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小爱 | 来永庆坊“邂逅”詹天佑

图片

   詹天佑故居纪念馆  

詹天佑故居纪念馆坐落在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二巷42号,是一座原汁原味的西关大屋。在纪念馆的旁边,是一所以詹天佑名字命名的小学,一个绿色小花园将故居和学校连接在一起,花园内建有微型‘人字形’铁路和“八达岭长城”,这是对京张铁路的纪念。

在中国,詹天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大多数人上小学时都学过一篇名为《詹天佑》的课文,里面讲述了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故事。课本之外,他还有很多卓越的成绩:在我国首次使用气压沉箱法修筑桥墩,率先将珍氏自动挂钩引入中国、沿用至今,加入“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成为首个中国籍会员……詹天佑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是我国民族铁路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但不少人可能并不知道,詹天佑是广州西关人,更不知他的故居就藏身在人来人往的永庆坊之中。

图片

铁路先驱奠定中国铁路网基础

从荔湾区丛桂路拐进恩宁路,左手边第一条小巷便是“十二甫西街”,巷口的路牌指示“詹天佑故居”就在往里50米之处。詹天佑(1861年~1919年),号眷诚,字达朝,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饶市婺源县),生于广州府南海县西门外十二甫芽菜二巷。十二甫西街是一条典型的西关小巷,沿着窄窄的青石板路走一会儿,一栋挂着“詹天佑故居纪念馆”横匾的西关民居就出现在眼前,硬山顶、青砖墙、三开间、趟栊门、满洲窗……这里便是詹天佑出生、成长的地方。2004年,荔湾区在詹天佑故居原址建詹天佑故居纪念馆,并于2005年开放,纪念馆南侧是依历史照片旧貌恢复的詹天佑家居厅堂,北侧是100多平方米的展厅。纪念馆与广州市第一中学附属詹天佑小学相连的小花园落成著名雕塑家潘鹤所作雕塑《少年詹天佑》,并复刻京张铁路“人字形”微缩景观。

图片
广州市第一中学附属詹天佑小学内的火车头和铁轨模型。

詹天佑故居纪念馆讲解员黄飞浓在这里工作了10年,循着展陈的顺序,她介绍了詹天佑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一生。“詹天佑出身于婺源一个茶商世家,祖父詹世鸾为方便后代参加当地乡试,举家落户西关十二甫,詹天佑父亲詹兴洪分家后在芽菜二巷盖了民房,詹天佑便在这里出生。”黄飞浓说,1872年,年仅11岁的詹天佑成为近代中国首批官派赴美留学生之一,1878年詹天佑以优异成绩考入耶鲁大学,并于1881年6月从耶鲁大学谢菲尔德工学院土木工程系铁路工程专业毕业,同年受清政府临时召回、提前回国。“当时,铁路被视作异端,回国后的詹天佑没有用武之地,他在福州船政局学习了三年,考取了轮船‘驾照’并当上了学堂教习,1884年被张之洞调回广州,在黄埔长洲岛广东博学馆(后改为广东水陆师学堂)担任英文老师,直至1888年。其间,他先后住在老宅及附近的逢源南(今龙津西路),闲暇之余修了六代家谱,并从先祖的事迹中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忠诚国家、艰苦创业、乐于助人。”黄飞浓介绍。

图片
纪念馆内保留了存留至今、唯一一份的《京张铁路标准图》。

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20世纪初,帝国主义纷纷掠夺中国铁路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詹天佑克服困难,开拓创新,成为中国铁路自强的先驱。“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纪念馆内显眼处挂着詹天佑的这句格言。黄飞浓介绍:“1888年,詹天佑开始从事铁路工作,从此,他一天都没有停下脚步。他发挥所学,以强烈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竭力组织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关内外、津卢、萍醴、潮汕、沪嘉、沪宁、津浦、洛潼等铁路建设,主持修建新易、京张、张绥、商办川汉、商办粤汉铁路等,督办汉粤川铁路湘鄂段,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工程的基础,初拓了中国早期铁路网络,健全了全国铁路规章制度,尽最大能力在铁路事业方面维护了中国的主权,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铁路业界的敬重。”

图片
市民和游客前来纪念馆参观络绎不绝。

共用一墙的詹天佑小学:

