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国超越德国,成为2024年欧洲最大电动汽车市场,电动汽车注册量激增21%,达到38.2万辆。
2.德国电动汽车销量大幅下降27.4%,至38.06万辆,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取消购买激励措施。
3.英国电动汽车市场领导地位得益于零排放汽车(ZEV)授权的引入,2024年目标为22%,2025年提高至28%。
4.然而,德国电动汽车市场面临挑战,如高昂的价格、有限的续航里程和完善的充电网络。
5.专家预测,德国汽车工业将在2025年面临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需要制定新的支持计划以提振电动汽车销售。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编译 | 杨玉科
编辑 | 李国政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英国领跑
SMMT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英国电动汽车注册量连续第5个月增长,全年注册汽车中,近五分之一是电动汽车,这是一个创纪录的比例。
在英国,由于越来越多买家选择纯电动或混合动力车型,纯汽油和柴油车的注册量同比分别下降4.4%和13.6%。因此,新车平均排放量同比下降6.2%,降至每公里102.1克二氧化碳当量。
正如预期,对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的需求一直由车队主导。企业和车队购买的汽车中,有四分之一是纯电动汽车。SMMT将此归因于“向非私人买家提供的更具吸引力的税收优惠”。
EVUK首席执行官丹·凯撒(Dan Ceasar)说:“我们被告知消费者不想要电动汽车,但这些常规记录数据告诉了我们一个不同的故事。”
“我们预计这些创纪录的数字将持续到2025年。”ChargeUK首席执行官维奇·瑞德(Vicky Read补)充道:“电动汽车连续第5个月和又一年增长再次表明,需求强劲且不断增长,未来属于电动汽车。”
“今年也是电动汽车充电行业增长的一年,目前有超过7.3万个公共充电器到位,每月都有数千个充电器安装,准备为这些车辆提供支持。”瑞德补充道。
2024年1月,英国政府公布了到2035年实现零排放汽车转型的路径——要求汽车制造商必须确保零排放汽车,在其年总销量中的份额逐年增加。到2024年,零排放车型占总销量的22%,从2025年到2030年,这个数字分别提升至28%、33%、38%、52%、66%和80%。
英国汽车制造商已经要求政府重新考虑到2035年,实现100%零排放汽车销售的目标,他们认为这类汽车的需求与预期不符。上月底,英国政府表示将对ZEV规定进行磋商。
最近几周,这项规定一直是媒体关注的话题,包括日产汽车在内的汽车制造商认为,他们不可能实现2025年目标。无法达到目标的制造商,被允许从超额完成目标的竞争对手那里购买积分。
针对SMMT数据,英国交通部一位发言人表示:“因ZEV指令具有灵活性,我们有信心达到22%的目标,没有汽车制造商需要支付罚款。”
深入研究英国最畅销的电动汽车名单,就能很好地了解谁在引领这个市场,谁又在苦苦挣扎——特斯拉Model Y位居榜首,这并不令人感到太意外,它在一年中售出了32862辆。
就增幅而言,比亚迪位居榜首,销量为8788辆,比2023年暴增659%。奇瑞Omoda也有一个强劲的开端,其政策是尽可能多地推出汽车。它拥有广泛的经销商网络,第一年就注册了3629辆汽车。
New AutoMotive首席执行官本·内尔梅斯(Ben Nelmes)认为,“英国的电动汽车转型正驶入快车道”,去年12月售出的汽车中,有近三分之一是电动汽车。
他说:“2024年,电动汽车销量像火箭一样飙升,12月数据远高于2024年和2025年的目标。随着更多更便宜的电动车进入市场,这一趋势只会继续发展,降低驾驶者成本,同时帮助实现净零排放。”
但SMMT没有那么乐观。据其计算,过去一年,汽车制造商需要花费18亿英镑购买积分以避免罚款。为达到目标,各企业在降价上花费了45亿英镑,相当于每辆电动汽车降价近1.2万英镑。
整理上述数据的汽车业分析师马蒂亚斯·施密特(Matthias Schmidt)表示,ZEV规定迫使汽车制造商直接向英国供货。
他说:“(这)与欧盟市场2024年对纯电动汽车踩刹车有关,而英国其实是提前一年采取行动,且在2024年实施比欧盟更严格的立法,迫使汽车制造商增加在英国交付的电动汽车数量。”
SMMT警告道,整个行业的折扣水平“不可持续”,司机对电动汽车的真实需求水平低于政府的目标。
汽车制造商表示,这一目标将使就业和投资面临风险,Stellantis集团明确指责电动汽车配额是决定关闭卢顿工厂的根本原因。
SMMT首席执行官迈克·霍伊斯(Mike Hawes)透露,有几家汽车制造商私下告诉他,他们可能不得不从竞争对手那里购买积分——这是避免罚款的另一种方式。他说,制造商正被迫大幅降价,以增加电动汽车销量,这种情况“不可持续”。
霍伊斯说:“ZEV授权不会直接影响市场,不会强迫需求,更不会自己创造市场,但它影响了供应端。”
德国一度火爆的电动汽车市场遭遇了惊人的滑铁卢。
去年(2024年)的销量暴跌了惊人的27.4%。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在欧洲最大的汽车市场,只有380609辆电动汽车注册,这是德国“电动汽车失去的一年”。
