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名女网友在惠州双月湾日出银沙酒店入住时,发现阳台上停有一架无人机,质疑隐私被偷拍。
2.酒店方表示未放飞无人机,但客户不满意,后续将协助警方调查。
3.近年来,无人机偷拍事件在全国多地多次发生,成为社会问题。
4.然而,治理无人机偷拍存在难点,如隐蔽性、灵活性、取证困难等。
5.为此,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多方共同努力,形成综合治理体系。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近日,有女网友发布视频称,她在入住惠州双月湾日出银沙酒店时,在屋内发现有无人机在阳台停悬,质疑隐私被偷拍。酒店方表示,没有放飞任何无人机,收到反馈后有做处理,但客户不满意,后续将协助警方调查。(据1月7日福建广电)
相关新闻视频截图
这一事件的具体情况,目前警方还在调查中。酒店作为服务提供者,有义务为顾客提供一个安全、私密的居住环境。所以,即便无人机并非酒店所有或放飞,酒店也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安装必要的防护设施,或加强对周边区域的监控,既能避免顾客的隐私被窥探,也能在事发后给警方提供更多有用的线索。
这一事件也再度引发公众对于无人机偷窥、偷拍乱象的关注,普通人好好地呆在酒店或家中,窗外却突然出现一个无人机,偷偷摸摸地窥视,哪怕没有进行什么私密的行为,也会觉得非常不适,毛骨悚然,感觉窗户外时时刻刻有一双贼眼在窥探,私人空间被一览无余。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民用无人机产业规模迅速扩大,这一新兴技术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偷窥、偷拍的新手段。梳理媒体报道可见,无人机偷拍事件在全国多地多次发生。近日,成都一小区住户在“问政四川”平台反映,称其正在家里换衣服时,发现窗外“直勾勾”悬着一架无人机,正在偷拍,他表示,搬到该小区居住时间不长,已经是第三次遇到了有人使用无人机在窗外偷拍了。1月2日,宜兴市警方接到酒店住户报警,称其在酒店51楼外发现一无人机长时间盘旋停留,民警迅速出动,一边驾车追击一边通过监控锁定位置,最后抓住了实施不法行为的飞手,在其设备内找到了多段不雅视频。可见,无人机偷拍已经给很多人的生活造成了困扰,成为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从各种案例来看,部分地方的警方在追击无人机偷拍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在监控比较完善的城区,只要居民及时报警,有相当大的概率可以锁定飞手。但是,系统地治理无人机偷拍,还是存在很多难点。
首先,无人机的行动具有隐蔽性和灵活性,飞来飞去难寻踪迹,拍摄范围广泛,且不易被察觉,即便被发现了,违法者也可以迅速逃离现场,给取证造成困难。其次,个人拥有无人机的门槛降低了,但使用者的法治意识却没有随之提升,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无人机不能乱飞,不清楚哪些行为违法,导致违法行为屡禁不止。部分地方的警力和资源有限,无法出动大量的人力和技术力量,去追踪和锁定违法分子。虽然市场上已有针对无人机的反制设备和技术,但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手段往往受到地理环境、电磁干扰等因素的影响,效果不太理想。
要有效治理无人机偷窥偷拍的乱象,需要多方发力,加大投入,综合整治。第一要务就是加大法律制裁力度,对无人机偷拍者依法进行严厉处罚,绝不姑息,并对相关案例大力曝光,以儆效尤。同时,应将实施偷拍、偷窥等行为的违法者纳入“黑名单”制度,限制其使用无人机。在执法中要加强技术防范手段的研发和应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无人机进行监测和追踪,及时发现并制止偷窥偷拍行为。
应从市场销售端加强源头防范,严格落实无人机登记备案制度,对无人机的购买、使用、销毁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管。对于违规生产、销售未经认证或者改装后的无人机的企业和个人,要依法坚决严惩。同时,应明确禁飞区和禁飞时段,打击“黑飞”产业链。
公众也应提高自身的隐私保护意识,在入住酒店、民宿,或在家中进行涉及隐私的行为时,应注意检查周围环境是否存在可疑的无人机设备,拉上窗帘加强自我保护。社区和物业公司也应加强巡逻和监控力度,一旦发现无人机偷窥偷拍行为应立即报警并协助调查。
无人机产业的繁荣发展,不能以牺牲公众隐私和安全感为代价。《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明确规定,禁止利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施“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秩序或者公共场所秩序”“危及他人生命健康,非法采集信息,或者侵犯他人其他人身权益”等行为。在法律法规日益完善的背景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众多方共同努力,形成综合治理体系,遏制偷窥偷拍等违法行为,让无人机这一新兴产业在法治航线上稳健高飞。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