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矛盾不可避免?前驻美大使曾指出:三大结构性问题中美难成共识

“中美关系发展到现在,结构性矛盾愈发明显,若不加以调和,则很难修复中美关系。”

2023年中美公共外交论坛上,前驻美大使崔天凯一针见血地指出。

图片

非但如此,还有学者指出,三大因素决定了中美难以达成一致,终极一战或不可避免。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新进来的朋友不妨点个关注,方便收看全新精彩内容。

美国的意识形态偏见

自2016年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挑起中美贸易战以来,在美国步步紧逼之下,中美关系愈发紧张。

时至今日,回顾起来不难发现,阻碍中美关系良好发展的首要因素,是美国浓厚且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

图片

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领头羊,美国社会从上至下,天生就对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有着敌视与不信任。

这一点,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存在。

1924年,面对横行割据的各路军阀,孙中山先生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选择与代表工农等无产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合作。

在摒弃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的差异后,国共合作迅速打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新篇章。

国民革命军一度击败盘踞江南的孙传芳、吴佩孚等大军阀,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

图片

这其中,自然离不开中共在各大城市发起的工人运动的协助。

例如,1927年北伐军攻克上海时,便是我党领导发动了第三次上海工人起义,重创了当地军阀,从而使国民政府拿下上海。

但在此时,如火如荼的工人运动,让上海众多背靠英美的大财阀、大资本家如芒在背。

他们纷纷在背地里,向英美列强求助。

出于维护自身在华利益,以及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极端对抗性,英美列强开始策反蒋介石

图片

向来看重权贵的老蒋,很快就被说动,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戮共产党人,令大革命毁于一旦。

至此,美国政府便一直大力扶植蒋介石。

他们通过军事和经济上的援助,大肆帮助其对付我党人士,给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直到1936年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才半推半就,同意国共合作抗日。

然而,抗战结束后,美国又继续为蒋介石撑腰。

在大批军火和贷款援助之下,其不顾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景,一意孤行地挑起内战,让中国再度陷入战火之中。

图片

等到解放战争结束,美国又在新中国将要解放台湾之际,派出第七舰队蛮横地干涉中国内战。

此举使台湾问题耽搁至今,都难以解决。

毫不夸张地说,从近代以来,到如今美国屡屡在台湾问题上挑事生非、阻碍中国发展,根本是美国傲慢、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以及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仇视。

这样的对抗,显然是难以调和的,因为中美都不会因为彼此,而改变社会制度。

美国的霸权主义

阻碍中美达成共识的第二个关键问题,便是美国追求与奉行的“绝对霸权”。

图片

相较于中国传统上追求的“海纳百川”的胸襟,美国的文化传统则要“小心眼得多”。

从二战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开始,他们对可能威胁其绝对霸主地位的竞争对手,抱有极端的“零和博弈”思维,无论是敌是友。

过去七十年间,曾经有三个国家的GDP总值,达到了美国的70%以上。

无一例外,他们都被美国视为潜在威胁而疯狂打压。

第一个令美国的忌惮的,是前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苏联。

图片

为了与苏联竞争,美国直接裹挟了大批资本主义阵营的西方盟友,在全世界范围内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领域,与之展开竞争,并直接促成了对世界影响深远的冷战格局。

第二个被美国重拳出击的,则是作为其铁杆盟友兼小弟的日本。

日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济进入全盛期,GDP占美国的比例一度逼近80%。

在其巅峰之时,日本以汽车为代表的高附加值产业将美国的竞争对手,打得节节败退。

图片

不出所料,当日本在经济领域威胁到美国的绝对霸主地位时,美国果断出手。

他们发起了对日本的一系列贸易制裁。

并利用其绝对的军事优势,从政治上迫使日本签下《广场协议》(1985年)这样的城下之盟。

最终,日本一蹶不振,陷入了经济发展几乎停滞的“失去的三十年”。

有了苏联和日本的前车之鉴,作为第三个GDP占比达到美国70%,并从军事、政治和文化等领域拥有更强综合国力的中国,成为美国新的打击对象,也就不奇怪了。

可以说,只要中国继续谋求发展、追求民族的伟大复兴,让全体国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那么,不断增强的国力,就不可避免地引来美国的忌惮和打压。

