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黑神话:悟空》赋能中国数字文化出海的模式突围与效能突破


【摘要】作为植根中华文化的精品力作,《黑神话:悟空》是国产游戏海外传播的又一代表性作品,凸显了游戏出海是中国数字文化出海的有机构成部分,发挥着建构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作用。通过开辟动态交互场景、融通文化表达方式与激发玩家情感共鸣,《黑神话:悟空》实现了对当前中国数字文化出海的模式突围。同时,《黑神话:悟空》亦启发着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坚守文化自信立场、发扬文化自主性并注重文化价值的共创,从而为中华文化参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效能突破作出贡献。

【关键词】《黑神话:悟空》;数字文化;游戏出海;文明交流互鉴



《黑神话:悟空》作为游戏科学于2024年8月推出的游戏力作,凭借内容制作精湛、文化底蕴深厚与鲜明的中华特色,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引发热议,被誉为“中国首款3A单机游戏”。该游戏在上线首日即登顶Steam平台排行榜,取得了220万同时在线玩家数的突破,在该平台所有游戏在线人数历史峰值中排名第二。[1]截至目前,《黑神话:悟空》在Steam商店的评测数已超过70万,好评率高达96%,同时斩获了用户量与游戏口碑的优异表现。[2]依托于《黑神话:悟空》的出色销量表现,游戏科学的营收已跨过10亿美元大关,跻身全球顶尖游戏发行商排行榜第12名[3],彰显了我国游戏出海的巨大市场潜力与发展前景。
近年来,数字技术与中华文化的交织与融合促使网文、网剧与游戏渐趋成为我国数字文化出海的“新三样”,建立了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崭新渠道。其中,作为“第九艺术”的游戏所具有的交互功能与拟真体验,更使得游戏出海成为数字文化出海的有机构成,在数字场域中更为全面、立体地展现着中华文化的魅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明了“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战略部署,并具体强调了“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与“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的改革举措。[4]以《黑神话:悟空》为代表的中国出海游戏,为海外玩家提供了感悟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是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与叙事体系的组成部分,担负着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历史使命。因而,在文明交流互鉴的视域下厘清《黑神话:悟空》为中国游戏出海、数字文化出海创造的独特模式与路径,可以更好地回应在数字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一重要议程。
 

一、中国游戏产业参与数字文化出海:源流、现状与趋势 



数字文化产品天然具有适切数字场域的传播基因,而游戏作为数字文化产品中的一种动态性、交互性形式,具备凝聚全球玩家、传播特定文化的优势特征,围绕游戏所形成的产业链在全球市场的分工状况与分布格局,更是国家数字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形式。霍米·巴巴认为,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第三空间”,实现了介于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文化混合,而多元文化更形成了相互渗透的混杂性(hybridity)。[5]电子游戏的生产制作所依托的地方性文化背景,与全球性的发行、流通与消费,使得全球性与地方性在这一媒介中得以最大限度共存。因而,以电子游戏为载体的文化出海面临着文化碰撞、交流的混杂局面,如何在这种文化混杂中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筑与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彰显,是各国游戏产业参与全球数字文化市场需回应的时代之问。
近年来,在“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目标指引下,我国游戏产业作为数字文化出海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讲好中国故事与展现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付出了长久努力并已取得了显著成就。从整体上来看,近五年来,我国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海外市场的实际销售收入由2018年的95.9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163.66亿美元,市场份额总体增长态势迅猛。[6]在传播效果方面,近期一项对我国游戏海外传播效果的调查显示,在18款代表性手机游戏中均有超三分之二的海外玩家表示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特色[7],呈现出在市场份额的增长之外,成功出海的中国游戏亦成为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可靠载体。而就其中的突出个案而言,《原神》在推出四年后风头仍旧炽盛;X(原推特)推出的《2024年X游戏出海白皮书》显示,《原神》在“2024全球热议游戏”榜单中高居榜首,显现出《原神》在开放世界游戏架构中对中华文化的精妙结合持续吸引着全球玩家的注意力。[8]立足科幻背景的《崩坏:星穹铁道》同样实现了中华文化的有机融入,它描绘出充满东方韵味的未来世界,并于2023年一举斩获有“游戏界的奥斯卡”美誉的年度最佳移动游戏大奖(TGA)。《明日方舟》则另辟蹊径,在全球玩家社群中形成了独特的“考据”文化,激发了海外玩家认知、理解中华文化的极大热情,生动体现了中华文化正通过游戏出海走向世界,参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壮丽图景。
当前,中国游戏出海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一是由单平台走向多平台、跨平台。在中国游戏走向海外之初,技术成熟与制作成本低共同促成了面向桌面端的页游、端游成为游戏出海的首要窗口。移动化趋势的出现促使手机游戏转变为游戏出海的主赛道,桌面端、移动端的互通亦是这一趋势下中国游戏厂商的发力点。近年来,研发周期长、投入成本高的主机游戏逐渐演变为游戏海外传播的新“蓝海”。二是出海游戏的题材、类型渐趋多样化,从早先的历史、仙侠题材逐步扩展至神话、科幻等多样化题材,类型亦形成了策略类、角色扮演类、射击类、模拟经营类等多元布局,实现了市场细分并出现了主打某一文化市场的针对性产品。三是对中华文化的呈现由平面化走向立体化。早期中国出海游戏往往通过游戏中的部分人物、道具、场景等元素零散地传输中华文化符号,近年来,中华文化逐渐以游戏世界观、背景故事等整体架构出现在中国出海游戏之中,获得了传递中国声音、展现民族精神的突出潜能。正是在上述背景下,《黑神话:悟空》应运而生,锚定了海外3A单机游戏市场,以其塑造出的独特传播路径与模式实现了数字文化出海的模式突围,进而创设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效能突破。
 

