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话说茌平地名】第八十八期:杜郎口镇杜郎口村

茌平区融媒体中心官方微信号

图片
话说茌平地名

  

杜郎口镇

杜郎口村

茌平

图片


编者按:
 为保护、传承和发扬优秀地名文化,使大家了解茌平历史文脉所在、乡愁所系,提升大家对地名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进而凝聚人文共识,增强文化自信,共同致力茌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茌平区融媒体中心联合茌平区民政局、茌平区地名文化研究会,特意推出茌平地名介绍系列声画图文展。
 今日推出的是杜郎口镇杜郎口村。



概述


杜郎口村由北街、西街、南街、东街四个自然村组成,位于杜郎口镇政府驻地。东邻齐河县仁里集镇肖姚村、南接胡庄、西连二十里铺、北与东周村为界。
北街村总面积2100亩,其中耕地1635亩、村庄占地465亩。现有村民305户、918人。村落呈方形,主街道东西向3条、南北向3条。该村为慈济院遗址和唐槐所在地。
西街村总面积2700亩,其中耕地1560亩、村庄占地1140亩。现有村民356户、966人。村落呈方形,主街道东西向2条、南北向2条。
南街村总面积2100亩,其中耕地1200亩、村庄占地900亩。现有村民336户、997人。村落呈南北长方形,主街道东西向2条、南北向1条。
东街村总面积1725亩,其中耕地1305亩、村庄占地420亩。现有村民252户、780人。村落呈方形,主街道东西向1条、南北向1条。
图片

图片




村名来历


杜郎口曾名兴利镇、社郎口店、社郎店、社郎口。
据唐·魏徵等撰《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五《地理志》载:“茌平,后齐废,开皇初复。”又据元至元五年(1268)于钦撰《齐乘》载:“茌平至晋末圮于河,后魏废入聊城。唐武德初,以聊城之兴利镇复置。贞观八年(实为元年——编者)又废。”史载早在隋开皇元年(581),杜郎口曾为茌平县第三座县城所在地,时名兴利镇。据考,自隋开皇初复置茌平县,隋末并入聊城县,唐武德四年(621)再析聊城复置茌平县,至唐贞观元年(627)再并入聊城县,前后约46年曾置县于此。
图片
图片
再据立于明成化四年(1468)《重修慈济院记》碑载:“夫茌平县者,乃东昌之名郡也。县之东三十里,有聚落地名曰社郎口店。”另有不知立于何时的慈济院院碑为“茌平县社郎店慈济院”。由此可知,兴利镇最晚在明成化四年(1468)已改名或又名“社郎口店”,后简称“社郎店”。至于“社郎口店”含义,“社”为“社祀”,“社祀是指古代中国人民为祭祀祖先或神灵而进行的宗教仪式”;“郎”为被“唐太宗封为神勇大将军”的隋末四川嘉州太守斩蛟神人赵昱“赵二郎”;“口”为渡口,历史上杜郎口自隋朝至宋初一直位于古黄河西岸,且据《重修慈济院记》碑载“社郎口北靠罗汉院(指慈济院)”可知,渡口就在原慈济院南不远处;“店”为“旅舍、客店”。“社郎口店”单从字面说就是祭祀二郎神黄河渡口的旅店。这里虽然强调的是“店”,但前缀的是祭祀二郎神的渡口,之所以在“渡口”祭祀,当然是体现二郎神水中斩蛟的场景,二郎神故里蜀地也是将“二郎神庙”建在了“灌江口之上”。如此说来,之所以将兴利镇改名或又名“社郎口店”,应为当时此地渡口繁华,旅店兴隆,人们习惯称其店为“社郎口店”,久之也便成了地名。
图片
图片
至于究竟何时改名或又名“社郎口店”的,由今存《二郎庙重修碑记》断碑可知,因该碑为明初迁居“社郎口”的今日北街杜姓二世杜胜所立,故当为明初立石,而既然明初之时进行的重修,那二郎庙最晚也得是宋元之时创建,而又知古黄河自隋朝至宋初一直流经杜郎口,自宋初之后黄河逐渐改道别处,那说明也许最晚应在宋初之前既已改名或又名“社郎口店”,如此说来改名或又名社郎口店已有逾千年历史。
图片
不过,关于“社郎口店”的来历,官方和民间还有多个其他说法,限于篇幅在此不再展开,至于究竟,本着多说并存的原则,暂且存疑待考。
继看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东昌府志》卷二十二《寺观》载:“慈济院:在社郎口,宋嘉祐八年(1063)建,金大定间(1161—1189),僧道宽尝祷于神,有巨碑忽出土中。太微观:在社郎口。”由此可知早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社郎口店已简称为社郎口。
图片
至于何时改为的“杜郎口”,有说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时,因“社郎口人民公社”七字中前后均为“社”读起来拗口,而北街杜姓是大族,便改“社”为“杜”,命名为“杜郎口人民公社”。不过,由清宣统三年(1911)修、民国元年(1912)梓行的《茌平县志》可知:其志在“市镇”和“寺观”中写作“社郎口”,而在“乡屯”中却清楚地印作了“杜郎口”,这也是在旧志中第一次出现“杜郎口”。而民国二十四年(1935)修《茌平县志》,在“地理志”“教育志”“灾异志”“艺术志”中出现“社郎口”12次,但在“地理志”“人物志”“教育志”“交通志”“实业志”“赋税志”中出现“杜郎口”19次。还有自1939年中共茌平县委建立以后至今的所有茌平县地图,都标注的是“杜郎口”而非“社郎口”。特别是1945年、1957年的茌平县政府工作报告中皆为“杜郎口”。如果说在清末和民国之时史志中写为“杜郎口”可能存在误写,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按说不会出现误写,毕竟领导人还要在会上宣读。也就是说社郎口改为杜郎口的日期也许并非是1958年。但由民国二十一年(1932)立于杜郎口村东的两县交界碑《茌平县政府布告》所载为“社郎口”可知,1932年时的行政名称为“社郎口”无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933年,原茌平县设有7个区,第五区驻杜郎口,自后,杜郎口基本一直为历届区、乡、公社、镇驻地。因杜郎口为历史老村,自古既已形成东、南、西、北四街,但民间仍称四村为杜郎口。
图片

