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子备考锦囊 | 郑盛楠:热爱·逻辑·规范·思考——我这样看语文学习

图片
图片


关键词:北大学子备考锦囊


编者按

图片

在埋头苦读的岁月里,你是否渴望有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在深夜奋战的时光中,你是否期盼有先行者指点迷津?此刻,或许你正徘徊不前,或许你已踌躇满志,但请坚信,你并不孤单。未名湖畔,博雅塔下,北大学子诚挚地献上这份“备考秘籍”,愿伴你追梦,伴你成长。心态与方法,技巧与实力,在这里,你将找到最需要的答案。


个人信息



图片

学生姓名:郑盛楠

毕业中学:湛江第一中学

就读院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语文太大,太深,太复杂,怎样才算学好语文呢?恐怕没有人敢下定论。套用牛顿的说法,我只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因捡拾美丽的贝壳而欣喜,因瞥见浩瀚的大海而心生敬畏。


我单纯喜欢它,所以斗胆乱言几句,期间难免功利性的应试技巧。我希望更多人能够回溯初心,将语文看做自己观照自身、对话世界的美妙方式,在语文的大宇宙自在遨游、怡然自乐。



1

像诗人一样漫游


回想自己咿呀发出的第一声呢喃,那才是我们学的第一节语文课。很遗憾,很多同学忘了这点。他们将语文生硬拆解为独立的考点,仿佛拿高分才是目的。课堂之外,和语文的对话似乎只剩下贫乏的必要生活用语“你考了多少分”“阿姨,我要这个菜”“好累,想躺平”。


请不要忘记,我们与语文肌肤相亲,耳鬓厮磨,日日照面,纠葛一生。诚然,它是试卷上议论文、小说、文言文、古诗词的荟萃。但脱离应试的土壤,它更是日常中街头巷尾的笑骂,谈天说地的豪侃,细水长流的熨帖,眉目传情的温柔;是扉页上激浊扬清的拍案而起,针砭时弊的起我沉疴,惩恶劝善的春风化雨,高屋建瓴的指点江山。生活中闪动着语文的流光溢彩,语文的点化亦使简单琐屑的日常摇曳生姿。


我们和语文的接触,像鱼和水的温存一样自然。我不想对如何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做标准的示范,因为我并不想从这里得到什么分数上的好处,整个过程是单纯而愉悦的,朦胧而零散的,但我想尽可能描绘我从生活日常中汲取语文能量的片段,去激发大家对语文的热爱。


从心灵的深度看,我们可以“以我观物”。生活中哪有语文?你仰望天空,没发现上面有字。是的,没有,但我看见云卷云舒,我的思绪飞得很远。绵密堆叠的积云仿佛高耸的城堡,我想否定小学三年级语文考试的唯一标准答案“白云像棉花糖”,棉花糖的纤维状外表,其单薄轻盈怎可与眼前之云相提并论!我想到天真烂漫又气冲云天的发问“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我想到如此灿烂日光下人生命运的阴影“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或者简单一点,阳光照在我身上,暖洋洋的,真好,我想小声地分享给自己此刻的感受。我见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又借语文赋予我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与万物、与自我来了场目视神交、促膝相谈。这算不算,我在学习语文呢?我想,这比直接的环境描写训练,更为轻松愉悦,也更为深刻入心。


要想学好语文,可以培养自己诗人般敏感、轻盈的思绪,多情地观照世间万物,自由放飞自己的所思所想,你会自然而然学会比喻、拟人等手法的漂亮运用,你会明白古诗中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具体含义,最重要的是,你会爱上语文,通过语文这双眼睛,你发现一个更博大、更美丽的世界。



2

还是这句:多读书


这也许是很多人听到关于怎样学好语文最多的建议:多读书。这听起来很虚很不实用,但事实确实是这样。


沈从文曾说:“直到如今我还觉得不必看这本用文字写成的小书,而应当去读那本用人事写成的大书。”但我认为这恰恰说明了要多读书。受时代风云和个人遭际的限制,我们,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很难像沈从文一样从人事上积累学习。而书籍,却可以填补有限个人和广阔世界的鸿沟。读书,也是读众生,读他们内心世界的波涛汹涌,读他们面对挫折的无望、挣扎和奋起,读他们面对两难时的抉择和对命运走向的潜在影响……多读一本书,我们就好像多活了一生;生命,因阅读而厚重。


