销量的崛起,也带动了速腾聚创欧洲市场销售额在上半年突破5000万美元。 

亚洲市场,借本土供应链优势,深耕日韩、东南亚,以高性价比产品服务新兴车企。 

展望未来,速腾还计划进军拉美市场,通过设立海外销售和营销团队来服务地区性客户。不过北美市场仍会是战略核心。

速腾聚创已规划未来三年内投资2亿美元于北美建立大型研发中心;五年内在当地实现量产,预期产能将达每年50万套,大幅降低成本、提升交付时效。 

文远知行:多元化产品,满足差异化需求

不同于同一批兴起的以Robotaxi起家的L4明星公司,文远知行的产品形态在近些年得到极大的完善和布局。 

文远构建起的五大产品矩阵,涵盖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小巴(Robobus)、货运车(Robovan)、环卫车(Robosweeper)以及量产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能够精准切中多元的出行与作业场景。 

2024年,也无疑是文远海外征程的高光时刻。一方面是其登录美国纳斯达克,成为美股上市公司;一方面是其在产品在全球范围的商业化落地获得了实质性飞跃。 

图片文远知行Robotaxi在阿布扎比上线Uber平台 

今年,文远在阿联酋斩获了中东首张国家级全域自动驾驶牌照,随后牵手全球出行巨头Uber,于阿布扎比街头投放了中东最大的商业运营Robotaxi车队。 

据未来汽车Daily了解,该车队的服务范围覆盖阿布扎比的核心区域,包含萨迪亚特岛、亚斯岛以及往返阿布扎比扎耶德国际机场,满足当地乘客的出行需求。 

这是Uber平台首次在美国以外地区上线自动驾驶车辆,也是美国和中国之外规模最大的商业运营Robotaxi车队,双方计划在2025年升级至纯无人商业化运营服务。 

除了阿联酋,中东地区的沙特阿拉伯也在与文远积极洽谈中,未来将在产品技术、人才人才培养以及研发制造等方面开展深化合作。 

文远另一个重头戏海外市场则是新加坡。 

今年6月,文远Robobus正式落地新加坡圣淘沙,这标志着新加坡首条前装量产公开道路L4级自动驾驶小巴载人运营路线正式开通。 

除此之外,文远与新加坡知名环卫公司CTM合作的S6无人环卫车及S1无人扫路机,顺利拿下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的T1和M1许可证,已在滨海湾大道以及滨海艺术中心进行商业运营。 

诚然,出海之路从不是一帆风顺的康庄大道。面对各国千差万别的法规政策、严苛的数据合规要求,目前文远已经组建了一支由国际法律专家领衔的专业团队。 

未来,文远还将继续对旗下自动驾驶产品的底座WeRide平台进行持续投入和研发,以便进军更丰富市场、满足更多元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