经历多年稳步增长之后,德国电动汽车的繁荣在2023年戛然而止——政府的补贴消失,潜在的买家陷入困境。分析人士表示,补贴的突然终止造成了巨大的不确定性。高昂的价格、有限的续航里程,以及德国不完善的充电网络,让许多买家在起跑线上停滞不前。
安永(EY)分析师康斯坦丁·加尔(Constantin Gall)分析道,由于政府预算危机,支持计划于2023年突然终止,导致“潜在买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电动汽车销量下降导致德国汽车市场整体下滑。自疫情以来,德国汽车市场一直在努力复苏。2024年售出约280万辆新车,比前一年减少1%。
德国对新车需求疲软,加上生产成本高企和来自中国的竞争日益激烈,加剧了德国汽车业面临的挑战。
欧洲最大汽车制造商——大众汽车集团宣布,于2024年底与工会达成协议,拟在德国削减约73万辆汽车产能,同时削减3.5万个工作岗位。大众汽车集团表示,为让大众的核心品牌立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为公司陷入困境的电动化战略提供投资资金,需要大幅裁员。
整个德国经济似乎陷入了停滞。
加尔说:“2024年,对汽车行业来说是糟糕的一年,人们担心2025年不会好转。”
在德国,电动汽车销量下滑导致电池驱动汽车,相对传统内燃机和混合动力汽车失去了市场份额。2024年,电动汽车占总销量的13.5%,低于前一年的18.4%。
加尔称,启动电动汽车市场需要“强有力的推动力”。一项新的支持计划可能“显著提振”电动汽车销售,但由于德国将在今年2月23日举行选举,前景尚不确定。
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Olaf Scholz)领导的政府取消了之前的补贴计划。他呼吁,在竞选活动中制定一项欧洲层面的新补贴计划。
反对派政界人士也呼吁,为境况不佳的汽车行业提供更多援助,同时批评欧洲逐步淘汰内燃机的计划。
2025年,德国汽车工业面临生死攸关。来自汽车管理中心的行业专家斯蒂芬·布拉佐(Stefan Bratzel)称,这些问题是“德国的多重危机”。
布拉佐告诉德国之声,德国汽车行业“仍在学习向电动汽车、基于软件的汽车和自动驾驶转型的新技能”。汽车行业已经出现一个“新的竞争环境”,挑战“不仅限于特斯拉和新的中国制造商”。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一位发言人将部分责任归咎于政策制定者。他认为,朔尔茨领导的政府于2023年12月,突然终止电动汽车(EV)补贴,加上德国充电基础设施不足,“抑制了销售数据,导致了整体形势的恶化。”
智库汽车研究中心的费迪南德·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höffer)持同样观点。他批评政界人士发出自相矛盾的信号:“前一刻,他们想要电动汽车,下一刻,他们又在推广内燃机,这让人们感到困惑。”
截至2021年,德国从电动汽车转向汽油和柴油汽车的司机人数占14%,电动汽车新买家数量有所减少。2024年第三季度,只有3.9%的私家车主选择电动汽车。
此前,在2022年第四季度和2023年第四季度,从内燃机转向电动汽车的比重分别为6.9%和6.6%。亦因此,电动汽车下滑原因或许不仅仅是取消补贴。充电基础设施发展速度也不够快。
近几年来,人们已经很清楚,汽车的未来在于传统的内燃机之外,无论是化石燃料还是合成燃料。汽车行业趋势正朝着电动汽车方向发展。
在德国中小企业应用科学大学教授汽车经济学的弗兰克·施霍普(Frank Schwope)看来,“一些制造商存在严重的管理错误”。他说,高管们把头埋在沙子里,希望“一切都会好起来”。
布拉佐发现了一个严重的不足——尽管德国汽车制造商在制造传统汽车方面表现出色,但在制造电动汽车方面却落后了,因为电动汽车需要的是汽车软件和电子元件,而不是机械部件。
他说:“旧模式和知识的侵蚀确实是悲剧性的。”
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IfW)的德克·多斯(Dirk Dohse)认为,德国开发人员和工程师“仍处于全球精英行列”,但“缺乏灵活性,尤其是在管理方面,无法吸引新的客户群体,比如亚洲精通科技的年轻人”。
在多斯看来,中国不仅在电动汽车技术方面,而且在市场力量方面都明显领先于德国。“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是全球最大、最具活力的市场,这表明中国将继续领先。”他说。
弗兰克·施沃普(Frank Schwope)认为,德国汽车制造商仍能在开发最先进的电池方面看到一些希望,电池是目前和未来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
“电动汽车的电池还远未成熟,重大的进步是可能的。到2030年,我们可以看到向固态电池的转变,这可能会改变游戏规则。”他说。
布拉佐认为,对德国汽车工业而言,2025年将是决定性的一年——不仅在监管改进方面,而且在管理层采取创造性和勇敢行动方面。
但多斯认为,情况可能会在改善之前恶化。他认为,对德国汽车工业来说,2025年将是非常艰难的一年。这一年里,为未来制定正确的路线至关重要。
(本文部分内容综合Automotive News、EV Booster、The Telegraph、Euro Weekly、The Street Times、FT、Edie、CAR Magzine、The Guardian、DW报道,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