从兴趣的角度看,多读书的重要性体现在我们在本本书籍的循循善诱下“登堂入室”,自然而然尝试文字的排列变幻,由此感受到语言的玄妙,想借文字的力量探知人心的深邃幽微,参透世界的纷纭精彩,“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见愈奇,其进方愈深。


从应试的角度看,多读书的重要性体现在我们能学到一个字词或语句在具体语境下的准确运用,这是做阅读理解文意,写文章文通字顺的保障。语感就是这样而来的。


在优秀作品中,我们甚至可以学到,当一个原本平庸的字镶嵌在一个恰当的片段,它会以怎样的形式被赋予本不存在的“潜台词”;当两个色彩鲜明的词语并列出现,它会怎样产生冲突碰撞,像发生化学反应一样,增强文章的张力。这是语言的魅力,这是文采的出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量积累带来的是活学活用。比如我读到冯至的一句诗“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这在我眼前形成鲜明的图象:人在必然的轨道上难免身不由己,可生命的韧性于此得到锤炼;人在难以预知的转弯邂逅起伏,可生命的多维于此得到释放。生命的必然与承受,未知和惊喜得到恰如其分的诗意书写。


当我描述高考的备战过程,我潜意识里勾连到个人生活里“必然”和“承受”的因子,于是我写下这样的话“备战高考的此刻,我置身命运的风暴。可是在生命长河尽头回望当下,高考不过是其间溅起的小小水花,不足以改变河流的走向”。后来有同学告诉我,她听到这句话很想哭。收到这样的反馈,我很受用。我用借来的词句描写曾经难言的思绪,让文字具有透纸而出的情感力量,引起我和原作者,和那位同学的心灵共振。


所以,我还是重复那句已经被重复了无数次的话:请多读书。语文素养,正是在最初漫无目的的翻页浏览中沉积,等待未来的勃发。



3

破解玄学的魔咒


前面两个版块分别从捕捉生活中清新流动的语文,汲取阅读中沉淀积聚的智慧两方面来论述,希望能让大家看待语文多一份喜欢。我想,学好的催化剂是喜欢。就像很难对一个不爱的人说甜言蜜语,人很难花功夫耐心钻研一个不喜欢的学科。


但是喜欢并不等于考好。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知道如何考语文,做阅读常常是依赖语感的牵引,想到什么写什么。有良好语感的奠基,我可以考得很高,但,很难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仿佛印证着“语文是玄学”的魔咒。


感谢老师的提点,我跳脱了这个魔咒。大致方法如下:先端正心态,语文不能乱答,要规范答题,答题的模版是优质的答案;再大量做题,对答案,去见识千奇百怪的设问,去积累各式各样的答题方向,达到无论看到何种命题,都能判断回答角度的程度;还可以有意识整理易错题,相似题等,去补充答题遗漏点,争取做到不遗漏给分点,抓紧每一分;最后升华所学,发现大量题型后的共通点,串联零散知识点的相互联系,构建学科的思维体系。


为什么语文也要规范答题呢?它不是文科吗?文科怎么有标准答案呢?我想这是应对考试的必需选择,学生被要求在120分钟内答完150分的题目,他的思维、素养、能力等被浓缩于一张试卷呈递给阅卷老师。一切应是预先准备的完美呈现,不应是随心所欲的临时发挥。凌乱散漫的表达暴露着混乱残缺的思维,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深入分析的能力,严谨的思考习惯,流畅的语言表达,这才是我们需要努力展现给老师的。


下面我就如何向答案学习做一个示范。


临江仙·钟鼎山林都是梦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问:作者如何表达丰富情感?


自己先写,发现自己的问题是表达不出似有似无的精神体验。


下一步,翻开答案,看优质的答案怎么写,怎么为我的问题做出对应解。截取一点:


通过虚写或想象手法表达对往昔时光的怀念和对亲情的珍视。


下片两句截取了往昔相聚的画面,“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风雨过夜,两人挑灯无眠、连床夜话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过往二人相聚时光的怀念。


再学答案,学规范答题。我的收获:


(1)结构上,“如何”题先写手法,再分析情感,穿插结合诗句,使答案更丰满。


(2)内容上,对于文本诗句的描绘,我无形中积累了生动细腻的语言。“风雨过夜、挑灯无眠”,我学会以简练语言概括诗意,又显示出我对原作的准确理解,给老师良好的印象。


(3)格式上,答案看似重复,实则暗藏玄机。先用简短语言带过手法和情感,开门见山,使阅卷老师一眼看到踩分点。再分段,条理清晰、细致剖析,使答案更显圆满完善。


一道题,可以从多处予我们以启发。下一次,你也可以尝试这样去分析。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强调的规范答题,绝不等同于总结套路再套答题模版。后者也许会使你在短期内取得不错的分数,但满足于简单的对应——套用框架,消磨了细致思考、分析文本的能力,只能原地踏步,难以再有突破。


很多同学答题时有想法,自我感觉良好却难以得到分数认可。这时向答案学习,规范答题便有了在参考坐标下,调整编排思维顺序,实现理解表达能力跃升的意义。而独立思考的能力,永远不应被泯灭。



4

感觉有时是会骗人的


前一章节侧重于对主观题的点拨,本章节将侧重于对选择题的说明。


在语文的日常练习中,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群以理科见长的同学做语文选择的正确率,明显高于自诩擅长语文的我。最开始我以为是他们的运气,可是我慢慢意识到这是我思维缺陷的间接揭露。我太相信自己的直觉,我做选择时凭的是眼缘而不是分析,而我的同学们习惯于用严密的逻辑审视题目,更契合选择题精准的判断标准。


选择需要精准,而不是模糊。语感可能会将你导入正确,也可能带你入坑,单纯依凭语感,意味着你无法得出肯定的答案,正确率自然是忽上忽下的。


痛定思痛后,我总结了几个问题去反问做错后的自己,对矫正我思维浮于表面的短板起到了一定作用。问题如下:我做题时,是真的在分析,还是随心在选择?我的依据是来源于文本,还是存在个人的补充?个人的补充,有没有引领我选出正确的答案?我判断时,不是文本的依据,比如对作者风格特点的把握,对命卷考点考查的猜测,四个答案的矛盾排除,后面题目对前面题目的否定或印证,是否被我主观放大,去加强或削弱我原来的想法?这个度如何控制?我有没有盲目自信地选择或排除某个答案,下次怎样避免盲目自信?我有没有纠结在某个无关紧要的字词,忽视对题目的整体把握?我跟其他同学的做题思路是否相同?那些做对同学的思路,有没有可借鉴之处?再做这道题,我会以怎样的思路去理解,使我想出正确的答案?做错了要反思,不仅反思这道题目的错误原因,也要反思这类题型错误折射出的思考漏洞。


再分享一道我很有感触的题目,篇幅所限,摘录部分如下:


夜上海舞厅,王沐天匆匆地在跳舞的人群里穿梭。香水、鸦片烟、人身上的汗气、高档丝绸衣料上的樟脑气,一股脑儿沤在燠热的房间,搅和成一种黏嗒嗒的气息将王沐天淹没在里头。震人的西洋音乐里,台上一个搂着舞伴的舞男正不顾廉耻地朝着台下飞吻,王沐天嫌恶地偏头避开,生怕那个没形没影的飞吻会跟鼻涕一样甩在自己身上。他护着鼓鼓囊囊的胸口,蹭到了舞厅角落。


有些抗日活动,王沐天觉得没有人可以信赖,所以就只有由他自己去完成。他觉得只有抗日老手才能胜任那些危险的任务,比如说,这一次。


王沐天在灯红酒绿的光线下,悄然把手伸向角落里的开关电闸。大厅里的灯突然熄灭,音乐骤停的短暂绝静中,王沐天把捂在胸口的传单一把扯出,“哗啦”一声朝天撒出。


黑暗里男人女人们惊叫起来。王沐天怀着兴奋与货真价实的愤怒大喊:“无耻的亡国奴们,你们还有心思跳舞呢!”


他扔下这句话,趁着混乱扭身便逃,跌跌撞撞挤过混乱的人群冲到门口时,手臂却被一把钳住。屋里的灯光很快重新亮起,王沐天回头,看到抓住自己的是个陌生男人,他挣扎,男人连个轻蔑的表情都懒得做,顺手把他的膀子反拧到了背后。别住筋的剧痛让王沐天脑子里轰轰作响,他想这回搞砸了,这男人是个便衣。


那个时候的上海便衣无处不在。


整个舞厅的所有人都在乱,于是门口的这场小小骚乱没有引来过多注意。便衣拧着王沐天的胳膊把他往门外拖。王沐天拳打脚踢地被拽着,挣扎中看见据守在舞厅另外两个角落的几个便衣迅速向这里移动过来。王沐天懊恼了,他愕然于自己的失察,更让他懊恼的是,当联想到自己将要付出的代价的时候,他害怕了。他竟然会害怕!这简直不可原谅。