二、模式突围:《黑神话:悟空》助力中国数字文化出海的路径塑造与实践策略



(一)活化文化资源开辟动态交互场景
《黑神话:悟空》之所以能够凭借电子游戏渠道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华文明的独有魅力与独特价值,其中的支撑因素在于中华文化所具有的与时代特征、现代文明相协调适应的潜能。而将这一潜能由应然图景转变为实然状况,则需要发挥文化主体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文化元素以可知、可感的交互面貌再现于当下日常生活中,实现中华文化的推陈出新。
文化主体性是自主性、自觉能动性与创造性的整合,坚持文化自主性是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使命的自觉回应[9],能够将文化的对外吸引力与对内凝聚力有机统一。在文化主体性的视野下,《黑神话:悟空》充分依托自主、独特的标识性文化符号并着重发掘其文化内涵,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说书继承人为游戏录制音频,在渲染氛围与推动剧情的同时,为游戏场景增添了浓郁的地方气息。此外,该游戏以能动创造的姿态积极推动文化资源由静态固化转变为动态活化,将媒介策展思维运用于游戏场景之中,为文化资源打造附加价值,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云冈石窟、大足石刻等数十处风景名胜并在数字空间对其实现了复制与再现,基于富有中华意蕴的地理生态与建筑艺术,精心构建出数张风格各异的游戏地图,推动虚拟空间场景与现实空间场景的交织与融合,并极大激发着全球游戏玩家开展“Chinatravel”的热情。不仅如此,《黑神话:悟空》将交互性视为数字场景构建的核心环节,有机融入神话故事、中医药、传统养生等文化资源至游戏剧情脉络、玩法机制之中,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具备与海外玩家展开交互潜能的文化界面(interface),使玩家不止作为游戏中海量中华文化资源的观看者,更成为中华文化的参与者、体验者,伴随游戏剧情的深入渐趋意识到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启发当代、沟通世界的深刻意蕴,不断品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深远意境。
(二)融通文化表达创造文明交往空间
不同文化间表达方式、观念体系的差异构成了区隔与互补并存的文明交往格局,这些差异化因素既创造了通过文化符号的特殊性、表达方式的独特性创造文化溢价的前景,又带来了文化产品在其他文化背景下不被认可,进而形成文化折扣的可能[10],使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面临着突出的机遇与挑战。减少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区隔及损耗,寻求共性表达方式呈现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是《黑神话:悟空》唤醒全球玩家想象、创造文明交往空间的关键路径。
