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生命健康行业在政策引领、市场变革、支付创新以及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经历了深刻变革,呈现出多维度的发展态势。这些变化不仅重塑了行业的发展轨迹,也对全球健康产业的未来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01、政策支持:创新药迎来发展新机遇
2024年,中国政府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空前,体现了国家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坚定承诺。
► 国务院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为创新药的研发、临床试验、市场准入等全链条环节提供了系统性的政策支持,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 医保目录调整力度空前:2024年医保目录调整,新增91种药品,其中38种为全球性创新药,数量和比例均创历年新高。[1]
► 创新药谈判成功率高:创新药通过谈判进入医保目录的比例高达92.7%,远超总体76.7%的成功率,加速了创新药的市场准入,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2]
02、市场变革:药品集中采购持续深化
2024年12月,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在上海开标,标志着药品集中采购制度的持续深化。
► 采购范围广泛:本轮集采涵盖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多个领域的药品,其中市场规模超过人民币10亿元的大品种达20个。[3]
► 采购结果显著:62种药品采购成功,234家企业的385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拟中选率约为49.5%。药品价格降幅显著,最高降幅超过90%,有效降低了药品价格,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3]
► 市场格局重塑: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对医药市场的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医药行业的转型升级。
03、支付创新:商业健康险成为重要力量
商业健康险在创新药支付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推动创新药发展的重要力量。
► 支付总额持续增长:据《中国商业健康险创新药支付白皮书(2024)》显示,2024年商业健康险对创新药支付的总额达到74亿元人民币,占创新药市场规模的5.3%,相比2019年的3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5%。
► 产品迭代加速:目前,超过70%的主流百万医疗险产品将创新药纳入主体责任[4],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支付选择,体现了商业健康险对创新药支付力度的加强,以及特药责任在产品迭代中的核心地位。
04、地缘政治: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全球范围内,全球经济波动和国内外政策调整使行业面临复杂局面。
► 国际市场机遇:2024年,中国创新药出海表现强劲,已有超过70款创新药成功出海。其中,最大的单笔交易金额高达84亿美元。[5]这一趋势不仅为中国药企带来了新的增长机会,也加速了中国创新药的国际化进程。
► 国际竞争挑战:中国创新药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尽管出海项目数量和交易金额均创新高,但也存在合作半路终止的情况。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以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和变化。
► 出海方式趋向多元:面对出海的重重挑战,中国企业积极面对且探索出了更为多元的模式。传统合作开发、BD授权、NewCo等出海路径,为中国创新药的全球化布局提供了多重思路。
资本端,融资环境依然收紧,中国创新药企面临资金链紧张、融资难度加大的困境。在此背景下,并购成为主要叙事,行业整合期已经到来。
05、一级市场:国内持续承压
国内创新药一级投融资市场在2024年依然经历严峻环境。
► 据Crunchbase和MedAlpha®不完全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创新药VC&PE投融资金额同比下降分别为40%、48%和32%,到10-11月,降幅进一步来到59%;1-11月投融资事件数量350余起,比去年下降10%。与此同时,全球创新药VC&PE投融资金额依然企稳,同期录得1%的小幅增长,美国以14%的增速引领行业复苏。
► 行业持续呈现“投早投小”态势,反应资本对行业的谨慎态度,更多将退出押注于能够引起跨国公司兴趣的平台类生物科技公司。
► 从药物类型上看,小分子靶向抑制剂、细胞疗法仍然活跃,核酸药物热度增加。
06、二级市场:短暂复苏后继续筑底
二级市场在2024年未能迎来大家期望的强势反弹。市场仍在寻找对未来行业前景的锚定,以求在地缘政治等不确定因素的威胁下找到估值的信心。
► 据Wind统计数据,截至12月24日,申万医药生物指数累计下跌超过11%,下跌个股增至7成,在31个一级行业中排名31位;细分板块中除医药流通板块小幅上涨外,均呈现不同程度下跌。
► 从原因分析,集采影响正在出清;行业整体表现受到医药反腐和地缘政治风险的影响体现出来,尤其全年受美国《生物安全法案》影响最为直接的CXO企业,成为板块整体下行的晴雨表。
► 但也有资本表示,从长远来看,医药板块仍然是抗周期和高成长性行业,一系列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落地、多元支付的进一步发展和出海等主题带来的想象空间,使医药板块成为中长线配置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07、重组并购
在资本市场、政策导向、行业需求等内外部因素推动下,中国生命健康行业在2024年迎来并购重组热潮。
► 9月4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12月10日上海市发布《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显著促进了生物医药领域的并购活动。其中披露交易对价的交易总金额达到人民币612亿元。现金储备充足且有创新转型动力的药企,与面临IPO阶段性收紧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实现供需契合。
► 在这股热潮中,不仅有跨国药企针对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的大手笔交易,更有国内大药企结合自身产业发展战略需要在中国企业之间发起的并购,且在交易数量上占据大多数,显示出我国创新药这一波整合态势中,国内企业成为主力军。这一现象也是对政策推动的响应。
► 据券商研报分析,具备以下特征的企业在本次并购热潮中更容易成为买家青睐的标的:
1)具备差异化的技术平台,帮助买家快速切入如抗体偶联药物(“ADC”)、双抗等热门赛道;
2)专注市场大、有尚未满足的医疗需求的领域,如自免、肾病、肿瘤等疾病领域;
