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李秀成写自述书,总计6万字。曾国藩阅览一番,看到里面有建议自己称帝的内容,便急忙让李秀成停笔,并删改内容,他没等清朝请示,就杀了李秀成。
慈禧想让李秀成来京城,曾国藩不给,赶在圣旨到达前将其处死。考虑到湘军势力太强,慈禧也不想招惹,默许曾国藩这么做。
李秀成自述,对太平天国首义五王评价都比较高,也用了不少笔墨。那么,石达开兵败大渡河时,为何李秀成只字不提呢?翼王,已经无关紧要。
李秀成自述有关石达开的介绍,主要集中在出走之前。李秀成看来,石达开特长是治理民政与地方,而不是带兵打仗。石达开显赫战功,李秀成也没说,而是把这一切归功于东王杨秀清指导有方。
石达开安庆改革,以及经营江西的成果,李秀成赞不绝口。李秀成本人,也参与石达开安庆改革,安庆乃李秀成崛起之地。
天京事变,李秀成笔墨更多。李秀成认为,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结成同盟,一起对付东王杨秀清,“杀东王及其兄弟三人,其余皆不得多杀。”
说好的杀3人,结果事态扩大化,2万多太平军死于非命。为何呢?李秀成自述中暗示原因,石达开屯兵湖北,没按时回来勤王,让韦昌辉陷入被动。
韦昌辉杀戮太多,石达开才带着曾锦谦、张遂谋回来,又跟北王闹矛盾。如此,韦昌辉动了杀心,石达开连夜逃走,翼王府被屠戮。
石达开大怒,班师回朝,扬言“不得韦昌辉狗头,则班师回朝,攻灭天京。”公开给洪秀全压力,让天王看着办。
韦昌辉死后,石达开回京辅政,又杀了燕王秦日纲、佐天侯陈承瑢,洪秀全更加不满。如此,洪秀全册封洪仁达、洪仁达为王,制衡石达开,石达开干脆外出单干。
石达开单干后,李秀成自述中就再也没有提到石达开的事迹。李秀成总结太平天国灭亡原因,谈到太平天国大势已去时,顺带提一下石达开“翼王远征,至今未归”。
“翼王远征,至今未归”是啥意思呢?一种春秋笔法而已,就是翼王已经死了。同样自述,李秀成对陈玉成被杀,则直接说遇害,没有给面子。
1863年6月,石达开兵败大渡河,为了保全部下性命,主动到骆秉章大营“请降”,希望能给将士们一条出路,授予他们官职也好,是何等的重情重义。
石达开不害怕被凌迟,也不打算投降清军,但希望骆秉章放过其他太平军,能帮助他们弄到一官半职最好。
大渡河畔,石达开可歌可泣,陷入重围,还想着部下,着实难得可贵。那么,为何李秀成不提到这一点呢?陈玉成被俘虏的经过,李秀成说得很清楚,石达开则只字不提。
从石达开角度看,创业6年来,他已经尽力了。屡败屡战,又屡战屡败,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石达开都要自己扛,他觉得自己无愧于心,英雄气概。
从后人角度看,石达开讲义气,即便自己难逃一劫,也要顾及部下,不忍心抛弃他们。翼王的5位王娘投河自尽,又是何等悲壮,石达开又是多么绝望,却又无悔。
从李秀成角度看,石达开单干之后,对太平天国已经无关紧要。大渡河之战,无论多悲壮,石达开多重情重义,对太平天国而言都没什么意义。
1857年5月,石达开外出单干,理由是为了避免手足相残,防止出现第二次天京事变,是为了大局着想。石达开外出,强调自己会继续抗清,依然打着太平天国旗帜。
石达开说自己外出,是为了抗清,为了太平天国大业,事情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太平天国需要石达开的时候,翼王却越走越远。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两线作战,天京事变后清军反扑,想要生存下来,太平天国就必须稳住长江中下游,以天京战场、安徽战场为主。
石达开在干嘛呢?他想进入四川,效仿刘邦、刘备的故事,开创自己的王朝,不断远离太平天国主要战场。吴如孝困守镇江,石达开不救,李秀成去救。
林启荣困守九江,危在旦夕,胡林翼、李续宾团团包围,两次书信石达开。此时,石达开留在安庆,距离九江很近,却不发一兵一卒,看着九江陷落,17000将士被屠戮。
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召开枞阳会议,商议解除天京之围,石达开没来,也不派代表。枞阳会议,是太平天国地方军头自己开会,与洪秀全没啥关系,石达开却去了福建。
远离太平天国主战场,又没赢得一场像样的胜利,李秀成并未关注石达开。大渡河之战,对李秀成而言没啥意义,对太平天国也是如此。
石达开单干之后,连三流清军将领都打不赢,还被地方团练武装吊打,狼狈不堪。陈玉成、李秀成中兴太平天国,浴血奋战,石达开所起到的作用太少,没啥戏份。
“翼王远征,至今未归”,一种春秋笔法而已,石达开已经没啥值得李秀成浪费笔墨的地方。
石达开临死前也写下自述,对陈玉成、李秀成的辉煌战绩也只字不提。既然已经分道扬镳,彼此缺乏配合,没啥感情,不提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