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丨《具德弘礼禅师珍稀文献辑注》出版

明清禅宗文献丛书  第一辑

黄绎勳 成庆  主编


具德弘礼禅师珍稀文献辑注

释法幢 辑注

2024年12月

108.00元 

978-7-5732-1168-2




内容介绍

此书是《明清禅宗文献丛书》第一辑的第四种,辑录了清初三峰派禅僧具德弘礼(1600-1667)所撰述的作品,包括苏州西园寺藏经楼、南京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所藏以及《径山藏》、《禅宗全书》、《中国佛寺志丛刊》等所收的语录和文献共八种。

具德弘礼为汉月法藏法嗣,是三峰派第二代杰出禅僧,十坐道场包括广孝、安隐、杭州佛日、灵隐、径山等寺。具德生平结制和广开禅期,致力于传法和教化弟子,以法脉传承延展三峰派的僧团势力。此书展现了具德弘礼的生平行谊与人物面貌,可为学界研究具德禅师的禅法教学、禅学思想、生平事迹与弘法影响,乃至探讨分析清初三峰派的蓬勃发展现象等,提供丰富的材料。

图片


整理者简介

释法幢  上海大学禅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径山禅寺图书馆馆长,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从事《径山藏》暨明清佛教大藏经研究,近期研究主题为明清禅宗文献。曾在《东亚宗教》、《东亚学刊》等刊物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附:《明清禅宗文献丛书(第一辑)》已出书目

图片

【丛书简介】

“明清禅宗文献丛书”由上海大学禅文化研究中心的黄绎勳、成庆主编,旨在收集整理明清禅宗各系禅僧之代表著作,尤重视发掘流传较少、编刻精良的珍稀版本,对其进行释文、点校、注释,并撰写导论、解题,阐明其学术价值,旨在展现禅宗在此时期各家各派争鸣之景象,同时推动相关课题的深入发展。第一辑围绕明末清初天童派与三峰派展开,收录了密云圆悟、汉月法藏、具德弘礼等禅师的代表性作品。


密云圆悟禅师天童直说校注

成庆  校注

2024年6月出版

78.00元 

978-7-5732-1165-1

【内容介绍】

此书以杭州图书馆所藏明崇祯年间《天童直说》初刻本(存八卷)为底本,以上海图书馆藏崇祯间重刻本补齐第九卷,并校以其他相关之本。内容包含了《辟妄七书》和《三录》,为密云圆悟对汉月法藏《五宗原》和提语《智证传》的批评,我们可以从这些文献中去厘清密云圆悟与汉月法藏论诤的真实脉络,并且也可以藉此深入了解密云圆悟当时所广泛参与的其他论诤情形。特别是,天童派与三峰派之纷争,最终由雍正帝以《拣魔辩异录》将三峰派定调为“宗徒败类”与“魔外知见”而告终,使得本来盛极一时的三峰派迅速失去影响力,同时亦终结了明清时期禅宗内部透过交辩和磋议检视和重整“宗旨学说”的机会。如今藉由密云圆悟珍稀文献的整理与出版,我们得以超越僧诤的负面外在表相或意气之争,重获进一步厘清禅宗发展至明清时期的各家“宗旨学说”和教法异同的时机。

【整理者简介】

成庆  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上海大学禅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从事明清禅宗史及中国近现代佛教思想史之研究。曾发表《晚清的“进化”魔咒:严复历史意识的再考察》、《〈天童直说〉与密云圆悟、汉月法藏论诤再考》、《雪峤圆信承嗣云门因缘考》等相关论文多篇。


汉月法藏禅师珍稀文献辑注初编

黄绎勳  辑注

2024年6月出版

78.00元

978-7-5732-1166-8

【内容介绍】

此书收录了明末著名禅僧汉月法藏早期所作的六部重要典籍,包括:《于密渗提寂音尊者智证传》(1616—1620)、《于密渗禅病偈》(1619)、《于密渗参禅诸偈》(1619)、《海虞三峰于密藏和尚普说》(1622)、《和隐真子劝修偈》(1622)、《于密渗宋元三尊宿做工夫因缘邪正注》(1626)。这六部文献为现今已发行新文丰版《嘉兴藏》或《径山藏》以外,新发现的汉月法藏著述的稀见文献或版本。这些文献的整理出版,为我们系统地了解汉月法藏的禅教、戒律、忏法、净土思想或参禅看话头的指导,以及其与在家居士和苏杭寺院互动交流等等面向提供了丰富且重要的材料。