火车头、铁轨元素润物无声

纪念馆内保留了存留至今、唯一一份的《京张铁路标准图》,由詹天佑留美同学、同事梁普照后人捐赠。众所周知,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铁路,是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时为解决开凿隧道施工难度大、耗费多、时间长等问题,创造性地给出的解决方案。詹天佑克服重重困难、钻研创新,只用了四年就完成了京张铁路的设计和施工,整个修筑过程只花费693万两白银,远少于最初预估的数额,这一成就震动中外,极大鼓舞了国人的信心。正如课文中所写,“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图片
纪念馆与广州市第一中学附属詹天佑小学相连的后花园落成著名雕塑家潘鹤所作雕塑《少年詹天佑》,并复刻京张铁路“人字形”微缩景观。

站在一张发黄的文件前,黄飞浓讲述,当年因修筑京张铁路有功,詹天佑获赏白银两千两,他没有收入囊中,而是命人将其打造为178面金银奖牌,颁给全部工程参与者作纪念,“当年,詹天佑的大儿子、二儿子一同获得公派留学机会,詹天佑主动将名额让给更有需要的人,自筹学费,因为人清廉、慷慨助人,詹家并不宽裕,筹集学费有困难,甚至还当掉了妻子的嫁妆。”

作为资深讲解员,黄飞浓对詹天佑的事迹非常熟悉,尽管如此,在与詹氏后人、前来参观的中外工程师等的交流中,她仍在不断刷新认知。“詹天佑是中国人的骄傲,也受到很多世界工程师膜拜。”她告诉记者,詹天佑故居纪念馆去年参观人数达12万人次,平均每天有一批次外国访客。黄飞浓记得,有一位研究全球铁路的英国专家来参观,跟她聊了一两个小时,说“崇拜詹天佑很多年,很遗憾一直没有来到他的故乡”,第二次他还带来一本英文专著捐赠给纪念馆;一名俄罗斯工程师告诉她,直至今天,气压沉箱法受地质条件制约,运用难度依然很大,而詹天佑当年就能掌握,非常了不起;一位长者是我国首批高铁工程师,每年都来,直到快退休才主动告诉她身份;还有一名广州仔,是西南交大的学生,也是每年都来参观,有一次跟她分享,自己毕业后参与了中车株机磁浮列车的研发。

图片
纪念馆与广州市第一中学附属詹天佑小学相连。该校从学生中培养詹天佑故居纪念馆志愿讲解员,不定期开展服务。

翻开访客的留言簿,“詹先生是我们铁路人学习的榜样”“交通救国,家国情深”“造福国人”“传承好家风,凝聚正能量”……一句句、一行行,发自肺腑。詹天佑的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严于律己、家国情怀等精神、品格,至今仍然深深感染、激励着后人。

与詹天佑故居纪念馆共用一墙的广州市第一中学附属詹天佑小学,以詹天佑为校名,将詹天佑“精心做事,诚心做人”的精神融入教书育人中。该校从学生中培养詹天佑故居纪念馆志愿讲解员,不定期开展服务。志愿者、六年级学生梁蕴瑶说:“詹天佑以国家为重,一直忙碌在铁路线上,让我很感动。他遇事一定要做好的工匠精神,也值得学习。”五年级学生陈诗梵表示:“詹天佑在求学生涯刻苦学习,以中学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又在外国人质疑中国人无法独立修筑一条铁路时敢于站出来,让我十分敬佩。”在该校校园里,詹天佑和铁路的元素无处不在。“校园操场一侧有一座少年詹天佑雕像、一处京张铁路小景,再现‘人字形’铁路的设计,孩子们随时可以前来瞻仰、学习;学校教学楼立面装饰是一辆高铁穿过的画面,我们的课铃也没有采用传统的‘铃铃铃’声,用的是火车鸣笛时的‘呜呜呜—哐当哐当’声;还有课本教材、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家校公约、校歌等,都将詹天佑的精神传递给孩子们,并传播到各个家庭之中……”该校党总支书记郭裕坚表示。

注:《从广州走出的詹天佑》作者胡文中对此文亦有贡献。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多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雪明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海报设计/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肖慧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