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回顾——
常设艺术展
山东省博的常设展大体可分为艺术与自然两大类,其中艺术类常设展大多在1楼和2楼。
汉画 汉风 汉魂——山东汉画像石艺术展
画像石是汉代(主要是东汉)独特的墓葬艺术。山东是我国汉画像石数量和种类最丰富、起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地区。画像石展厅在1楼,是唯二和19年布局基本一致的展厅。不过24年10月,省博推出了新的画像石展,加入更多数字沉浸式内容,打光也变得比较明亮,我的体验就有些过时了。
展厅入口是东汉捧盾石人,多为站姿,成对出现,分布广泛,应该是墓门前的门吏、亭长。
楼阁双阙画像石,出土于历城全福庄。
西王母、伏羲女娲画像石,出土于滕州西户口。画面中伏羲女娲交尾的形象,已经和后世无异。东王公和西王母是汉画像石的常见题材,体现了汉代追求长生的神仙信仰。在各地的画像石中,经常能见到主题、构图相似的画面。
百兽率舞画像石,出土于滕州龙阳店,上层为百兽率舞,下层为车马出行图案。
三羊开泰画像石,出土于潍坊。羊和阳同音,和祥读音相近,意指冬去春来,阳长阴消,是吉利的象征。
九头人面兽画像石,出土于滕州黄安岭。九头人面兽是山海经中的怪物,神话中的司水神兽,也被称为开明兽。
纺织画像石,出土于滕州西户口,展现了汉代人纺织的生活场景。汉画像石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出行、生产、升仙、战争到历史故事,无所不包。
胡汉交战画像石,出土于嘉祥五老洼。胡汉交战也是汉画像石的常见主题。
庖厨画像石,出土于嘉祥宋山。
泗水捞鼎、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出土于嘉祥五老洼。 这几个历史故事在画像石里也很常见。
朱鲔石室画像石,祠堂山墙部分。朱鲔祠堂原本在山东金乡县城郊,全部为青石砌筑,石壁及石梁上均雕刻有精美的画像。仔细观察画像石上的图案及其临摹版本,可以发现当时的人们已经通过在画面中描绘近大远小,尝试再现空间感。
另外画像石展厅里也有部分东平汉墓壁画,不重复介绍。
佛教造像艺术展
山东地区佛教文化艺术兴盛,独具本土特色,尤以青州龙兴寺造像闻名。佛教造像展厅在1楼,是另一个和19年布局基本一致的展厅,其中陈列了一些青州佛教造像,和之前在山西、河北见到的北朝造像相比,风格更显精致,被誉为“青州风格”。
北魏贾志渊造背屏三尊像,出土于青州西王孔庄。贾志渊来自大族贾氏,捐造了不少佛像。这尊造像融合南朝和青州本地风格,带有褒衣博带(穿宽袍,系阔带)和秀骨清像(人物面目清秀,棱角分明)风格,是北魏佛教造像的代表作之一。
北齐贴金彩绘菩萨像,出土于济南。
北齐贴金彩绘佛头像。
北齐贴金彩绘菩萨头像。
北朝浮雕塔纹背屏造像残件,连同上面两尊头像,都出土于青州龙兴寺,藏于青州市博物馆。
唐代龙兴寺铜钟,高1.3米,外壁原有唐代铭文,但被后人凿去。
一些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佛寺石碑、经幢、建筑残件等。
各种佛手印。
明代铜菩萨像。
明代十一面千手观音铜像。高2.12米,通体鎏金,是金铜造像中难得的精品。
瓷·韵——山东博物馆藏明清官窑瓷器展
在2楼,展出省博馆藏的160件明清官窑瓷器,都是精品。不过明清瓷器在各地博物馆中较常见,地域特色不怎么浓厚。
明万历青花缠枝莲纹缸,体型硕大,体现了万历青花大器的制作水平。
清康熙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杯,一套十二件,代表十二位花神。
清乾隆窑变釉石榴尊。
清乾隆青花釉里红云龙大瓶。
清道光青釉暗缠枝莲纹戟耳瓶。
清同治青花松竹梅纹大罐。树枝弯得像阿拉伯字母。
常设自然展
自然类常设展都在3楼,其中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和山东龙两个展厅均为小3层结构,上层相互连通,中间设有文创商店。
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