图片



姓氏情况

杜郎口村由北街、西街、南街、东街四个自然村组成。
一、北街村多为杜姓、张姓,同时还有王、崔、刘、周、庞、赵、韩等姓氏。
关于杜姓迁来情况,据撰写于清同治五年(1866)《杜氏族谱序》载:“世代云遥,出处里居皆无可考,然亦不敢附会。惟始祖开极公,字建东,考世居山西洪洞县关帝庙后,自明迁居茌邑社郎口北街五百有余年。”自北街外迁的主要有:九世杜汝标迁居今冯官屯镇孟庄;十一世杜若尧之长子杜生汉迁居济宁市、次子杜生江迁居泗水县;十二世杜生格迁居滕县;十四世杜克已迁居苍述县河西土河涯村;十五世杜机祥同弟杜材祥迁居济宁市城南十里营村;十五世杜汶祥迁居今冯官屯镇;十八世杜存正迁居东昌府区;十八世杜存朋迁居河南省新乡市牧野区王村镇范合村;十九世杜心涛迁居齐河县仁里集镇前王村;二十世杜恕信1948年迁居今高唐县琉璃寺镇皮庄等。
图片
图片
关于张姓迁来情况,据撰写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张氏族谱》载:“吾家世籍茌平东界社郎口,古之兴利镇也。始祖讳毅,号义甫,为元世镇殿将军,赐封侯爵,建茔杜郎口北七里许,敕御祭田二十四亩,碑碣岁久,字画脱落,不可考矣。传二世祖因齐鲁战乱兵变,举家南迁,有明定鼎,四世祖讳景初复还兹土,此又我张氏缔造之始也。”其后世如今主要分居东街、北街。另外,明正德己卯(1519)科举人五世张文祥迁居今信发街道张楼村。
图片
关于王姓迁来情况有二:其一为清乾隆年间,王宜木及弟王宜法迁来,自何地迁来不详。其二为王士伦、王士香,自今齐河县仁里集镇后王村迁来,何时迁来不详。
关于崔姓迁来情况有二:其一为十三世崔振星自振兴街道阁三里村迁来。其二为1980年崔洪柱自今乐平铺镇崔楼村迁来。
关于刘姓迁来情况有二:其一为民国二十四年(1935)刘本路自今齐河县仁里集镇刘庙村(该村已消失)迁来。其二为刘绪言自邻村西街迁来。
关于其他姓氏迁来情况有四:其一为周姓,清乾隆年间(1736—1796)周泰然迁来,自何地迁来不详。其二为为庞姓,仅知自邻村东街迁来,迁来时间不详。其三为赵姓,赵岳祥自邻村西街迁来。其四为韩姓,1968年韩立宝自今山东省夏津县齐西张屯迁来。
二、西街村多为赵姓、刘姓,同时还有商、庞、潘、朱、陈、张、牛、王、郭、韩、肖、李、郑等姓氏。
关于赵姓迁来情况,据修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赵氏族谱·世表》载:“宗明:配王氏,自大明洪武年间(1368—1398)迁于山东,卜居茌邑城东社郎口,遂家焉。但公父失名,不敢妄著,至六世怀忠公创修谱碑,以宗明为始祖,春秋致祭,以为兆基之始,墓在街西里许。”该谱世表又载:“宗朗:宗明之弟,相传大明洪武年间(1368—1398),与兄同迁山东茌邑城东二十余里,遂卜居焉,村名赵家老庄(即今杜郎口镇前赵村、后赵村),没葬于庄西。”自西街村或前赵村、后赵村外迁,或自外迁村再外迁的村有:今杜郎口镇北街村、北付庄;乐平铺镇佛堂村;振兴街道李堂村;齐河县潘店镇西街村、北街村;济南市长清区城西枣杨家庄等。
图片
图片