英雄是中外文明在文学著作、影视作品与电子游戏中所具有的共同文化形象,反映出古往今来不同文明期盼通过惩恶扬善,建立良善、公平社会秩序的共同愿景,彰显出坚守正义、向往和平等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黑神话:悟空》通过重寻反抗压迫等《西游记》中所体现的核心价值,激活并延展了孙悟空这一英雄形象的数字生命,实现了东方主义在数字游戏场域的破解。更进一步而言,诸如孙悟空等东方文化中的人物角色不再任由全球游戏工业捏造乃至虚构,而是得以根植自身依存的文化土壤,成为能够与其他文化背景中的英雄形象平分秋色的主体,借助英雄符号在中外文明间的普遍性,传递英雄人物的个体品格及其内蕴的民族精神的特殊性。除了回归英雄这一共通性文化符号外,《黑神话:悟空》同样充分发掘了电子游戏这一渠道提供的化身(avatar)机制,以寻求通过表达方式的一致性削减文化折扣。化身是游戏玩家能够在虚拟空间中扮演、操纵的角色[11],《黑神话:悟空》借助在游戏全球流通过程中已被验证有效的角色扮演玩法,使海外玩家在对孙悟空这一经典英雄形象的化身扮演与能动塑造中踏上西游征途,从而感悟其所具备的乐观昂扬、勇于抗争的无畏品格。最终,《黑神话:悟空》得以建构出不同文明在数字场域中的文明交往空间,在全球文化的交融中重新定位与再次书写民族文化,实现全球性与地方性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平衡与贯通。
(三)弥合文化语境增进情感共同体验
弥合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语境差异是中国数字文化出海所需面对的重要议题。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黑神话:悟空》所依托的西游文化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融入了民间风俗、传统哲学、社会价值观等极为广泛的非言语因素,更是中华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高语境元素。而数字媒介所具有的情感性,为个体情感的生成、流通提供了富有情感能量的渠道,更为个体情感在公共空间的表达创设了平台。[12]在这一语境下,《黑神话:悟空》诉诸情感因素在现实与游戏中的共同存在及相互作用,建立了数字空间中的“感受的共同体”,营造了由感官愉悦到情感共鸣的情感交互脉络。
具体而言,《黑神话:悟空》作为一款以3A标准打造的游戏精品,凭借现实场景的准确还原与人物动作的精细刻画,并结合实时变化的光影效果与酣畅淋漓的游戏体验,在数字化技术的赋能下为全球玩家带来了丰富的视听体验,形成了极大的感官愉悦。此外,游戏将《西游记》的降妖除魔故事脉络与冒险动作游戏主题进行了适配与融合,长达一百回的章回体小说被凝练于“天命人”踏上西游之旅的剧情主线之中,同时将中华功夫元素融入游戏战斗过程之中,玩家得以使用极具中华特色的百般武艺与形态各异、风格多样的妖魔激烈对抗,在艰难取胜或遗憾落败之间,玩家心中朴素的正义感与信念感得以被唤醒。不止如此,《黑神话:悟空》亦通过扣人心弦的叙事策略与多样化的游戏结局,力求建立与玩家的情感共鸣。重戴紧箍与拒戴紧箍作为游戏已推出的两大结局,分别象征着重入轮回接受天命与不甘命运追寻自由,取得何种结局则与玩家在游戏中受到的历练与修行息息相关。在这一意义上,现实世界中的玩家对虚拟世界中的“天命人”共情得以成为可能,西游文化所强调的修行、历练亦能够在对游戏结局的探索中被玩家深刻感知。由此,《黑神话:悟空》以情感为媒超越了文化的语境差异,从而凭借虚拟场域中的情感体验实现了中华文明魅力的活态呈现,使得人文交流在体验式参与中得以生发,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注入了宝贵的情感动力。
 