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以2个展厅的大型实景再现了非洲广阔的自然环境和多样的动物世界,场景逼真,细节丰富。展厅中的300件标本由已故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主席肯尼斯·贝林捐赠,他也向国内多家博物馆捐赠了动物标本。
拼一个非洲稀树草原全景。
鬣狗、羚羊和狮子。
爬到楼上,视野更开阔。树枝和屋顶上也栖息着鸟类和狒狒的标本。
某种羊的标本,P一下可以乱真。
穿过空中走廊来到另一个展厅,眼前是一大群大型非洲食草动物。
走廊中对种子的科普。
另一展厅设置了一些展柜,分门别类展示各种动物标本。
狮子一家。
山东龙——穿越白垩纪
山东是我国最早进行恐龙化石挖掘和研究的地区,尤以白垩纪恐龙化石最为丰富。2022年,省博推出了全新的山东龙主题展,带大家穿越到白垩纪,感受恐龙时代最后的辉煌。
从野生动物大迁徙的顶楼走廊进入山东龙展厅,从高处可以看到巨型山东龙的完整骨架。这是已知最大的鸭嘴龙类恐龙,体长15米,高8米,生活在白垩纪晚期。
原先在走廊边的巨型诸城暴龙,这是目前已知亚洲最大的肉食类恐龙,长约11米,重约6吨。
展厅上层展出了一些非恐龙的古生物化石,图为美国德克萨斯出土的无齿翼龙前肢(翼龙、鱼龙等都不是恐龙)。
晚三叠世许氏创口海百合,一些化石并没有放入玻璃罩。总有管不住手的游客想摸一下,这时警报声就会响起。
晚三叠世黄果树安顺龙,顾名思义来自贵州,是一种体型较大的海龙类。
来自英国的侏罗纪黄铁矿斑彩菊石板,菊石是中生代常见的一种贝类,但这么色彩斑斓的就不多见了。
白垩纪棘龙的爪子,来自摩洛哥。
之后来到楼下,靠近展厅入口处是晚侏罗世早期的多棘沱江龙,产自四川,是一种大型剑龙,头颅较小。
早白垩世的师氏盘足龙,发现于山东新泰,是中国命名的第一种蜥脚类恐龙,在蜥脚类中属于比较小的,也有可能是因为还没成年。
中国鹦鹉嘴龙,最早发现于山东莱阳,是跟狗差不多大的小型恐龙,也是角龙类的祖先。
角龙类在白垩纪迅速演化,出现了大型的诸城中国角龙,有用来攻击的鼻角以及带有防御作用的颈盾。
棘鼻青岛龙,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第一种恐龙。
侏罗纪时期,小型肉食类恐龙逐渐向鸟类演化,图为晚侏罗世早期的赫氏近鸟龙,出土于辽宁建昌。
三千玲珑——中国海洋贝类展
山东靠海,贝类资源丰富。2020年,省博推出了海洋贝类展,集中展示了3000多件贝类标本及相关文物(不少来自青岛贝壳博物馆),是省博史上展出自然标本数量最多的展览。
展厅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简单介绍软体动物的分类,图为帝王海菊蛤。
第二、三单元分别介绍贝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这是个切开的鹦鹉螺,属于头足类的一员。
第四单元介绍贝类的生活方式和栖息环境,以场景式展示为主。
中间的贝类花纹有点像文字呢
第五单元介绍贝类的分布,这是内容最丰富的部分,包括大量贝类标本。
中间穿插了一些大型砗磲贝雕。
这一单元标本繁多,足有数千种贝类,一些小型贝类就被排成各种造型。
第六部分介绍中国古人对贝类的应用。贝类既可以用来作为工具、装饰品,也可以作为以物易物的媒介。图为砗磲化石透雕。
晶•彩——探寻神奇的矿物世界
这个展厅主要展示各种矿物,序厅模仿矿物结晶设计,展厅内也有不少精美的矿物标本。因为上海有地质博物馆,时间有限,只是走马观花看了下。
产自内蒙古赤峰的水晶。
产自云南文山的文石晶洞。
临时展
这次恰逢山东省博举办多个特展,拿破仑特展因为之前看过类似的,时间有限就没去。
礼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
在1楼,已经结束。礼运东方是山东省博今年的大展,汇集山东各地50多家文博单位的396件文物,其中一级文物多达202件,不乏镇馆之宝级藏品,可谓山东精品文物的大集结(以下没有标注的均为省博藏品)。展览整体有点像精简版的海岱日新,但精品文物比例高得多。
礼运东方特展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日出初光,饰节以礼,聚焦上古山东文明。图为大汶口文化彩绘陶龟甲形器,可能是乐器,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大汶口文化刻符灰陶尊,藏于莒州博物馆。陶尊上刻有特殊符号,在多个大汶口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可能是大汶口文化的独特标志,带有象征或者宗教意义。