关于其他姓氏迁来情况有十四:其一为刘姓,八世刘端自大刘庄(今杜郎口镇东大刘村、西大村村)迁来。其二为商姓,自邻村南街迁来。其三为庞姓,八世族人自邻村东街迁来。其四为潘姓,十三世潘克诚自今济南市长清区西六十里大溪坡迤东吕宝潘家庄迁来。其五为朱姓,清乾隆年间(1736—1796)朱美自安徽省迁居社郎口,后分居西街、东街。其六为陈姓,清乾隆年间(1736—1796)陈宏昌自河北省南宫县陈家坻沟迁来。其七为张姓,十二世族人自红布赵村(今杜郎口镇前赵村、后赵村)迁来。其八为牛姓,清初牛四河自山东章丘迁来。其九为王姓,清时王氏自今杜郎口镇纸坊头村迁来。其十为郭姓,相传为元代老户居民,后有族人迁居今齐河县仁里集镇花赵村、后王村,以及杜郎口镇刘户掌村。其十一为韩姓,迁来情况不详。其十二为肖姓,民国初年肖道成自今齐河县仁里集镇肖庄迁来。其十三为李姓,1975年李廷玉自邻村辛代张村迁来。其十四为郑姓,十四世族人自今齐河县仁里集镇郑营子迁来。
三、南街村多为商姓,同时还有刘、李、袁、安、侯、史、王、李、丁、张等姓氏
关于商姓迁来情况,据撰写于清道光四年(1824)《商氏族谱序》载:“予始祖讳和富与和贵、仲德祖,同系山西洪洞县人,和贵迁于茌平县涉梁口(指社郎口南街),仲德迁于博平县商家海子(指今菜屯镇北海子村),和富亦迁于博平县城西北四十五里即今所居商家桥是也。”
图片
图片
关于刘姓迁来情况有二:其一据今杜郎口镇丁刘村撰写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建修祠堂碑记》载:“我刘氏,前明诚意伯之裔也,本浙江处州人,继有仕畿内玉田县者,解组后编户为民,遂家焉。五传至我士能祖,复奉旨迁茌,始占籍于今村。当是时。同来者弟士廉祖居城东南三里许小刘庄(今振兴街道石刘村小刘庄),曾孙朝元居村北社郎口。”由此可知,四世刘朝元自丁刘村迁来。
图片
关于李姓迁来情况有二:其一为新中国成立前,自今杜郎口镇南李村迁来。其二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李廷海因侍奉舅父商永贵、商永福,自邻村辛代张村迁来。
关于其他姓氏迁来情况有五:其一为袁姓,清中后期自今乐平铺镇袁楼村迁来。其二为安姓,明洪武年间(1368—1398)安守志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于杜郎口南关门外八步三眼井以西安家胡同。其三为侯姓,新中国成立前侯立库因做生意自今洪屯镇回民李村迁来。其四为史姓,相传为明前原居民,与邻村东街史姓同族。其五为王姓,1955年王传之因来杜郎口银行工作,自今阳谷县七级镇迁来。其六为丁姓,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丁氏自山西洪洞县迁居南街安家胡同。
四、东街村多为庞姓,同时还有史、朱、张等姓氏。
关于庞姓迁来情况,据撰写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庞氏族谱序》载:“前明中叶,自益都迁邑之北三里庄,有讳凌霄公者,再迁而东至社郎口家焉。再迁以前莫能详。”后有族人迁居邻村北街、西街、辛代张村,以及今冯官屯镇唐洼村、大辛庄(今北辛村、南辛村)等。
图片
关于其他姓氏迁来有三:其一为史姓,相传为明前原居民,与邻村南街史姓同族。其二为朱姓,清乾隆年间(1736—1796)自安徽迁居社郎口,后世分居东街、西街。其三为张姓,与邻村北街同族。