三、效能突破:《黑神话:悟空》启发中国数字文化出海的现实价值与贡献展望 



游戏作为数字文化中最具逾越有形与无形边界潜能的一种媒介,为多元文化背景的数字行动者构建出共享的虚拟空间[13]。《黑神话:悟空》对中国数字文化出海的赋能作用,不仅在于该游戏作为一例突出个案,为中国数字文化产品特别是游戏产品的出海进程提供了一个可供分析与借鉴的传播模式,更在于对“后《黑神话:悟空》时代”中国数字文化参与全球市场所具有的启发价值。在这一视野下,中国数字文化产业不仅得以借助这一契机在国际传播场域完成自身的增效提质,亦能够以原创潜力的巨大释放重塑中国数字文化在全球数字创意产业中的地位,从而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扮演好增进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使者角色,在参与文明交流互鉴与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构建中发挥更大潜能。
(一)转量为质调适文化出海目标
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国家及民族所内蕴的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同与积极践行,是数字文化出海的根基与内在动力,亦是凝聚着中华文化内核的中国数字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中锚定自身文化归属、明确目标定位的坐标参照。唯有充分运用与彰显本民族文化元素,才能在数字空间的全球文化流动与交会中增强作品的文化识别度,进而以对文化自信的坚守为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及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贡献。
部分游戏厂商将“量”的牵引作用视为自身打开海外市场的重要秘诀,既有与下载量、点击量紧密关联的知名度考量,又有以收入流水为中心的盈利能力计算。在这一模式下,一些在国内市场表现出较强潜力的游戏产品向海外市场的“移植”即被提上日程,或将游戏内的中国文化背景整体切换为当地文化背景,或拼贴、接合加入目标受众喜爱的元素,不仅削足适履式地制约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效能提升,亦无法在国际话语权竞争的环境下体现好、彰显好文化自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黑神话:悟空》始终对中华文化内核怀有坚定自信,并将其视为自身的核心表达,在场景设计、人物刻画与剧情脉络等各方面将中国特色浓郁的东方审美融入其中。基于此,该游戏并未单纯停留在文化符号的表面再现与元素堆砌,而是通过数字游戏的动态叙事和化身演绎,将自我超越的修行、反抗压迫的斗争等深层文化内涵向全球玩家进行了呈现与转译。这必将启发中国本土游戏在“走出去”的进程中,不再将文化属性视为游戏取得市场成功的辅助条件,而是渐趋意识到中华文化本身所具备的吸引力与独特性亦是游戏的意义所在,从而推动中华文化以“各美其美”的姿态进入全球数字文化消费,进而将数字文化出海的动力来源由流量驱动逐渐转向以内容质量驱动,最终实现数字文化出海由单一注重传播力到综合注重知名度、美誉度与影响力的转变,实现数字文化出海的目标调适。
(二)对话逻辑扩展文化出海意义
在跨文化传播的场域中,逻辑指向文化相对性下的说理规则,而建设性的传播效果需要借助平等对话及说理方式以达成[14]。而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增进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实现,亦需要在数字文化出海的过程中体现对话逻辑,从而增进不同文化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间的理解与合作,站在主体间性的立场上消解潜在的误读、争议与对抗,以文化之间的互惠和互补化解文明之间的隔阂与矛盾,促进各文明以相容、共生的面貌共同存在于世界民族之林。
《黑神话:悟空》作为一款在国际传播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数字游戏,对于对话逻辑的纳入首先在于其对于海外玩家的身份定位转变,以用户思维贯穿游戏制作、发行及其与玩家展开交互的始终,克服了“他者化”的受众思维局限。在这一意义上,《黑神话:悟空》既充分把握了《西游记》在海外市场面临着与中华文化不同的接受环境,又跳脱了游戏所植根的西游文化应当被玩家全盘吸纳的说教思维,从而转向在全球游戏工业寻求有益借鉴,开辟能够促进文明对话的虚拟游戏场景,建立与玩家之间的中介渠道,使全球游戏玩家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能动参与者,以更具有开放性的意义符码与叙事空间表达中华文化的风格与特质。此外,在古今对话、中外对话的维度上,《黑神话:悟空》将西游文化所包含的人物故事、民俗活动、神话传说作为创意资源加以运用,将其充分活化为游戏中的剧情素材与线索元素,广泛借鉴中外先进游戏设计理念与技术,实现其在数字空间的动态再现与能动表达,真正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在中国数字文化出海浪潮勃兴、全球游戏产业势头正盛的双重驱动下走向世界,扩容了世界对中华文明的意义感知与情感认知,深化着人类对文明交流互鉴进程中“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一真谛的理解与认识。
(三)整合营销共创文化出海价值
《黑神话:悟空》成功闯入全球主流游戏市场,取得“叫好又叫座”的傲人成绩,不仅是游戏主创团队对游戏本体进行高标准塑造与高品质呈现的结果,其口碑的裂变式传播亦需归功于游戏宣发环节采用了适应海外玩家社群的游戏营销模式,以整合营销(integrated marketing)实时捕捉社群反馈意见,构建传播声量矩阵,开启了以整合营销激活文化出海传播效果提升的崭新尝试。
此外,针对当前泛娱乐化内容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游戏科学与海外媒体合作在TikTok呈现了人类主播与猴子同框游玩《黑神话:悟空》的短视频内容,并与顶尖2D动画团队合作制作了各章节的动画短片,已在YouTube平台累计取得了近60万观看量,并鼓励围绕《黑神话:悟空》游戏及其生态的用户内容生产,从而实现了游戏营销的价值共创(valueco-creation)。基于此,身处平台化趋势中的中国数字文化出海由依赖广告投放的单向营销样态,成功切换至适切平台媒体环境的整合营销阶段,数字文化的多元参与者得以聚焦共同享有、共同参与的数字内容生态进行意义协商,从而对数字文化产品的改进提升形成正反馈。而这一过程亦将增强国内数字文化内容生产者对产品定位的把控能力以及对海外市场的适配能力,并激励其不断探索以数字文化出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参与文明交流互鉴的更具效能的实践体系。
 

