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月6日文章,原题:虚拟情绪消费兴起:年轻人为何愿为安慰倾诉付费? 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虚拟情绪消费在年轻人中迅速兴起。从线上陪聊到倾诉、安慰,服务形式多样,广受欢迎。然而,心理咨询师提醒,这种新兴消费模式背后隐藏着隐私泄露、情感依赖等潜在风险,需要关注和审视。
中国消费者协会在2024年5月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中提到,情绪消费已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决策的热点。在淘宝的一家店铺中,商家提供多种虚拟情绪服务,例如“连麦语音”“聊天唠嗑”“督促学习”“游戏陪玩”以及“倾诉安慰”等。截至目前,其中一项服务的累计销量已超过40万次,获得了超过3万条用户评价。下单前,顾客需先联系客服沟通,明确具体需求,包括选择文字、语音或连麦等沟通方式,以及确认服务的时长。
心理咨询师段锦矿说,虚拟情绪消费的兴起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一种困境:“世界愈繁华,人性愈贫乏”。友情和爱情作为人性的基本需求,正在被商品化。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无疑是这一现象的主要推手。
对于虚拟情绪消费,年轻人中存在不同的看法。支持者李女士认为,在当今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很难找到一个能为自己提供情绪价值的人。因此,她乐于为这种情绪价值付费。来自北京的周悦则表示,她不会选择情绪消费,因为她认为将个人隐私透露给他人,尤其是陌生人,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心理咨询师表示,虚拟情绪消费的确存在多方面风险,包括个人隐私泄露等显而易见的问题。但更值得警惕的是潜藏在心理层面的风险。如果过度沉迷于虚拟情绪消费,则会妨碍真实的、深入的友情和爱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