龙山文化标志性的黑陶杯,造型还挺现代。
第二部分海岱惟青,玉礼四方,聚焦先秦玉器文明,也包括骨、牙、水晶、玻璃等材质文物。图为龙山文化牙璋,牙璋是祭祀用器,最早出现于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后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越南北部。
商代黄玉牙壁,藏于青岛市博物馆。玉璧带有四个牙,中心镂雕展翅神鸟,比较罕见。
春秋玉牌串饰,出土于临沂刘家店子遗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收藏。一共35件,此为复原排列。
商代白玉鹦鹉,出土于济南刘台子遗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收藏。鹦鹉造型流畅,做工精美,憨态可掬。
战国玉剑珌和玉人,分别藏于青州市博物馆和淄博齐文化博物馆,玉人据推测可能为祭祀用具。
战国玻璃磬,藏于青岛市博物馆。虽然看起来平平无奇,但是在战国时期的中国,这么大件的玻璃比玉器还罕见。
第三部分王礼在鲁,天下久传,以商周青铜礼器为主。独立展柜里平放了巨大的矩形五钮龙纹铜镜,出土于西汉齐王墓,是淄博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山东省的另一件禁止出国文物。这是我国出土最大的一面铜镜,长1.15米,重56.5千克,使用时要用镜框、柱子等加以固定。楼上通史展有复制件,竖放展示,视角更好。
西周作宝铜鼎,器型和上博的大克鼎类似,但纹饰完全不同,高83厘米,比大克鼎矮了大约10厘米,推测为宗庙所用。
西周青铜人面,藏于滕州市博物馆,画风比较写实。
春秋时期书刻工具,出土于滕州薛国故城,藏于济宁市博物馆。这是全国唯一一套保存完整的简牍书刻工具,共27件,涵盖竹简的裁切、打磨、刻字、磨砺等过程。
春秋铜盂,藏于海阳市博物馆,体积非常大。四个把手均为龇牙咧嘴的兽头造型,丑萌丑萌的。
春秋铜锁,藏于枣庄市博物馆。铜锁不少见,春秋时期的铜锁就很罕见了。
春秋铜铺,藏于沂水县博物馆。铺是盛食器,这件铜铺属于春秋时期的纪国,周身装饰蟠虺纹。
战国竹节柄铜汲酒器,藏于淄博市博物馆。汲酒器原理类似化学实验用的移液器,竹节造型则体现了当时流行的竹龙互化观念。
战国铜方豆,藏于淄博齐文化博物馆。
战国镶嵌绿松石铜卧牛,藏于平阴县博物馆。
第四部分俾侯于鲁,炜炜煌煌,主要是汉代以来山东的精品文物。最吸引我的是几尊北齐贴金彩绘佛像,藏于青州市博物馆,均出土于青州龙兴寺。
新莽铜诏版,藏于邹城市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刻有王莽改制相关的诏书。
东汉武梁祠复原模型。武梁祠位于嘉祥县城南,以画像石闻名,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汉三足支架,藏于沂南县博物馆。支架脚为竹节造型,推测可能是熏炉的支架。
唐代花形玛瑙杯,藏于莒州博物馆。杯子为喇叭形,口沿雕有鸟和松鼠,周围镂刻枝叶,为唐代玛瑙雕刻精品。
唐三彩水盂,藏于德州市博物馆。介绍中说它边缘形似浪花翻卷,不过在我看来更像是核桃或者脑花。
明鲁王朱檀墓出土九旒冕,这是存世的唯一一件古代冕服实物,也是唯一的明初亲王冕冠,是省博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平时应该在通史展展出。冕的顶部有“綖板”,前后各垂9道旒。每道旒上计有9颗五色玉珠,共用珠162颗。
鲁王墓出土戗金云龙纹漆匣,戗金是种漆器工艺,鲁王墓里出土了两件戗金漆匣,分别放有白玉圭、墨玉圭。
第五部分高山仰止,登泰观海,主要展示祭孔以及祭祀泰山,寻访蓬莱相关的文物。从这些活动的角度,确实可以把山东看做中国的耶路撒冷。图中的商周十供,藏于孔子博物馆。是乾隆到曲阜祭孔时,从内府所藏的10件商周青铜器中挑选送给孔府的。
清代奉天诰命盒,藏于孔子博物馆,为孔府旧藏。奉天诰命盒木雕鎏金,装饰富丽堂皇,专用于保存皇帝圣旨,体现了孔府和朝廷的密切联系。
