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朋克Roy、车规半导体硬件 | 首图图源:网络
全文 9000+ 字,预计阅读 45-50 分钟
GMSL,到底是个啥?
无论如何,消费电子和汽车电子的融合之路,正在越走越宽。在音视频等多媒体领域,尤为明显。比如,咱这回要聊的GMSL,它就在智驾和座舱领域,扮演着非常关键角色。
啥是SerDes?
GMSL是基于SerDes技术的一种视频传输接口/标准。
那SerDes又是啥呢?SerDes其实并不玄乎,它几乎随处可见,比如:人见人爱的USB、以太网,电脑主板上的PCIE接口、硬盘SATA接口等等,其物理层都有SerDes的身影。
SerDes是个组合词,Ser: Serializer(串行器)+ Des: Deserializer(解串器),所以,二者合一起,就代表“串行解串器”。
类比看,这有些像音频里的Codec:Coder(编码器)+ Decoder(解码器),二者合一起,代表“编解码器”。
用白话讲,SerDes就是在发送端,把并行数据转为串行,再在接收端,将串行数据转回并行的,一种数据传输技术。
那你又要问了,为啥非得这么绕一圈,直接并行传输不好吗?
高速传输的场景下(如视频信号),还真不行,原因:
一、串扰。并行传输的多根信号线之间,很容易相互串扰。串行传输时,由于物理线束少,可大大降低串扰的影响。
二、时序。并行传输时,信号对时间同步很敏感,一不留神,某根线上的延迟,就会造成信号间的不同步,从而无法正常显示。而串行传输,则几乎不用考虑这种问题。
三、速率。虽然从直观上,并行传输能做到“多箭齐发”,但现实却很骨感,受限于PCB布线、等长、串扰、相位同步等限制,并行的时钟频率没法做到太快。反观串行传输,没有太多束缚,可进一步提高传输带宽。
四、成本。并行传输的线束更多,连接器更大,整体成本更高。串行由于线束少,再结合CDR和POC,可以通过单根同轴传,连接器也可更精简。
GMSL的独特优势是可以实现15M长同轴或者双绞线缆中高达数Gbps的串行传输。
GMSL:车内信息流的“高速公路”
说完SerDes,该介绍咱的主角了:GMSL(Gigabit Multimedia Serial Links),直译叫“吉比特多媒体串行链路”,ADI官网上是这么介绍的:
它基于SerDes技术,可通过一条线缆(同轴线或屏蔽双绞线),长距离(15~20米)传输高速音视频、以及控制信号。无论是智能驾驶系统,还是智能座舱系统,只需要通过GMSL接口芯片,就能由单根线缆实现SoC与摄像头、屏幕之间的信号传输与双向通信。
说到这,你可能会想,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HDMI,USB3.x/4/雷电这些消费级接口,不早都能干这些了吗?而且速度也都不慢。
对,也不对。关键在于,咱这里讲的是车载应用,对应的传输链路要能达到车规级别,且还不单是AEC-Q100,对于仪表盘、智能驾驶类应用,则更是要求系统达到ISO26262 ASIL-B的功能安全标准。
以智驾系统为例,我们只有保证整个链路的稳定可靠,才能确保高速行驶汽车及其驾驶员的安全。安危无小事,无论是摄像头模组,还是车机/智驾系统,都要能满足各种行车工况。于是,暴晒、极寒、耐颠簸、长期稳定性、安全冗余设计、电磁兼容性等等,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
现在如HDMI这样的消费级接口,能堪此重任吗?想一想,即便是在理想的会议室环境里,我们是不是还常会遇到,因HDMI连接不稳固,造成的黑屏、闪屏问题?
诚然,我们要对汽车百年工业,表示敬畏。
趋势 & 为啥选GMSL?
车载视频传输这个市场,目前全球约20~30亿美金的市场规模,但增长动力强劲。
原因有二,一方面,车上的摄像头越来越多,从L1到L5,车载摄像头从1V,5V,一路增加到,动辄堆十几个摄像头的方案配置,智能驾驶的春天已经到来。另一方面,车上的屏幕数量也越来越多,分辨率也越来越大。相应的,这对车载视频传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以上,以新势力玩家较为前卫,后续大批传统车厂,也正在逐渐迁徙途中。不难预见,未来几年,这里将会持续产生,相当可观市场空间。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江湖。其实车载视频领域,能干这个事儿的,除了GMSL,还有FPD-LINK,APIX,GVIF等。
既然如此,我们为啥要如此着墨于GMSL呢?请往下看:
一、强大的时间壁垒。GMSL技术的雏形在1999年就出现了(始于美信,现被ADI收购),早在20年前的2004年,就推出了其第一款量产产品,也就是说,GMSL技术已经存在,且在市场中进化了20+年。从GMSL1, 2, 3, 3x 再到后面更新的版本,已经覆盖了3G,6G,12G等不同正方向速率范围。
这些年来,部署GMSL链路的汽车总计行驶了超过20万亿公里(>2光年)。要知道,它的每公里行驶里程,都为改进GMSL技术,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这种日积月累的经验背后,是强大的时间壁垒,更是汽车与用户安全性的保证。
二、独特的技术优势,稳健的PHY。请你先想一想,GMSL技术,究竟是数字技术,还是模拟技术?这种高速传输接口,是基于电压的(如LVDS),还是电流的(如CML),抑或是其他?
