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衍生细胞疗法治疗帕金森病取得突破性进展。记者今天从上海市东方医院获悉,该院与士泽生物医药(苏州)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研究,通过人自体iPSC在体外再生健康的神经细胞,用以治疗帕金森病。目前,多例受试者的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较细胞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记者获悉,这也是国内首次采用人自体iPSC来源的亚型特化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替代性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研究显示出较好的临床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
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颇具潜力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常出现肢体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等运动症状以及睡眠障碍、嗅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认知和精神障碍等非运动症状。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7%,与欧美国家相似。预计到2030年,我国帕金森病患者人数将上升至494万人,几乎占全球帕金森病患病人数的一半。
“目前研究认为,帕金森病的发病主要和年龄、环境及基因等因素相关。随着年龄增加,帕金森病的发病几率也越来越高。”上海市东方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吴景文介绍,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药物疗效一般在用药3到5年后开始减退并出现不良反应;外科手术治疗费用较高、适用范围有限且手术创伤较大。
近年,随着科学家对神经系统可塑性和神经再生方面的深入研究,干细胞疗法成为当前国际上的研究热点。
“干细胞即起源细胞,来源于胚胎、成体组织、围产期组织等,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的特性。”上海市东方医院名誉院长、上海同金干细胞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刘中民介绍,通过细胞移植来治疗包括帕金森病在内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已是一种颇具潜力的新型疗法。
首例受试者术后12个月运动功能显著增强
目前,临床试验中应用较多的干细胞类型,包括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和iPSC等。
“iPSC通过基因重编程将普通体细胞转化为干细胞,并分化出包括多巴胺神经元在内的多种不同功能细胞类型,用于细胞替代性移植治疗,是一种采用细胞移植疗法治疗帕金森病的较有潜力的细胞来源。”吴景文提到,国外已有多项iPSC细胞衍生的多巴胺能祖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前研究。
灵长类动物试验表明,iPSC细胞治疗帕金森病是安全有效的,其结果对于细胞移植疗法的临床转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基于此,上海市东方医院与士泽生物公司开展合作,经医院学术和伦理批准,国家卫健委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采用iPSC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项目得以确立和实施,为中国首个iPSC衍生细胞治疗帕金森病国家级备案临床研究项目。
研究团队联合开发了自体iPSC来源的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注射液,首例受试者为一名多年帕金森病患者,几乎丧失运动能力。团队通过脑立体定向移植的给药方式,将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送达其脑内特定部位——壳核。
“移植细胞通过在壳核定值并分泌多巴胺,补充患者脑内多巴胺能细胞的缺失功能,进而发挥其治疗作用。”吴景文表示,患者术后12个月有效性分析显示,其运动功能显著增强,能完成步行、跑步、使用筷子、写字等,每日药物“开期”(即药物有效期)时间延长,“关期”(即药物失效期)缩短,改善约2小时/天。
“本产品为患者自体来源,无免疫原性,不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无须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更不需要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吴景文补充道。
刘中民表示,在团队开展本项目之前,世界范围内,仅有1例国外患者曾采用实验室级别的自体iPSC诱导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治疗帕金森病,并获得积极的前期临床研究结果,该项研究成果发表于2020年新英格兰杂志。
“本项目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评估采用人iPSC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安全性、分析其对个体受试者疗效的影响、成药性及未来临床应用潜力。”刘中民提到,该疗法有可能逆转帕金森病的恶化病程,为我国帕金森病临床治疗增添新策略。