图片



名胜古迹


慈济院及遗址
慈济院原位于杜郎口镇政府驻地东首,初建年代不详,据现存明成化四年(1468)《重修慈济院记》碑载:“内有铁佛一尊。旧无名额,以其井出甘泉,俗呼为义井院也。嘉祐年间(1056—1063),复欲重修,换其额曰慈济院。”由此仅知宋仁宗嘉祐年间曾重修过,推测创建历史已有逾千年。由原大佛殿右门内诗碑可知,宋代欧阳修曾到访该院,并留下诗句:“十字大街问路奇,马蹄南北又东西;三山不见东风面,花下无人草梗稀。”
1942年前后开始被毁坏,先是被日伪军扒掉小灵山上的石头拉到营子修了碉堡。1947年,人们又在反封建的大潮中拉倒了所有的佛像,砸毁了铁佛,拆掉了天王殿和东廊坊,在天王殿原址上新建了十几间教室和办公室,成立了完全小学,即杜郎口高小。1962年又拆掉了三圣殿、前门和西廊坊,在三圣殿原址上继续修建了11间教室和办公室。1963年接着拆掉了大佛殿,并将其砖木运到了如今的冯官屯镇唐洼村村北,修建了茌平县农业中学,而所剩木石等又在原地基上,继续修建了十几间办公室和三间储藏室。1969年3月4日,在慈济院上成立了杜郎口初中。1972年9月后接着成立了高中。1980年前后最终拆掉了仅剩的药王殿和宗师庙。至此,香火旺盛不已的慈济院俨然被杜郎口中学取代了。当时人们都说在大寺上学,指的就是在杜郎口中学上学。直至1991年时,才将从慈济院旧址上建起来的杜郎口中学,搬迁到了如今的镇政府驻地西一公里处。自后慈济院就成了一片真正的废墟了。
但从建院较早、香火旺盛、影响甚远、古迹犹存等方面,慈济院及遗址可谓今日杜郎口一大名胜古迹。
图片
唐槐
古槐位于杜郎口镇政府驻地东首慈济院遗址。树高5米,树身周长4.66米、树冠约10余米,树围须四五人合抱。树主杆已内空,开裂的缝隙能钻进二三孩童,三条主枝中西北向的一枝1947年时被锯掉,东南向的一枝也早已枯死多年,而只有东北向的一枝还顽强地依旧茂盛。据聊城大学古树研究所专家鉴定,此树应为隋唐时期栽植,故世人称其为唐槐。
关于唐槐的来历,相传唐贞观年间(627—649),唐太宗李世民东巡路过兴利镇,闻听当时的“义井院”供奉着铁佛,便特意前去祭拜,因当时正值大雨,李世民不慎连人带马误入寺庙对面的大泥坑中,人马越陷越深,后幸有寺内方丈赶到救驾李世民方得脱险,但白龙马却陷入淤泥中未能获救。后来,寺中的和尚还向唐太宗赠衣献马,而李世民为纪念心爱的白龙马,并为答谢寺中和尚,特意栽下两棵槐树。今遗址上最古老的那棵槐树就是其中的一棵,而另一棵据杜郎口村杜中明、安长岱和李寨村李华堂说在1962年时被人刨掉了。其大泥坑后人称之为龙马坑,现在还有其遗迹。也有传说李世民为秦王时,兵乱之时路过兴利镇铁佛寺,当时后面的追兵摇旗呐喊鼓角相闻,矢箭如雨来势凶猛,因道路不熟,慌乱中李世民的坐骑误入铁佛寺大门外路南水潭之中,危难时刻,秦王踹马加鞭,白龙马昂首嘶鸣一声,腾空跃起,竟一下飞落铁佛寺中,而追兵不知其详,依旧向前追赶,秦王故而幸免无恙,只惜秦王心爱的白龙马却因劳累死在了寺中。而后面的关于李世民为答谢赠衣献马植槐两棵的情节却又是相同的。
2019年12月2日,杜郎口镇在唐槐北投资建设了占地50亩、耗资180万元的惠民工程唐槐公园,并由著名书法家于茂阳先生题字。
图片

图片

图片


当代人物

赵洪俊
别号清心斋主人,西街村人,1947年10月生,现居北京。第四届中国书协理事,第五届中国书协国际交流委员会副主任,第六届中国书协老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原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评中心主任。2008年退休。2023年7月,茌平博览馆(茌平区党员教育基地)曾举办“扬清激浊”赵洪俊廉洁文化书法作品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END-




编辑:李 静   审核:王效山
监制:常 霞   顾问:刘本科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26
猪洞出麻痹,祖玛刷天尊,秘境爆开天,三把开天合火龙!
广告破天一刀99999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