清乾隆珐琅釉錾胎银五供,藏于泰安市博物馆,是祭祀泰山的供器,旧藏于泰山岱庙,包括一件香炉,两件觚,两件烛台(图中少拍了个觚)。
沉香狮子,藏于泰安市博物馆,以名贵的沉香树根制作,是乾隆年间御赐给岱庙的泰山镇山三宝之一。
清代寿山石八仙 ,八仙姿态各异,各执法器,造型生动,透露出闲适、不卷的气息。
走近考古
在3楼,内容是考古学的科普,灯光明亮,氛围明快有趣,个人比较喜欢这个展览。官网没有说明结束时间,也许以后会变成常设展。
第一部分考古是什么,通过展板文字和实物,概括介绍考古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可以触摸的陶片,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器物,光靠看是不行的
第二部分考古怎么做,通过实物和可以互动触摸的展品,介绍考古学到底做什么,到底如何进行考古发掘。
第三部分考古做什么,介绍考古发掘之后的研究,以及考古对研究历史,人类起源等问题的作用。
此刻华夏——殷商甲骨文展
在3楼。甲骨文是山东省博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全世界收藏的甲骨大约13-16万件,其中山东省博就有10588件,数量仅次于国家图书馆和故宫博物院,不乏罗振玉、明义士等名家旧藏。之前逛展只零星见过几枚甲骨文,这是第一次见到满满一展厅甲骨文。官网没有说明结束时间,目前在展。
“立中亡风”和“骤风”卜骨。
“祷禾”卜骨。
“月一正曰食麦”干支表刻辞骨。
甲骨文四堂之一的罗振玉收藏的部分甲骨。
与时偕行——山东博物馆建馆七十周年展
和甲骨文展厅相连,顾名思义是介绍山东省博历史的特展,已经结束。
20世纪初的鸭嘴兽标本,当年由传教士带入广智院。
建国初期博物馆的展览图示。
当年的展柜。
明代鲁王墓出土的九缝皮弁,这是现存唯一的一件明初亲王皮弁实物。
晚明书风展
在2楼,聚焦明末清初这个改朝换代的历史变局,通过62位不同层次书法家的100多件作品,还原晚明书法的整体面貌,已经结束。
第一单元介绍苏州的吴门书派,这是明代中叶最具影响力的书法流派,晚明时期走向保守,亟待变革。图为文徵明草书旧作诗轴,文徵明是吴门四家之一,书画俱佳。
晚明才子王世贞的行草信札页。
第二部分是万历书坛,此时随着吴门书派的衰落,南方是以董其昌为代表的云间书派,北方则以刑侗、米万钟、张慎言等名家为代表。图为董其昌行草杜甫诗轴,他是上海松江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书画家,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徐渭行书群望诗轴,他的书画对后世八大山人、郑板桥、齐白石等都有影响。徐渭性格狂放,相对就有点剑走偏锋。
刑侗行书宋之问诗轴,刑侗是山东德州人。
米万钟草书王维诗轴,米万钟是北京宛平人,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后人。
海瑞楷书书札页,海瑞以上书批评皇帝闻名,书法上算不上名家,在这里作为普通书家的代表。
赵秉忠草书峭壁阴森轴,赵秉忠是青州人,万历年间状元,青州博物馆藏有他的科举试卷。
第三单元浪漫新风,这是天启年间开始风行的一种张扬恣肆的书风,更具张力和个性,以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璐等为代表。图为黄道周行书倦游四壁轴,黄道周是福建漳浦人,晚明著名学人,南明隆武政权重臣,最终抗清殉国。
倪元璐草书鹤不西飞轴。倪元璐是浙江上虞人,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殉国自缢。
王铎草书临王徽之诗轴,王铎是河南孟津人,当时与董其昌齐名,是北方书家的代表。他和黄道周、倪元璐是同年的进士,交情深厚,但明亡后降清。
张瑞图草书杜甫诗轴,张瑞图是福建晋江人,万历年间探花,和董其昌等人齐名。
第四单元书风延续,展示明清之交,王朝交替时期的艺术风格。图为抗清名臣史可法的行书轴。
傅山草书韦应物诗轴,傅山是山西阳曲(或太原)人,入清后不与新朝合作,成为遗民。他是武侠小说里傅青主的原型。
对山东博物馆的参观,就到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