【整理者简介】

黄绎勳  上海大学校聘兼职教授,上海大学禅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佛吉尼亚大学宗教学博士。曾任教台湾法鼓佛教学院和佛光大学佛教学系。从事禅宗典籍和禅师思想修行之研究,近期研究主题为明清时期禅宗珍稀文献。出版《汉月法藏禅师珍稀文献选辑(一)》(2019)、《雪窦七集之研究》(2016)、《禅宗辞书〈祖庭事苑〉之研究》(2010)、Integrating Chinese Buddhism: A Study of Yongming Yanshou’s Guanxin Xuanshu(《永明延寿〈观心玄枢〉之研究》, 2005),发表中、英文论文多篇。


汉月法藏禅师珍稀文献辑注续编

黄绎勳  辑注

2024年6月出版

158.00元

978-7-5732-1167-5

【内容介绍】

此书收录了明末著名禅僧汉月法藏所作的七部重要典籍,包括:《三峰和尚心忏》(1618-1619)、《三峰禅师语录•净土直指》(1620)、《三峰于密藏禅师语录》(编集于1622-1627)、《三峰禅师开发工夫语录》(编集于1626后)、《三峰藏禅师长水真如寺语录》(编集于1633—1634)、《邓尉山天寿圣恩寺三峰藏禅师语录》(编成于1635),以及《三峰藏禅师全录》(编集于1661—1670)。这七部文献的重新问世和整理出版,为我们系统地了解汉月法藏的禅教、戒律、忏法、净土思想或参禅看话头的指导,以及其与在家居士和苏杭寺院互动交流等等面向提供了丰富且重要的材料。


丛书总序

明清禅宗之活力

黄绎勳、成庆 / 撰

近代明清佛教的学术研究是以衰败观和僧诤的讨论启幕的。本丛书之出版意不在于质疑这些主张所呈现的部分事实,而是着眼于近年来大量明清禅宗珍稀文献之陆续发现,冀望在既有的看法之外,藉由整理、出版和研究这些文献,为世人提供重新思索明清禅宗之活力的契机。

本总序之题名,乃受美国学者葛利高理(Peter Gregory)所撰“The Vitality of Buddhism in the Sung”(《宋代佛教之活力》)一文所启发。西方学术界对于宋代汉传佛教的研究,在葛利高理所编的Buddhism in the Sung(《宋代的佛教》)一书中,已获得学者们以新的视角重审唐代和宋代佛教的价值和定位的共识。葛利高理更于其“The Vitality of Buddhism in the Sung” 一章中,具体地检验所谓“唐代以后汉传佛教衰败的刻板印象”的三个来源,分别为:1. 宋代佛教中特别是禅宗僧人对己身禅门反省的负面言词;2. 日本学术界基于宗派和国族思想立场对汉传佛教的偏颇评论;3. 宋代儒者和历史学者企图边缘化佛教的成见。

佛教自宋而后,传衍至明清时期亦有数百年的历史,同样地,明清佛教亦背负着衰败的普遍印象,因此,笔者以为葛利高理上述有关“唐代以后汉传佛教衰败的刻版印象”的检验内容,也适用于帮助我们重新审思明清佛教之刻版印象。

首先,例如明末湛然圆澄(1561—1627)于《慨古录》之所陈述:“自嘉靖间,迄今五十年,不开戒坛。而禅家者流,无可凭据,散漫四方,致使玉石同焚,金鍮莫辨。”临济禅僧汉月法藏(1573—1635)于《提智证传序》慨叹当时情形:“禅道式微,不独无典之妙不传,抑且宗门奥典几致灭裂。”曹洞禅僧永觉元贤(1578—1657)亦说:“入明以来,二百余载,圣贤隐伏,法脉久湮。”这些明代禅宗僧人对于禅门反省的言词、褒古抑今的语调,成为了明清禅宗的普遍负面印象之滥觞。

继而,关于学术界对明清佛教史的叙事问题,吴疆认为始于梁启超(1873—1929)《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学者将中国学术史的宋元明阶段评断为“儒佛混合时代”,清朝则为“衰落时代”;进而通过陈观胜(Kenneth Ch’en; 1907—1986)的英文著作《中国佛教史概论》(Buddhism in China:A Historical Survey),影响到欧美学术界。同样地,日本学界如镰田茂雄(1927—2001)亦于其《中国佛教通史》中统括:“明清以后的近代佛教,可以说是佛教的衰颓期。”因而,此简单概括化的衰落史观,根深蒂固地盘踞于东西方学术界超过一个世纪之久。

