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介入科普宣传周 | 什么是肝病介入

为了普及爱肝护肝知识,提高大家对肝病介入治疗的认知,《共享大医生》联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策划推出“爱肝护肝,肝病介入科普宣传周”。在一周的时间里,我们将带您一起走进肝病介入,了解这一先进医疗技术的原理、适应症、优势以及它在肝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上线大医生:郭武华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  介入科主任

教授  博士  主任医师  博/硕士生导师


本期话题:什么是肝病介入


图片


定义与原理


肝病介入是一种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通过经皮穿刺或血管途径,将药物、栓塞剂或消融设备送达病灶部位,以实现局部治疗目的的微创手术。它利用影像设备(如X线、超声、CT等)的精确引导,确保治疗器械能够准确到达病变区域,从而实现对肝脏疾病的有效治疗。


肝病介入适应症


肝癌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手段。


肝血管瘤:对于较大或有症状的肝血管瘤,介入治疗可以通过栓塞瘤体血管,使其萎缩。


肝囊肿介入手术可在超声引导下,将囊液抽出,并注入硬化剂,破坏囊壁细胞,防止囊肿复发。


肝破裂出血:介入手术可通过栓塞出血血管,达到止血目的。


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如血管狭窄、血栓形成等,介入治疗可通过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方法恢复血管通畅。


治疗方法


经血管介入治疗:如肝动脉栓塞化疗,通过股动脉穿刺,将导管插入肝动脉,注入化疗药物和栓塞剂,以切断肿瘤血供,达到治疗目的。


非经血管介入治疗:射频消融、超低温冷冻消融等,通过物理手段直接杀死癌细胞。


优势与特点


肝病介入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诊断明确等优势。它能够在局部实现高浓度的药物治疗,从而较大程度地避免药物对其他器官的影响,提高治疗效果。同时,由于是在影像设备引导下进行,治疗过程更加精确、安全。


术后反应与护理


介入治疗肝脏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疼痛反应、出血反应、感染反应、肝功能变化和术后恢复反应等。因此,术后护理至关重要。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同时,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密切关注肝脏恢复情况。


注意事项与风险


肝病介入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肝功能损害等。因此,在选择介入治疗时,应充分了解其适应症和风险,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术后护理和定期复查也是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


免  责  声  明

本文旨在健康科普,帮助大家了解疾病以及用药,科普内容不能代替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如有相关健康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


图片


大 医 生 介 绍

图片

郭  武  华

教授、博士、主任医师、博/硕士生导师、福建省高层次人才(B类)、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介入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第七届);福建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介入学组组长;福建省门静脉高压联盟副理事长、秘书长;福建省医师协会介入放射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肝癌学组委员(第一届);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委;福建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常委;福州市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工作,擅长于肝胆疾病的介入微创治疗。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项目负责人),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