一瓶子汽水不知从什么地方飞了出来,准准地砸中了顶棚上的吊灯。一时之间轰然作响,汽水的泡沫和碎裂的玻璃一齐炸开在人们的头顶,舞厅再次陷入黑暗。这下子,重新亮灯怕没那么快了。


王沐天愣着,背后却被粗暴地推了一把。他要回头,推他的人已经一把抓住他的手,揪扯着他朝与门口相反的方向奔去。逆流而上的一顿狂奔后,王沐天跟着那人跌跌撞撞上了楼梯,被直接扔进了舞厅的厕所,嘴巴啃在墙上。他回过头,看到一个手中持枪的陌生男人正在迅速地把门插上。


男人个头不高,看着瘦,可隐藏着力量感,背影里一身精壮肌肉隔着衣服隐隐浮现出轮廓来。他穿着一身王沐天看来不可能上得了街的衣服,头顶甚至用了发胶,猛地回过头时,王沐天从那张下颌咬紧、微微带汗的英俊脸庞上,看出了他飞吻时的表情——那个舞男……


(严歌苓《毕业歌》)


判断:“无耻的亡国奴们,你们还有心思跳舞呢!”表现了作者对沦陷区人们沉醉于灯红酒绿奢靡生活的愤恨和想唤醒这群人的信念。


该题几乎所有人判断为“正确”,而答案为“错误”。


我们很不解,“货真价实的愤怒”“无耻的亡国奴们”和答案所说的“愤恨”对应得这么好,发传单的行为不为唤醒会为什么,作者难道不是借人物之口表达主题的吗?所以,为什么答案是“错误”?


我想,做错的主要原因应是掉进答案的预设陷阱。原来我做题时会先接受答案,再去否定或肯定它。可是推翻权威比顺应权威更为困难,当一句说得振振有词的话被白纸黑字地印在试卷上,哪怕我知道它不一定是对的,我也会倾向它是对的,然后寻找一系列证据去支撑我的想法。我简单地相信答案对人物心理的描述,又与原文进行粗略的对应,做错是必然的。


正确的做题思路应是从文本出发,去看到每一个因创作而诞生的人物,尝试读懂他们的内心世界,努力看清人物背后站立的作者。在自己独立判断后形成的理解基础上,再读题,判断对错。因为我足够坚定,所以我不会轻易选择那个本来错误却包装得足够正确的答案。


就拿上述那道题来说,原文中,王沐天自诩为“抗日老手”,可是首次任务就被当场抓获,还得靠原本瞧不起的舞男营救。人物形象不是挽狂澜于既倒的民族英雄,他说出那句话并不是出于唤醒国人这般高远的见识;我读到的王沐天是一个有革命觉悟,但缺乏斗争经验,仍在不断成长的少年,他说出那句话更可能出于少年意气。另外,我们有理由推测这是中篇或长篇小说的节选,被改编为一套阅读题,又像是严歌苓这样的作家,她可能更倾向于展现而不是议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思考和行动,去启发读者思考而不是直接地喊出主题。综上,我们可以产生自己的想法,去否定答案的说法,进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我个人做选择题的路径便是这样的:先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既不脱离材料,又不黏着于文本);考试时认真读文章,真正搞懂它想传达的内涵,形成自己的想法再做选择;如果实在没想法,不妨揣测出题人的考察点,间接得出正确的答案。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转换到了如何得出正确的想法,这是选择和主观题的共性。我想,这便是多读书的好处。建立对语言的敏感神经,能使我们更加轻松地探知文字背后的故事。不可否认的是,刷题也是必要的手段。它能使你在不断试错中积累大量经验,建立阅读——理解——输出的顺畅链接,于应试的舞台更加得心应手。



5

作文也许不可怕


作文,几乎占据语文全卷的一半分数,众人皆道“得作文者得语文”。关于怎样写好作文,市面上已有太多书籍进行分析介绍。可是,有这样一个事实被很多人忽视:大家将写作当成纯粹的任务。写作文不是自然的产出,而是参考众多模版、素材后拼接、糅和出产品的过程,“我们走得太远了,以至于忘记为什么出发”。