明清儒者对于佛教的态度较复杂。明朝初中期朱学独盛而反佛立场鲜明,正如荒木见悟所言:“反映当时思想状况的大部分现存资料,都充斥着以儒家正统为认识之基调的论述,一旦对佛教抱有好意、亲近佛典,几乎都会得到‘不纯狂荡’的评价,这些亲近佛教者在人性论方面的艰苦探索也好,其独创性思想的由来也罢,几乎都可能被轻易抹杀。”中后期因王阳明(1472—1529)之学兴起,佛教亦随着有了复兴的机缘,值得注意的是,王阳明虽近禅,但仍坚据辟佛的本位。以士人群体而言,如管东溟(1536—1608)、钱谦益(1582—1664)、黄宗羲(1610—1695)、方以智(1611—1671)等,皆是明清之际出入儒佛的代表,而他们在佛门内部的僧诤与人事纠葛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按照陈玉女的分析,明代佛教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世俗化,也就是说,当时佛教界与社会各阶层有着较多互动往来,因而佛教内部的许多诤论也势必与士绅之网络形成密切的关联。而过去对于明清佛教的研究,多局限于僧侣角色上,对于有着强烈佛教背景的士人往往轻描淡写,描绘成历史上的“失意者”与“边缘者”,而未能看到转折时代士人身份的丰富性与多歧性。简而言之,明清鼎革之际,禅、儒的关系复杂密切且相互资长。

诚如以上所简述,明清佛教情况的负面评断或主张虽不容全盘否认,但是,明清二朝(1368—1911)横跨五百多年,在其荣衰起伏之间,若仅以禅宗典籍而言,收录于现已出版的《卍续藏经》(新文丰版)、《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民族出版社版)和《径山藏》(国家图书馆藏本)等等,以及珍藏于中国、日本和越南等各大图书馆与寺院藏经楼的数量,便累积计千部以上。吴疆于其《禅悟与僧诤:17世纪中国禅宗的重构》一书中便主张,由于此时期禅宗各类文献的数量丰盛,代表此时期禅宗发展之繁茂,因而可将第十七世纪称为禅宗历史上的“第三个黄金时期”。近期适逢珍藏于各处的明清稀见佛教文献陆续被重新发现,此时正是我们重新检验明清汉传佛教固有印象的絶佳时机。

明清佛教研究以陈垣先生之著作为开端,其所言著名僧诤内容,以“宗旨学说之争”为上,“门户派系之争”为次,“意气势力之争”为下,“墓地田租之争”为下之下,概述了明清丛林之纷纷扰扰。而日本学者野口善敬则开始注意到“僧诤”背后的“法诤”内涵,如明清曹洞寿昌派与临济天童派关于高峰原妙禅师“主人公”的诤论,以及密云圆悟与汉月法藏关于六祖偈“本来无一物”理解的分歧,均是将“僧诤”的研究进一步拓展与深化。但是,关于这些非常有价值的议题,学界尚缺乏足够的文献以供深入研究。本丛书第一辑即收录了上述僧诤之一所涉及的关键人物——密云圆悟(1567—1642)和汉月法藏(1573—1635),以及三峰派后代禅师之珍稀文献。

第一册成庆的《密云圆悟禅师天童直说校注》,以杭州图书馆所藏明崇祯年间《天童直说》初刻本(存八卷)为底本,以上海图书馆藏崇祯间重刻本补齐第九卷,并校以其他相关之本。内容包含了《辟妄七书》和《三录》,为密云圆悟对汉月法藏《五宗原》和提语《智证传》的批评,我们可以从这些文献中去厘清密云圆悟与汉月法藏论诤的真实脉络,并且也可以藉此深入了解密云圆悟当时所广泛参与的其他论诤情形。特别是,天童派与三峰派之纷争,最终由雍正帝以《拣魔辩异录》将三峰派定调为“宗徒败类”与“魔外知见”而告终,使得本来盛极一时的三峰派迅速失去影响力,同时亦终结了明清时期禅宗内部透过交辩和磋议检视和重整“宗旨学说”的机会。如今藉由密云圆悟珍稀文献的整理与出版,我们得以超越僧诤的负面外在表相或意气之争,重获进一步厘清禅宗发展至明清时期的各家“宗旨学说”和教法异同的时机。

第二册和第三册黄绎勳的《汉月法藏禅师珍稀文献辑注初编》和《汉月法藏禅师珍稀文献辑注续编》,共收录了苏州西园寺藏经楼、苏州邓尉山天寿圣恩寺藏经楼、上海图书馆等处所藏十三种珍稀文献,包含在密汉师徒之诤中扮演关键角色却长久未被关注或发现的《于密渗提寂音尊者智证传》,以及汉月驻锡或讲法于苏杭多座寺院的语录,其内容为汉月上堂、小参、普说、忏法、法语、颂古和诗偈等等,涉及不同主题与体裁,为我们系统地了解汉月法藏的禅教、戒律、忏法、净土思想或参禅看话头的指导,以及其与在家居士和苏杭寺院互动交流等等面向提供了丰富且重要的材料。

