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记者提问布林肯,美国为什么没能改变中国想法?布林肯回应

在美国政治舞台的辉煌灯光下,国务卿布林肯似乎正在上演着一场特别的“毕业旅行”。每当话题触及中国,他总是能掀起一波舆论浪潮,而这一回,在接受《金融时报》专访时,他又一次夸夸其谈给自己贴金,不忘留下生涯的“丰功伟绩”,似乎想在离任前再博得一番关注。

图片

布林肯对美国援助乌克兰的陈述可谓独具匠心。他承认,美国人或许并不热衷于将资金源源不断地送往乌克兰,但他却妙笔生花地将这种援助包装成是一项“爱国投资”——援助乌克兰,实质上是在给美国创造就业和利润。在谈到俄乌冲突时,再次搬出所谓“中国援俄”的陈词滥调,试图将责任推给中国。然而,当记者直言不讳地质问“为什么美国没能改变中国的想法”时,布林肯破防了,看似自信的回答立刻失去了光彩。

其实,美国与中国的外交博弈早已成为国际政坛的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布林肯在采访中“甩锅”给中国的做法无疑是他一贯的策略。他坚称,美国对华实体制裁已经迫使中国走入困境,并扬言若有必要将采取更多手段。问题是,这些宣称似乎更像是自我安慰,因为事实上,中国并未因所谓制裁而显得步履维艰,反倒让人怀疑布林肯嘴中的“困境”到底指的是什么。

图片

美国曾寄望于通过接触政策来推动中国变革,这种期待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梦幻泡影。面对美国期望的“和平演变”遥不可及,中国选择用自身的发展道路回应西方的幻想。改变体制?不存在的,中国以自己的方式崛起,维护了文化和政治独立,这让美国恼羞成怒,不惜撕破脸皮发动贸易战

在全球范围内,美国力推的去中国化战略仍然未见成效。美国把希望寄托在印度、越南等国家身上,企图分担中国的制造业职能,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产业链变得更加复杂冗长。甚至有不少企业选择“回流中国”,包括特斯拉在内的巨头加码在华投资,打脸了美国的“去中国化”美梦。

图片

此外,美国自信满满的制裁策略在中国面前变得有些狼狈。去年,中国的几项反制措施精准打击了美国军工产业链,而美国引以为傲的半导体封锁也未奏效,反倒促成了中国芯片产业的崛起。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美国在对华施压中遭遇的挑战愈加严峻,而中国似乎从容应对。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美国无法改变中国呢?核心原因之一便是,美国还未找到能够完全替代中国的国家。无论是制造实力还是市场需求,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难以动摇。美国若要继续施压,反而可能促成中国产业更加自主,更加创新。

图片

从布林肯的态度中不难看出,美国如今面对中国的战略已从“想不想”变成了“能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恐怕需要更多思考如何应对自身可能面临的反制措施。布林肯的“毕业旅行”或许快要告一段落,但从中折射出的中美关系博弈仍将持续,而谁能笑到最后,还需拭目以待。试图通过强制手段改写他国政策,往往只会徒增对抗与隔阂。美国需要认识到,全球事务不再是单一国家可以随意操控的棋盘,而是一场需要各国合作与对话的共舞。只有在这一基础上,美国才能真正实现所谓的“无比强势”,而不是仅凭一时的政策成就自以为是的繁荣。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