四、结语 



“指尖上的文明交流”是当前这一数字时代不同文明协商对话、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最具便利性的渠道与机制[15]。《黑神话:悟空》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创设了动态交互、表达共融与情感共鸣的数字文化出海路径,进而启发了中国数字文化产品应在内容生产实践中坚守文化自信立场、发扬文化自主性并注重文化价值的共创。由此,在数字技术的广泛连接性与中华文化的鲜明感召力的共同驱动下,未来的中国数字文化出海将获得更大的行动力与想象力,成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一种更具可见性与包容性的表现形式。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数字新闻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20&ZD317);天津市202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委托项目“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国际传播的理念创新、范式重构与实现路径研究”(TJWHSX2302-01);天津大学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项项目“数智技术赋能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现实意蕴、要素耦合与建构路径”(024YJ00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黑神话:悟空》Steam同时在线玩家数破220万历史峰值排名第二[EB/OL].https://www.cls.cn/detail/1770359.
[2]每日经济新闻.游戏早参|《黑神话:悟空》Steam评测数量超70万;《无尽冬日》蝉联9月出海收入榜首[EB/OL].(2024-10-15)[2024-10-16].https://www.nbd.com.cn/articles/2024-10-14/3589743.html.
[3]财联社.《黑神话:悟空》助力游戏科学跻身Steam发行商收入榜前列 总收入超10亿美元[EB/OL].https://www.cls.cn/detail/1823620.
[4]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
[5]杨嘉博,田浩,常江.华人形象与华人文化的媒介镜像:基于美国电视剧《初来乍到》的接受话语考察[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1,74(01):118-128.
[6]中国网科技.2023年中国游戏出海研究报告:自研游戏海外收入163.66亿美元美德英日韩等成熟市场仍是主要方向[EB/OL].http://tech.china.com.cn/game/20231215/400828.shtml.
[7]海外年轻人游戏需求调研课题组.中国网络游戏海外传播效果研究[J].中国数字出版,2024,2(5):9-16.
[8]游戏日报.四年之后仍是第一,推特发布中国游戏出海白皮书,原神传奇仍在继续[EB/OL].https://news.yxrb.net/2024/0730/4481.html.
[9]顾亚奇.重大主题影视创作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逻辑与路径[J].当代电视,2024(3):4-9.
[10]张伦,刘金卓,魏庆洋,等.中国网络文学跨文化传播效果研究[J].新闻大学,2024(4):15-29+116-117.
[11]韩天棋,谢新洲,张潇鹤.网络游戏的积极效应:叙事传输、化身认同对网游享受的影响[J].新闻爱好者,2024(1):31-35.
[12]袁光锋.“感受的共同体”:数字媒介中的情感流通与认同建构[J].新闻与写作,2024(1):5-13.
[13]ZhaoM,FangK.ExtendingtheresearchondigitalChina:thetransnationallens[J].Information,Communication&Society,2023,26(2):270-285.
[14]肖珺.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国际传播的逻辑要点[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0(4):158-160+177.
[15]胡正荣.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文明交流互鉴:基于数字时代传播体系建设的思考[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9):68-74.

作者简介:庞华,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 300072);张凯歌,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天津 300072)。
 

图片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庞华,张凯歌.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黑神话:悟空》赋能中国数字文化出海的模式突围与效能突破[J].新闻爱好者,2024(12):19-23.

原文刊登于《新闻爱好者》2024年12期(总第564期)
详见《新闻爱好者》2024年第12期杂志、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重庆维普等
转载、引用请注明来源于《新闻爱好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