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旅行达人/小众秘境星探/徒步旅行家
四川博物院位于城西杜甫草堂和浣花溪公园的东侧,完成了环浣花溪公园的徒步后,搭乘让码农倍感亲切的1024路公交,来到送仙桥站。在车上已经看到了博物院的身影,下车后先在送仙桥附近吃了一碗酸汤水饺。这是几天来在成都吃的唯一一次非面条主食,但依然是面食。不得不感叹这座世界美食之都并不是浪得虚名,一个简简单单的面条都能让人百吃不厌。
穿过马路来到博物院的大门前,主体建筑位于高台之上,外观看起来像是一本倒扣着的书本,显得沉稳而大气,颇具文化气息。当时一直没留意到这里叫博物院,直到回家整理照片的时候才发现。馆和院,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级别应该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熟悉的故宫博物院。
面向博物馆的左手边是一片金黄的银杏林,门口立着一块牌坊,上方悬挂着“长江之神”匾额。可能当时在成都已经看过了太多的银杏,另外也没有想到里面会藏着一处宝藏,竟然错过了这个地方。
回来后一直在想,这“长江之神”到底是什么呢?好奇查了一下才知道,原来它是指位于林中的“南渎大江之神”像。明成化六年(1470年),由蜀王捐资建造了江渎神青铜像,如今便供于此。
古时,有四条重要的河流入海,即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已不存),称作四渎,其中长江是四渎之首。当时人们认为岷江是长江的正源,自秦汉起便在蜀地供奉长江,并修建了供奉长江之神的江渎庙,“长江之神”正是由此而来。
冬天的成都还是有些寒冷,走进博物院大厅,顿觉温暖了许多。馆内正在为即将举办的“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展”作准备,一楼和负一层显得有些混乱。有工作人员上前要提供免费讲解,不过我现在还是更喜欢自己看。之前曾试过几次,发现容易被讲解员带着节奏走,有些感兴趣的东西反而没办法更多地了解,索性就自己看算了。
很快便找到这家展馆的主展厅,发现和大部分的省级或市级博物馆一样,也是按着四川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布展。首先从远古四川开始,接下来为古代四川,包含先秦的巴蜀文化、秦汉三国时期,最后到两晋至唐五代时期就结束了。
楼上楼下找了一圈没看到宋以后的展厅,询问工作人员才知,因为场馆地方有限,剩下的历史便没有布展。看来,虽贵为省级博物院,竟无法提供完整的四川历史展。有消息说,新的四川博物院已选定地址,正在筹建中。
四川在先秦以前,曾出现过神秘的三星堆和金沙文化,后来巴、蜀国在并存中交融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巴蜀文化。秦国南下,结束了巴蜀古国雄踞西南的历史,巴蜀文化开始加速融入到华夏文明。
成都平原在秦的经营下,特别是蜀守李冰治水兴蜀,创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后,便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天府之国”也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词。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写道:“益州险要,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天府之国”一词,据考证便来源于此。
古蜀人西周时期的“金沙遗址”,是成都现存最早的建城遗址。巴蜀归秦后,张仪与张若筑成都城,城内分大城和少城两部分,其设计模仿当时的秦都咸阳。自此,成都城址和城名延续3000年和2500年不变。大城和少城位于现在的天府广场和人民公园一带,至今还留有很多古城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