图片

这样的矛盾同样不可调和。

因为中国既不可能屈服于美国放弃发展,美国的狭隘心胸也难以接受中国最终与其平起平坐。

中国打破美国经济镰刀

抛开意识形态和国际政治等宏观领域的因素,在微观的现实层面,中国逐渐兑现的产业升级和由此带来的强悍而坚韧的经济实力,也让美国屡试不爽的经济镰刀逐渐失效。

这无疑对美国霸权秩序带来颠覆性挑战。

图片

中国在经济对美国的挑战,主要有两个层面。

其一,我国的产业升级开始使中国逐渐挤压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阵营的“经济蛋糕”。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中国在网络上有一个响亮的外号“发达国家粉碎机”。

其指的便是中国通过产业升级,一步步攻克了过去为欧美发达国家所垄断的、高附加值产业。

从而使暴利垄断的支柱型产业被击败,许多发达国家经济开始陷入停滞状态。

图片

从大型盾构机、数控机床,到如今的半导体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中国逐渐打破了发达国家的产业垄断。

这就不可避免地触碰了他们的利益。

作为其中最大的利益相关者,以及西方阵营的领导人,美国想要维持如今的生活水平以及在全球范围内霸权地位,就必然对中国这个新晋挑战者重拳出击。

美国以国家力量下场“围剿”华为,便是最好的体现。

其二,中国愈发主动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经济合作,也让美国赖以收割其他国家的经济镰刀,失去往日的风采。

图片

过去,美国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收割一般是基于以下逻辑。

美联储先通过降息,让美国资本离开美国涌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后通过大肆对发展中国家投资,来炒热他们的社会资产。

在泡沫达到顶峰之时,美联储再加息引起全球美元的回流。

从而使失去流动性的发展中国家泡沫破碎。

美元则趁机在高点套现离场,留下的只是资产价格暴跌后的一地鸡毛。

图片

从1982年拉美经济危机到1997年的东南亚经济危机,美国的经济镰刀,总是如此简单地收割着发展中国家人民数十年的辛苦积累。

但中国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格局。

我们凭借强悍而坚韧的经济实力,不仅拥有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七千多亿的美债。

还因为巨大的贸易总额和贸易逆差,握有充裕的美元流动性。

图片

言外之意,如果发展中国家因缺乏美元流动性而面临经济崩盘之时,中国还能通过为其提供美元贷款,来帮助其渡过困局,从而打破美元的收割。

在过去的三年疫情期间,尽管美联储一路将基准利率上调到5.5%,但鲜有发展中国家破产。

这其实是因为有中国在背后输血。

中国的发展,不仅使美国难以收割中国,还难以收割世界。

霸权惯了的美国,自然不可能与中国握手言和。

潜在的战争地点

分析了崔天凯指出的中美从意识形态、政治和经济方面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后,中美修复关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中美之间的终极一战似乎不可避免。

那么,一旦开战,哪里最有可能成为中美逐鹿的战场呢?

对此,专家指出以下三个地点,最有可能。

第一个可能的战场是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自古便是东亚大陆的关键战略节点。

美国控制朝鲜半岛,可以饮马鸭绿江,威胁我国东北和华北。

反之,中国控制朝鲜半岛,美国以日本为核心的远东布局将彻底瓦解。

图片

因此,像几十年前那样决战朝鲜,有着极大的可能性。

第二个,则是台海地区。

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之间的症结所在。

中国收复台湾的决心不会也不可改变。

而美国也在台湾投入了太多的政治资本,一旦被中国轻易收复,则将重创美国的霸主威信。

因此,决战台海也可能成为中美的共同选择。

第三个地点,很可能是南海地区。

美国近些年一直利用菲律宾等国在南海地区挑事,再加上东盟国家又一贯骑墙。

图片

因此,美国在相对最远离中国陆基力量辐射范围的南海地区动刀,也极有可能。

结语

2025年,是中美建交46周年。

而中美关系走到今天,看似是因为特朗普、佩洛西、拜登之流的小丑行径。

但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国际政治、产业经济等多领域存在的、不可调和的发展矛盾所造成的。

在能真正解决这种结构性矛盾以前,所谓的中美关系和好如初都是没有物质根基的浮萍而已,不可信任。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中国唯有抛弃幻想,以强化自身实力来应对可能的潜在风险。

正所谓,“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参考文献

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谈中美关系走向[J].中国经济周刊,2021(02):103-105.

中国前驻美大使崔天凯:“小院高墙”违背客观规律终将失败[N]. 北京日报,2023-10-30(004).DOI:10.28033/n.cnki.nbjrb.2023.006122.

吴娜. 中美对抗性矛盾仍将继续,但合作是历史趋势[N]. 北京日报,2024-01-08(004).DOI:10.28033/n.cnki.nbjrb.2024.000121.

取材网络,谨慎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