你再想,在汽车电子严苛工况的应用中,既要考虑车规认证,功能安全,EMC等限制,又要仅凭借单根线缆,实现双向+全双工、长距离的高速信号传输。这听起来,无异于魔法。或许,这里面真有魔法:技术魔法。
虽说GMSL主要传数字视频信号,但这背后,其实也有大量的模拟技术,这从根本上,保证了它的鲁棒性、抗干扰性,以及对信道的自适应调节等特性。
随便举几个例子:
CDR(Clock Data Recovery:时钟数据恢复)。SerDes一般没有单独的时钟线,需要在接收端做CDR。高速串行总线,一般会把时钟信息,埋在数据编码的数据流里,然后在接收端通过时钟恢复技术,将时钟信息提取并恢复出来。说着容易做着难,这里最难的就是PLL设计和抖动处理,既要应对码间干扰、串扰、失真和数据抖动,又要处理半导体发热等特性的玄学问题,非常吃模拟设计经验。
预加重与均衡。高速信号传输过程中,高频能量会在线缆中衰减较多(不同线缆表现不同),这会导致信号波形被展宽,如此,相邻数位波形也可能会被叠加影响到,严重时会产生误码等码间干扰现象。不同的信号,在不同环境下,在信道中的衰减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和其他通信系统类似,这里也要通过加重和均衡去改善之。
预加重,是种在发送端对输入信号高频分量进行补偿的做法。
均衡,是要对不同频率的信号,结合线缆的频响特性,做适时而恰当的处理,以恢复更保真的信号。GMSL1是固定均衡,二代加入了自适应均衡(AEQ),三代则加入了前向误差矫正均衡(FFE)。以GMSL2中的AEQ为例,它可有效抵抗噪声、串扰和反射。GMSL2中有12种均衡AEQ级别,它可自动检测信号质量,自适应地设置最佳均衡值。
更神奇的是,这个过程,是它自动完成的。解串器每次上电做一次AEQ,而后,可以约1Hz的频率,自动跟踪链路环境变化,无论线束老化、温漂、还是个体差异,AEQ 都能自动选出最佳的均衡配置。另外,AEQ的补偿值,还可做链路异常筛查,若发现它明显不同于摸底统计值,则说明链路可能存在短路、松动等异常情况。
上述这二者的配合,讲究的是火候,也很吃模拟功夫和经验之处。
回声消除。GMSL2链路在串行和解串器中均包含了回声消除电路,这主要是为了实现,单一信道的双向数据传输。车载以太网中,也有类似应用。
Line Fault。这里有点像ECG测试中的导联脱落检测(LOD),它从硬件层面上,检测线缆的短路、断路、短到地,短到电池等场景。听起来很简单,纯硬件机制,但如果想做到不误报,抗干扰/抖动,覆盖范围大,也是会需要很多细节设计。
三、海量生态。GMSL的生态合作伙伴,遍布全球。从摄像头模组厂,到Tier1,从车厂到屏厂,GMSL的身影无处不在。
视频、供电、摄像头和显示屏控制与同步、触控、触觉反馈、时钟、音频、软件更新以及状态报告,全都可以通过同一条线缆同时传输。灵活又优雅。
采用GMSL的摄像头通常只有一个连接器,该连接器能提供摄像头所需要的一切,并将视频从摄像头传输出去。每个GMSL链路可以传输多个视频流。
显示屏也可以支持菊花链连接,几乎所有视频协议都能通过GMSL,桥接到任何其他视频协议。例如,DisplayPort转MIPI CSI-2,或HDMI转LVDS。
小结
丰富的生态意味着,澎湃的生命力,澎湃的生命力意味着源源不断地进化。同时,GMSL也不局限于汽车,它也在工业自动化(AGV,机器人,工业相机)、基础设施(安防与监控,楼宇自动化)、数字医疗健康(内窥镜,手术机器人)等领域,有着很大的想象力。
GMSL一直在不断地进化中完善,在迭代中成长,并通过领先的ASIL兼容解决方案,践行着“超越一切可能”的使命。
不是所有的SerDes都叫GMSL(硬件)
先看看,GMSL的几个大事记:
2004年,Pre-GMSL诞生,最高速率1Gbps,这算是现在GMSL的雏形;
2009年,GMSL 1代,初现江湖,理论最大速率3Gbps;
2011年,首次加入了HDCP功能,使高清音视频内容得到了进一步保护;
2014年,GMSL技术,在汽车环视摄像头应用中,开始崭露头角;
2017年,GMSL 2代,横空出世,最高速率达到了6Gbps,7年前的这个节点,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到目前为止,当下大多数车载应用,都能用GMSL 2代稳稳罩住,包括8M/30帧的摄像头,4K*1K的显示屏等等。
2020年,GMSL 3代,又带着12Gbps的最大带宽和菊花链,奔向战场。它正在逐渐普及,现在很多高带宽、高帧率的屏幕传输,以及多路高像素环视在SoC之间的传输,多亏了它,才得以落地。
202x年,GMSL 4代,正带着更大的带宽,和更丰富的功能,赶往沙场...