“文以载道,言为心声”,不要把作文视为洪水猛兽,作文说简单点就是写一篇文章去表达你的所思所想。就像人难过会哭泣,开心时情不自禁地哼首小曲,歌曲、舞蹈、绘画都是人内在情感思想的自然表达,作文同理。我思考了,我受到感动或震撼,我想对某事发表评论,顺水推舟,文章就是这样诞生的。


优秀的画家不一定记得晕染点染等专业术语,优秀的写作者不一定严格按照引议联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三部曲,论据不需要古今中外都有。但优秀的写作者写作态度一定很真诚,感情一定很真挚,思考一定很全面,对时事的针砭一定很深入。作文不是应试教育的威逼,写作不为得了这60分,只是情思郁结于心,不得不发。


写作需要足够的自信,不用担心自己文笔是否拙劣。每当你挥笔,你就是自我构筑文学堡垒里唯一的国王。这就是你想说的话,这很棒,大胆记录的行为已经值得鼓励!老师给多少分是其次,关键是对自己的坦诚。


那么,看到作文题第一步:放弃你背的素材,记的模板,老老实实回答作文里的问题。比如人是应该听从社会主流意见,还是说出独特的想法?(是合唱还是独唱?)把你想的写下来,文章就是这样诞生的。


好吧,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有时自己没什么想法想吐露,没什么感情好抒发。简单来说,“无话可说”。


我将在下面一个版块,为上述问题写出对应解。


但态度永远先于方法,我希望大家回归初心,作文,永远是我以我手写我心,请老实审题,认真思考,严谨回答。



6

青年担当:请回答时代之问


有这样一句广为人知的话:“高考是为国选材,为时代选材。”那么,我们很好理解作文存在的意义。作文,是展现我们个人素养、情怀、抱负、能力的舞台。有的作文聚焦于个人理想和家国天下的共振,有的关心矛盾而真实的社会图景下特定问题的处理,有的试图透过青年的生命状态读懂一代的憧憬和迷茫。借助高考这个契机,老师希望看见许多有担当的学生,他们是国家的栋梁,是民族的希望。高考的命卷者,也在努力使试题跳脱应试化的窠臼,在作文的考查中去发掘当代青年的激情、怀疑、试探和相应的探索、追问、锲而不舍。他们希望用考题发问,让学生尝试解答,在这个互动环节中,培养一代真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我们也可以理解常常被宏大命题“质问”的合理性。这是我们成人成材后必然要处理的问题,这是对时代波诡云谲下家国社会的走向把握。人不能逃脱时代的潮流冲击,社会的新陈代谢可能造成个人命运的翻天覆地,我们作为未来的体验者和建设者,有必要去思考自己的行动,去关心大众的命运。


如何让自己脱颖而出?我们必须先要成为相应的人,才能说出相应的话。比如,论证广度是阅卷老师心仪的一点,我们为何不多关注时事,学习大报对此生发的议论,去丰富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呢?例如“小学生在巴黎弄丢作业竟为谣言”一事,有对自媒体运营者造谣传谣的批判;有对网络环境众说纷纭,缺乏监管的反思;有对青年提高自身素养,不轻信盲从的期望;有对猎奇话语引发大众讨论的叙事逻辑思考。我由此感受到,我们不能让一些事件简单地掠过眼眶,而是可以以发起者、传播者、关注者多个身份加以评论,可从网络、个人、社会、国家等多维度延展拓宽,串联起广阔世界的矛盾冲突基本面。这是行文眼界的打开,更是个人能力的提升。



回首一路风雨,我学习语文的每一步都算踏实。小时候广泛阅读,激发对语文的热爱,培养了良好语感;步入高中逐渐养成大量刷题的习惯,在刷题中认识到逻辑、规范、思考的重要性,实现成绩上的突破。


不可避免地,我在学语文的过程中还是时常遭遇挫折,也有一些同学、家长向我说起语文学习的困惑。“如何培养对语文的感情”“语文除了阅读外,还有什么好方法”“为什么语文成绩一直忽上忽下”“为什么大题答得不错,选择题错那么多”“为什么我感觉自己写得很好,老师却说我没分”“不知道怎样写作文”“怎样写作有广度,有深度,有文采”,我想,相似的问题折射相似的困惑,解决方法或有相似之处。鉴于此,我在本文中对上述问题做出相应解答,愿这八千字予莘莘学子以借鉴与鼓励。


祝学弟学妹们领略天高海阔,走向地远天长!



供稿 | 郑盛楠,内容有修改

审校 | 郑盛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