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喻为“年度总结”的年鉴,是何时诞生的?

年鉴被许多人喻为各个领域一年一度的“年度总结”,它就像观照自身的镜子一样,提醒着人们鉴往知来、向史而新。殊不知,这样的“年度总结”已经有300年左右的历史了。

图片
2023年,北京市方志馆展厅中,用历年《北京年鉴》组成的年鉴“长虹”。

年鉴最早源自西方,18世纪由历书(根据历法排定日期、星期、节气等数据的书)演变而来。早期的西方年鉴更多表现出一种民俗文学的形式,着重向读者提供有趣的知识,内容的资料性尚不突出。比如1732年至1757年,一位化名为理查德的人在北美费城逐年出版《穷理查德历书》。他在首卷开篇介绍,自己是个穷光蛋,妻子威胁他说,如果再不能给家里挣点钱,就烧掉他的东西,恰巧印刷商答应分给他一笔出书收入,因此他决定要出版一种历书。其实,这段经历是该书作者本杰明·富兰克林虚构的。他当年26岁,而且已靠从事印刷出版致富,但故意给自己打造一个年迈贫困的人设。《穷理查德历书》当时的年销量最高达到一万册,他在历书中重要日子的空白处选编乃至独创箴言的做法,使“正如穷理查德说”成为当时人们的口头禅。

现在,世界上连续出版最久的年鉴是1792年创办于美国的《老农夫年鉴》,截至目前,《老农夫年鉴》已经连续出版了233年。该年鉴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坚守本土特色。其自创办以来一直以独家方式打造实用的“日历”“天气”栏目。此外,该年鉴文风一贯注重趣味性。比如,《2024老农夫年鉴》“占星术”栏目刊有一篇《老鼠耍了猫》的文章,讲的是中国的十二生肖文化,题目则出自玉皇大帝选十二生肖时,老鼠出发前故意没有如约叫醒猫的传说。

图片
1792年出版的《1793老农夫年鉴》封面。
图片
2024年出版的《2025老农夫年鉴》封面。

19世纪20年代,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将“almanac”译作“通书”引入中国。之后,年鉴在我国迅速传播开来,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每年编纂出版年鉴种类最多的国家。

冯智逵供图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 冯智逵

记者:李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