简言之,总结如下:
上述均为保守估计,具体还取决于各设备参数、数据格式等的具体配置。
Roy前面也提到过,GMSL面对的高速信号,在长距离下,会要考虑电路中的"量子效应",这该怎么理解呢?咱做几个类比先:
例子一、基带电路 VS 射频电路。咱之前学到的很多经典电路理论,都是基于很多基带信号假设的,而当信号频率高到一定程度时,这些假设就不成立了。比如,你知道吗,在PCB板上,当走线长度和信号波长在一个数量级时,这根走线就能变身成“天线”了,这种情况下,咱在《电路分析》中学到的经典基带电路模型,也就不完全适用了(其实数字领域,也有很多类似的情况,比如经典降噪算法的软肋,有机会细聊)。
例子二、被动元器件的值,真的可靠吗?以身边的R/L/C为例,它们的标称值,也是和频率相关的。比如,一颗电阻的组值(或电感的感值),只能在某个频段内生效,遇到了极高的频率,电容也能变身为电感,容值就更没法看了。下面以1K欧的电阻为例:
平时我们看到的是左边的模样,其实右边才是它的真实面目:
由于电阻自身的寄生L和C都很微弱,故频率不高时,它们都可忽略,经典电路为分析的方便,自然就近似左图去思考了。但当频率到了一定程度时,哪怕是个简单的1K电阻,都能产生感容效应,从下图中,咱就能看到,低频时电阻阻抗是稳定的1K欧,随着频率的增加,它先变身为了电容,后来又化身为了电感。
例子三、可穿戴中新兴应用。当前有不少穿戴设备大厂,在做生理阻抗的研究。不严谨地讲,就类似基于穿戴设备,做无害微型CT。比如,通过智能手表的电极,输出不同频率的电信号,以得到人体不同位置的阻抗/导纳值,从而解析出健康相关信息。很多研究人员会发现,当激励频率超过250KHz时,整个链路的寄生电容效应,会开始占主导,使得数据的可用性会大幅降低。
其实产生电路“量子效应”的因素,不只是频率,还有幅度、传输距离等因素,要不然,好好的220V市电,配电时为啥会通过高压线,多此一举呢?
通过上面的例子,咱不难看出,主打高速视频传输的GMSL技术,肯定也面临着“量子效应”的挑战。GMSL技术,在ADI/美信老法师这里,经过了20余年的打磨与实战,芯片内部,自然有所保证,但一旦用在系统应用端,方方面面,都得考虑。
篇幅有限,咱这里,也只能基于GMSL 2代,粗略聊聊(具体,建议参考ADI官网上的资料,比如↓)
一、原理图。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型号的GMSL器件,需按实际需求做原理图设计,咱在这不可能都遍历到,但好在它们在官网上都有对应的推荐电路,可以直接参考。下面是关于同轴和STP的建议处理方式:
由于同轴还可兼顾PoC(线缆供电),目前市面上大多数车载应用都是基于同轴的,当然,部分其他行业应用,也有基于STP的。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多端口GMSL器件,不用的端口可以悬空处理,但需在寄存器中提前配置(如CTRL0的LINK_CFG[1:0]),如果不想通过软件配置,也没问题,在SIO+、SIO-端接电容/电阻到GND即可。考虑到最精简BOM,建议还是通过寄存器配置为好。
下面,Roy再奉上,关于原理图的建议Checklist:
电源引脚的去耦电容,都在推荐的电压容差范围内。 时钟要连接正确。 单端链路的信号负端,有适当的终端匹配。 确认串联交流耦合电容,是否得当。 I2C/UART线上,记得用上拉电阻,且尺寸/值适当。 开漏驱动的通用输出(GPO)引脚,记得放上拉电阻。 XRES电阻为402Ω,公差为1%。 CFG引脚要配适当的电阻值,以实现所需的上电模式。 输入/输出视频接口连接正确,符合AEC-Q等级需求。 用官方推荐的PoC电路,如要用新的PoC电路,建议先严格验证之。 PoC最小和最大电压,应满足系统要求。
六、验证手段:链路裕量、眼图、FEC、TDR、串扰。
我要说每颗GMSL芯片里,都送了个眼图监视器(EOM: Eye-Opening Monitor),你信不?
不管你信不信,它确实可以有,GMSL芯片搭配GUI,就能呈现出电子眼图。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图并不代表原始信号,而是经过均衡处理后的信号,不仅如此,它还能展示此时正在用的均衡器系数。
说到这,再复习一下,GMSL的均衡器会自动进行调整,以补偿信道中的损耗,并确保尽可能低的误码率(BER)。
FEC:前向纠错矫正。
这一招,一般是给高阶应用使的(如GMSL 3代)。打开FEC后,数据传输误差可被检测和纠正,链路的鲁棒性,也会得到肉眼可见的加强。
进交流群
知识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