3)创始人在跨国药企等潜在买家中有资深人际关系。
在一片严峻形势之下,中国创新药出海成为近年行业少有的亮色,虽然扼腕求生的说法不绝于耳,但不可否认,中国创新药在最为艰难的一段时间里完成了由“引进来”向“走出去”的角色转变,已经成为全球创新药格局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08、BD:势头不减
面对专利悬崖,跨国药企正在经历一次集中的管线调整。中国创新药企在ADC、小分子等领域的技术实力得到国际大厂认可。2024年这一势头得到保持。
► 根据华泰证券数据,截至11月18日,2024年国产创新药对外BD数量达71项,比去年同期增长16%;国产创新药对外BD在全球BD中占比达14%,总金额占比达30%,对全球医药产业创新贡献明显;国产创新药BD和M&A首付款收入达到62.7亿美元,成为行业现金流重要来源。
► 与一级市场投资趋势一致,2024年成交的BD案例中,标的向早期管线偏移的趋势明显。根据医药魔方统计,中国创新药海外BD交易中,I期、II期临床管线的数量占比从2022年的25%上升到2023年的32%,在2024年1-11月进一步上升到46%。
09、Newco模式:方兴未艾
2024年5月在业界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的NewCo模式,为中国创新药企业提供了一条新的出海路径。
► NewCo模式是指转让方将特定管线的海外权利授权给海外新设公司,并在新设公司中持有部分股权,同时引入海外基金和国际化管理团队推进管线,以新设公司海外上市或并购实现退出。
► 该模式使转让方既能借力外部资本,又部分保留分享增值的权利;新进入资本得以利用专设公司和专业管理团队的专注度推进管线,最大化释放优质资产的增值潜力,为新老投资方提供更为明确的退出路径。
► 虽然2024年通过NewCo成功出海的国内企业尚在个位数,这一多赢模式的确给了企业出海的新思路。但企业仍然需要考虑诸多问题,包括如何确定整体BD策略,防止未来的过分透支,如何赢得海外成熟基金的信任、如何找到同时熟悉国内管线特点和海外研究的专业团队等等,都将决定这条路是否走得通。
10、原研药国际化:期待更多大单品
► 创新药海外获批上市数量增加:中国创新药企通过积极开展海外临床试验、推进国际注册与认证等方式,搭建创新药的国际市场准入。2024年,中国有多款创新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
► 创新药出海的商业化进展:部分产品在海外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例如, CAR-T细胞疗法西达基奥仑赛(Carvykti)在美国、欧盟等地上市后,2023年销售额达5.12亿美元,2024年上半年销售额约为3.43亿美元,同比增长81%,成为全球销售第二高的CAR-T细胞疗法;泽布替尼2023年实现在美国销售额11亿美元,同比增长超120%,美国市场成为该产品所在公司收入最高的市场。[6]
► 创新药国际化的挑战与机遇:中国创新药企在出海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如何在药物创新性与安全性之间寻求平衡点、如何确保新药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以及如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问题。同时,全球生物医药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但中国创新药企正通过不断的创新和适应,在全球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2025年展望
2024年,中国生命健康行业在政策、市场、支付和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展望未来,我们可以预见:政策将持续发力,预计国家将继续出台更多支持政策,推动生命健康行业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将继续发展,创新将进一步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国产创新药有望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更大份额。支付体系愈加完善,商业健康险将继续发展壮大,对创新药的支付比重进一步加大,与医保体系形成互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国际合作继续深化,中国创新能力在更多领域得到国际认可,成为应对全球健康挑战的重要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作者团队:
费凡
安永大中华区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行业联席主管合伙人
安永华中区审计服务主管合伙人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felix.fei@cn.ey.com
吴晓颖
安永大中华区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行业联席主管合伙人
安永大中华区管理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
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
sharry.wu@cn.ey.com
李莉 博士
安永大中华区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行业审计主管合伙人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lily.l.li@cn.ey.com
李东旭
安永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行业合伙人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simon.li@cn.ey.com
任玉芹
安永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行业高级经理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jenny.yq.ren@cn.ey.com
张聪之
安永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行业高级经理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vincent.cz.zhang@cn.ey.com
注:
[1] 药品数量相关数据来源
https://www.gov.cn/zhengce/202411/content_6989980.htm
[2] 相关比例数据来源
https://www.21jingji.com/article/20241128/herald/18110b823b77e73af395fd07ed8f89c1.html
[3] 相关数据根据国家医疗保障局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公示整理
[4] 相关数据来源《 中国商业健康险创新药支付白皮书(2024)》
[5] 相关数据来源市场信息综合整理
[6] 相关数据来源公司财报及公告
本文是为提供一般信息的用途所撰写,并非旨在成为可依赖的会计、税务、法律或其他专业意见。请向您的顾问获取具体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