第四册释法幢的《具德弘礼禅师珍稀文献辑注》,选录和点校具德弘礼(1600—1667)所撰述语录及相关文献,收录了苏州西园寺藏经楼、南京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所藏以及《径山藏》、《禅宗全书》、《中国佛寺志丛刊》等所收的语录和文献共八种。具德弘礼为汉月法藏法嗣,是三峰派第二代杰出的禅僧,十坐道场包括广孝、安隐、杭州佛日、灵隐、径山等寺,具德生平结制和广开禅期,致力于传法和教化弟子,以法脉传承延展三峰派的僧团势力。此书描绘了具德弘礼的生平行谊与人物面貌,可为学界研究具德禅师的禅法教学、禅学思想、生平事迹与弘法影响,乃至探讨分析清初三峰派的蓬勃发展现象等,提供丰富的材料。

简言之,禅宗发展至明清时期,与社会各阶层之士人、居士和民众互动频繁,展现出多元精彩的面貌。虽然明清佛教过去总是给人们一种衰败的普遍印象,但是明末佛教的复兴景象,又是不容我们忽视的事实。如果以传统佛教戒、定、慧三学的范畴,来重审明清禅宗之活力的话,汉月在禅宗教团内推行三坛大戒,并著《弘戒法仪》一书,详细说明了三坛大戒的流程。通过汉月和其他禅师的努力,三坛大戒仪式明清之时经常在禅宗教团内进行并由禅师主持,是为推动汉传戒律之一大创举。云栖祩宏(1535—1615)《禅关策进》、汉月《于密渗禅病偈》《于密渗参禅诸偈》和晦山戒显(1610—1672)《禅门锻炼说》等著作,皆是明清禅僧对参禅学道之重要省思和指导。此外,在明清之际所爆发的多次“僧诤”,除开一些佛门内部的人事意气之争外,大量僧诤仍然与对“禅门宗旨”理解的分歧有关,比如曹洞寿昌派与临济天童派关于高峰原妙对于“主人公”的诤论,以及汉月法藏与密云圆悟对于“五家宗旨”的激辩等等,均透露出明清对于禅门宗旨和传统公案进行再诠释的努力和活力。另外,由于正德、嘉靖年间古学之风始开,读书与考证重新被重视,在儒学界也掀起了一股回归原典的思潮。晚明,此种回归经典的思潮亦影响佛教之学术风气,明末禅僧注释佛教经、律、论的种类和数量遽增。这些著作都明白揭示明清禅僧对传统佛教戒、定、慧三学的承继与重视,并且展现了明清禅宗之创新活力。

因此,现代学界对明清佛教应以更全面和多元的角度进行探讨与分析,例如盛行于江南湖湘的、有着千余位传法弟子的密云圆悟以及所属的天童系和四川破山系,对清代江浙禅宗影响至深的磬山一系,位居常熟和苏杭重要寺院的汉月法藏和其后几代众多弟子的三峰派,甚而对于现代佛教影响广大的曹洞寿昌系和福建鼓山系,等等。这些当时具有重大影响的禅师,却因为著作不见于世,在明清佛教历史研究中被忽略,也因此影响我们对明清佛教的全面了解。

欣幸的是,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发达,收藏于海内外的明清禅宗珍稀文献相继被重新发现、获取。这些禅宗文献体例丰富多元,除了常见的禅师上堂或小参的机缘问答和参禅指导以外,更包含如行由、行实、行状、行脚、行录和塔铭等禅师生平史传,尺牍和书信等僧俗往来记载,文集、序、记、引、疏和杂著等涉及寺院情况与社会交流相关信息,颂古、拈古、诗偈和颂赞等表达精神境界或文学意涵的作品。与唐宋相较,明清禅宗与现代佛教时间上更为接近,许多内容对我们而言更显熟悉和亲切,特别是相似之关怀议题,正是现代佛教可汲取或参考的丰硕活力泉源。因而,基于探究和阐发明清汉传佛教的时代意义和价值之需要,将这些新发现的稀见明清佛教文献整理出版,正是现代学者亟需加强努力的方向。

本“明清禅宗文献丛书”系列正是以出版明清禅宗珍稀文献的深度整理和研究为目标,将多元地包含天童密云系、汉月三峰派、四川破山系、磬山系、曹洞寿昌系和福建鼓山系等的相关文献,为明清禅宗专题研究提供新的文献材料。今日汉传佛教的发展,已逐渐跳脱过去“追溯唐宋”的视野,而更注意到明清佛教留下的各项传统,如寺庙建筑、清规仪轨、修行实践等等,而这些都代表了明清佛教尚待发掘的诸多面向。希望将来能有更多学者以其专业特长,如以社会、文化、历史、经济、政治等多元视角,更进一步运用和探讨此类稀见文献的珍贵内容,促使汉传佛教的学术研究向前推进,更臻完善。


责编:虞桑玲;排版: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